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验光与功能性调节痉挛问题探讨——关于假性近视眼和混合性近视眼
2011-08-15苏俊刚
苏俊刚/文
假性近视是由于过多用眼后,眼部处于调节痉挛状态,引起远点近移的现象。假性近视眼的理论基础是青少年由于长时期近距离用眼,使调节痉挛(睫状肌疲劳,灵活性减退,视远时不能充分松弛,因而远视力减退,出现假性近视)。时间一久,眼轴延长,变成真性近视眼。真、假近视之间“还有一个移行并存阶段”,既混合性近视。笔者通过以下几个特殊病例,讨论由于调节痉挛引起的假性近视眼和混合性近视眼。
1 概念
1.1 调节痉挛[1]
调节痉挛是指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引起非自主性的睫状肌强直,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功能性多由过度使用调节而引起,器质性是由神经受刺激所引起的(本文只讨论功能性调节痉挛)。
1.2 功能性调节痉挛[2]
功能性调节痉挛多为睫状肌功能不全或过度使用调节引起,是疲劳造成的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其诱发因素有环境因素、眼的本身因素及全身因素。
1.3 假性近视眼[3]
假性近视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度数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有时由于持续性调节痉挛,近视可达高度,但均可逆。一般认为,该类情况往往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
1.4 混合性近视眼[4]
混合性近视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但未恢复为正视。
1.5 真性近视眼[5]
真性近视即通常的近视眼,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屈光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0.5D。
2 案例分析
例1:某女,21岁,从事文员工作3年(每天近距离工作10小时以上)。主诉:戴镜后经常有眼胀、头痛、复视等症状,视力时好时坏。现镜处方:R:-2.75DS L:-2.50DS, 戴镜后视力为:OD:0.7 OS:0.7+。
常规检查:眼位正常,无隐斜视。裸眼视力OD:0.3 OS:0.3+,裸眼视力不稳定(时好时坏),电脑验光:光度变化很大,在-6.00DS~10.00DS之间波动。用带状光检影镜检查:检影时中和点不稳定,插片验光,视力难以提高。详细询问患者:3年前视力很好,工作1年后感觉看远不清楚,以为有近视,所以配戴眼镜。两年来共戴过3副眼镜,第1副光度不详;第2副R:-1.50DS L:-1.75DS;第3副:R:-2.75 DS L:-2.50DS。根据以上情况,初步诊断为调节痉挛引起的假性近视。
用托吡卡胺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带状光检影:OD:+0.50DS OS:+0.50DS/-0.50DC×180。查裸眼视力,OD:0.8 OS:0.8+。第二天复光,裸眼及戴镜前后视力变化不大。建议:先不配戴眼镜,注意用眼习惯,尤其是近距离用眼。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滴眼液,每天2次1个疗程,随访观察。结论:这是1例由于调节痉挛造成的假性近视的典型病例。
例2:某男,11岁。2009年10月11日来本公司验光。主诉: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视力有所下降,上课看黑板不太清楚。
查裸眼视力:OD:0.6-OS:0.5,用综合验光仪检查:OD:-1.50DS(1.0-) OS:-1.25DS(1.0-) 因为该患者为第一次验光配镜,建议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散瞳后,查裸眼视力:OD:0.8+OS:0.5+,带状光检影验光:OD:-0.25DS(1.0)OS:-0.75DS(1.0)。第二天复查视力,裸眼:OD:0.9 OS:0.6+处方配镜:R:-0.25DS L:-0.75DS。结论:此例是属于青少年时期,由于调节力过强,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造成的调节痉挛症状,经过散瞳后视力改善很大。建议: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多注意休息,多做眼保健操。
例3:吕某,男,学生,16岁。2009年11月11日来本公司验光。戴原镜不能持久,尤其是近距离工作,最近一段时间感觉尤其严重,视近半小时以上,偶有眼胀、眼角部刺痛和复视等症状。询问配戴史,这副眼镜配戴有半年多,仅用于上课时戴,以看清黑板。平时也戴眼镜,不过戴以前的旧眼镜,度数比现在的低一些。到原配镜公司咨询,说可能还没有适应,现到本店配镜是因为前几天旧眼镜损坏,新眼镜无法持久佩戴。
经检查,现在配戴眼镜光度 R:-4.50DS L:-3.75DS,戴镜视力 OD:1.2-OS:0.7-, 综合验光仪验光:OD:-3.75DS/-0.25DC×20(1.0+) OS:-4.00DS/-0.50DC×165(1.0-),建议托吡卡胺散瞳验光,带状光检影验光:OD:-3.25DS/-0.50DC×15(1.0)OS:-3.25DS/-0.50DC×165(1.0)。第二天复光,建议足矫配镜,电话随访,佩戴舒适,以前的症状都消失了,可以持久佩戴,建议不要佩戴以前的眼镜,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以上3起病例,第1例患者属于调节痉挛引起的假性近视的典型病例,第2、3例患者属于调节痉挛引起的混合性近视。调节痉挛的主要症状[6]是:明显的视觉干扰症状,包括眼部不适、头痛、头晕、眉弓部发胀、恶心、畏光、复视和间歇性视物模糊合并视物显大症。发病时副交感神经处于持续兴奋状态,睫状肌张力增加,使眼屈光系统的远点及近点均移近,造成假性近视。检影时中和点不稳定,用雾视法难以提高视力,用强睫状肌麻痹剂前后检影做屈光度比较是可靠的诊断方法,正常情况下,睫状肌的紧张度仅为1D,但有时可高达20D,但均可逆,一般认为该类情况往往是近视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
正常的调节需求就像一台精密的数码相机,通过镜头里面的镜片组合有机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清晰的物像成像在显示屏上,物像由模糊到清晰及准确对焦的过程,就是一个调节的过程。在不同距离位置上的外物对视觉系统有一定的调节需求,视觉系统必须准确地满足这些需求,并且有足够的储备和灵活性,才能看得清晰、舒适和持久。正常的调节功能是使眼睛迅速适应距离的改变,并维持该眼的屈光状态,从而保持在特定情况下的良好视力。当调节功能出现异常,眼不能准确聚焦,或者不能维持,改变其调节状态就会带来相应的屈光异常,导致视物模糊。病史的完整采集对调节功能异常的诊断尤其重要。
在这里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散瞳验光对有特殊症状(疑似调节痉挛患者)人群的重要性。散瞳验光就是应用药物使眼睛的睫状肌麻痹,在失去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进行验光,这主要是因为此类患者的调节力较强,验光时如果不散大瞳孔,睫状肌的调节作用可使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增加,不能除去调节性的近视及所谓假性近视成分,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 总结
调节痉挛与屈光状态直接相关,尤其常见于早期的近视眼和青春期的散光眼患者,另外,刚上小学的儿童以及处于高强度学习压力下的青少年由于课业负担较重,迫使其调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形成痉挛状态,形成假性近视。
功能性调节痉挛的治疗重要的是矫正屈光不正和肌力不平衡,症状较重者应用阿托品麻痹睫状肌,注意改善视觉环境,如照明和印刷质量等,并且不能过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可通过短期休息和增加户外锻炼以改善全身因素。
[1]廖瑞瑞、黄静文,现代眼视光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157
[2]廖瑞瑞、黄静文,现代眼视光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157
[3]施明光,视光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
[4]施明光,视光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
[5]施明光,视光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
[6]廖瑞瑞、黄静文,现代眼视光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