APP下载

几个有关散光易混淆概念的探讨

2011-08-15李新华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屈光力散光屈光

李新华 邵 晨/文

散光是单眼屈光不正的常见状态,按照其生理类型可以分为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散光眼的形成多数是因为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所引起的屈光力的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及屈光力的测量可以通过角膜曲率仪进行。本文就人眼和镜片的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的差异、角膜曲率仪中散光的记录与处方的差异以及角膜性散光的表面形状等3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阐述。

1 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

在人眼中,垂直方向屈光力大的散光称之为顺规散光。从屈光状态来说,近视的屈光力最大,所形成的焦线位于视网膜前,远视的屈光力最小,所形成的焦线位于视网膜后。因此,在单纯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中,近视位于垂直方向,远视位于水平方向为顺规散光。在复性散光中,近视度数大或者远视度数小的,在垂直方向为顺规散光。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是针对于人眼的屈光状态而言,在讨论矫正镜片或者处方时容易产生混淆。

例:对于处方或者矫正镜片而言,-2.00DC×180表示的是顺规散光,而+1.00DC×180表示的是逆规散光。有人会认为+1.00D>0>-2.00D,因此-2.00DC×180应该是逆规散光。实际上顺规散光和逆规散光是针对于人眼的屈光状态,而非矫正镜片的情况。对于矫正镜片为-2.00DC×180而言,眼睛在垂直方向是+2.00D,在水平方向是0,因此在垂直方向的屈光力比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大+2.00D,因此是顺规散光。

2 角膜曲率仪中散光的记录

角膜曲率仪利用角膜的反射性质来测量角膜曲率半径。在角膜前的一特定位置放一特定大小的物体,该物体经角膜反射后产生像,测量此像的大小即可计算出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一般的角膜不是球面,而是呈环曲面屈光力约为+43D。为了能完整精确地测定角膜表面曲率及屈光力状态,因此必须测量角膜的两条主子午线。测试光标经呈环曲面的角膜成像后,不同子午线上曲率半径不一样,在角膜的两条子午线上产生最大和最小屈光力。因此需要分别记录二者的屈光力和曲率半径,用来计算角膜散光和隐形眼镜的基弧。角膜曲率仪的数据记录有两种方式,当散光轴位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时,可以分别记录H:+43.00D V:+44.00D;或者+43.00D×180/+44.00D×90,表示的含义都是在水平方向屈光力为+43.00D,在垂直方向屈光力为+44.00D。当散光轴位不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时,需要标记具体轴位位置,如+42.00D×80/+41.00D×170,此处的数据记录描述的是角膜的屈光状态。在处方中记录某一方向的屈光力以及其所在的轴位时与角膜的屈光状态不同,但是是相对应的。对于+43.00D×180/+44.00D×90而言,按照处方方法记录应为+43.00DC×90/+44.00DC×180,其散光处方为+1.00DC×90或者-1.00DC×180。

3 角膜散光的表面形状

散光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角膜曲率异常,尤其是角膜前表面曲率异常所引起的眼散光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当角膜前表面的曲率不再是球面时,人眼可能会形成散光。如果角膜表面是规则的球柱面,此时所形成的散光为规则散光,可以通过球柱镜矫正。如果是其他表面形状所形成的散光,则可能难以通过球柱镜矫正。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管哪种散光状态,即使角膜表面不再是各点曲率相同的球面,但多数状态下依然是有一定几何规律的光滑表面,比如椭球面、双曲面等,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认为的是凹凸不平的表面。只有在某些特定的病理或非正常生理状态下,角膜表面形态可能呈现局部不规则隆起或平坦的状态。例如:圆锥角膜局部屈光力显著增高导致的不规则散光,以及角膜激光手术后由于偏心切削导致的不规则散光等。这些不规则散光无法通过球柱镜矫正,可以利用RGP镜片的泪液透镜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

猜你喜欢

屈光力散光屈光
配戴离焦RGPCL对高度近视儿童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眼镜光学成像与眼内屈光力需求须吻合
一种星敏感器杂散光规避方法
宝宝体检有散光需要配眼镜吗
验光中散光问题的处理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屈光参差患者水平垂直融像功能变化(中)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星敏感器杂散光抑制方法及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