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98例
2011-08-15孙凤莲
孙凤莲
吉林省长白县中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吉林 长白 134400
原发性痛经指经过详细妇科检查,生殖器官并无器质性病变者。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于年轻妇女。凡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部疼痛,甚至难以忍受,以致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而需要治疗者。经行腹是自觉症,有些妇女在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而产生小腹轻度坠胀,腰部酸痛,这并非属病理性,则不作痛经论。
1 临床资料
诊断依据:妇女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为主证,并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经妇科检查 (包括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属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
1.1 气滞血瘀 (36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放射到腰部或骶部;月经后期,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及腐肉样片状物,经行淋沥不畅。偏于气滞者胀甚于痛,可伴有胸胁乳房胀痛;偏于血瘀者则以疼痛为主,拒按,经行血块去则痛减,舌质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1.2 寒湿凝滞证 (27例),经前或经期小腹绞痛,并有冷感,以手按之则疼痛加剧,给予局部温热刺激痛稍减轻;有时疼痛牵连腰脊,月经后期,量少,行而不畅,色紫黑有块;可伴有形寒、肢冷、并节酸痛。舌质淡苔腻,脉沉紧。
1.3 气血虚弱证 (13例),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且有空坠不适之感,喜按;月经色淡红,无血块;面色苍白少华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弱。
1.4 肝肾虚损证 (22例),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经量少,质稀薄,色黯淡,或伴腰酸、头晕、潮热、耳鸣等症,脉细弱。
2 治疗方法
2.1 内服中药 拈痛汤加味:白芍30g,炙甘草10g,川楝子10g,元胡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5g,香附15g,台乌药 15g,生茜草根 15g,益母草 15g,丹皮 15g,红苍术15g。
加减法:偏寒者加附片、炮姜,重用香附;气血虚者加当归;肝肾虚损加熟地、山药。于月经周期前先兆初见时连服4剂,8天服完,行经不停。
2.2 穴位贴敷止痛散 肉桂、细辛、吴茱萸、元胡、乳香各15 g,研极细末,于经前3天,取止痛散2~3g,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关元穴,每次贴24小时,隔日1次,至经行3天止。
2.3 针刺疗法
A、气滞血瘀证,处方:气海、太冲、地机、瘀血甚加合谷、三阴交,气海穴直刺1.5~2寸,快速捻转,以针感达到阴部为佳,合谷补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
B、寒温凝滞证。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肾俞、十七椎、次髎,以上穴位,分前后两组,交替选用,针刺小腹穴位之前令患者解尽小便。疼痛剧烈时,针刺关元、大赫应不断地捻转运针,使针感下传。
C、气血虚弱。处方: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隔俞,以上穴位,分前后两组,交替选用。
D、肝肾虚损证。处方:太溪、三阴交、血海、肝俞、肾俞,以上穴位,分前后两组,交替选用。
上述综合治疗方法,以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服中药期间不加服任何镇痛中西药。
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痛经监床症状指数积分,分轻、中、重3级 (轻:8分以下,中:8~14分,重:14分以上)以此观察其疗效。
临床治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痛经临床症状积分为0。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痛经临床症状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的1/2以下。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痛经症状积分降低到治疗前的2/3以下。无效:腹痛及症状无改变。
4 治疗结果
痛经疗效:98例中,近期临床治愈37例,显效44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显效率82.6%。
证型治疗效比较:
气滞血瘀证 (36例)中,治愈及显效32例,显效率88.9%;寒湿凝滞证 (27例)中治愈及显效22例,显效率81.5%;气血虚损证 (13例)中治愈及显效10列,显效率76.9%;肝肾虚损证 (22例)中,治愈及显效17例,显效率77.3%。经统计学处理,证型间以气滞血瘀证优于其他各证型。
5 典型病例
郑某某,女,36岁,工人,初诊期:2001年11月11日。患者10年前因冒雨渋水,发热,肌肉,四肢关节酸痛,自此月经失调,经前4~6天,以头痛为先兆,逐渐出现腹痛,临经时腹痛甚,并进行性加重,乃至冷痛牵及腰骶部,严重时则呕吐、昏厥 (疼痛性休克)。经色秽暗,时夹血块,淋漓难净,伴有肢冷关节酸痛。妇科专家拟诊:原发性痛经。治以姑息疗法,始则有效,久则如故。现在只好口服止痛药维持,诊其:舌质淡,苔薄白而腻,脉沉紧。证属:寒凝胞宫、瘀血内停,冲任气滞难行。治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5.1 拈痛汤加附片10g、炮姜15g、香附15g,于月经周期前,先兆初见时连服4剂,8天服完,行经不停。
5.2 针刺取穴,大赫、三阴交、肾俞、十七椎、次髎以上穴位,分前后两组交替使用,大赫不断捻转使针感下传至阴部为佳。
5.3 取止痛散3g,置于5号阳和膏中粘匀,贴关元穴,24小时取下,隔日1次,至经行3天止。
经以上综合治疗1疗程 (3个月经周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无复发。
6 讨论
引起痛的原因不外乎外感风冷,情志过极和劳倦体虚等原因。久住潮湿之地或过食生冷之物,或经期冒雨涉水,多饮酸冷,致使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寒凝经血,运行不畅而痛,或湿热下侵,经血不利亦会引起疼痛。若精神抑郁,情怀不舒,则气机不利,气血不能畅行,经血滞于胞络而作痛,或产后余瘀不清,闭塞胞络,经血不得外溢,不通则痛,凡此皆属实证。冲任隶属于肝肾,若禀赋虚弱,肝肾不足或房劳过度,生育过密,损伤肝肾。或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痛后气血亏耗,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化源不足,气血不充,阴精亏乏,则胞脉失养,行经之后血海更虚,疼痛更甚。或阳气不足,运血无力则虚滞作痛,凡此皆属于虚证。内服方中益母草、白芍、熟地、当归养血和血调经,五灵脂、生蒲黄、川楝子、元胡活血化瘀止痛,香附、台乌药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炮姜、附片温经散寒止痛,本方加减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气滞血瘀所致痛经效果甚好。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的许多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因素。痛经患者中PGF2a含量较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宫颈内压力增高,子宫肌壁因缺血而产生剧烈疼痛,同时还可引起胃肠道,血管等处的平滑肌亦可收缩,从而导致痛经的其他兼证。针刺疗法可以良性地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及植物神经的功能,并可直接用于子宫部位的神经,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针刺能够影响在长期疼痛中的“记忆样过程”,所以针刺疗法能达到治愈或疗效持久的效果,同时配合穴位贴敷疗法,通过透皮吸收原理,增加了疗效,并且无痛苦,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感觉特别舒服,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表明,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同时发现,治疗本病应注意选择治疗时机,若能在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常可提高疗效,有利于彻底治愈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