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1-08-15欧阳艳许小成隋士元马明筠
欧阳艳 许小成 隋士元 马明筠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工学院,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2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宜昌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情况的调查报告
欧阳艳1许小成2隋士元2马明筠1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化工学院,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2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为全面了解规模化畜禽养殖对农村环境产生的影响,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畜牧业经济和农村环境协调发展,根据市政府要求,宜昌市畜牧兽医局积极组织调查专班,采取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方法,于今年初对宜昌市辖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源现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查。
调查期间,调查组先后实地察看了48家规模化养猪、养牛、养鸡场粪污处理利用情况,组织相关县、市、区畜牧兽医部门、规模养殖场的负责人进行了4次座谈,全面了解了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畜牧业发展情况
宜昌畜牧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具备畜牧业生产所需的地理、气候、资源和技术等发展优势。 “十一五”以来,全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着力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努力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1 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555.5万头,比2005年增长28.9%;肉牛出栏4.7万头,比2005年增长51.8%;山羊出栏117.2万只,比2005年增长49%;家禽出笼3300.4万只,比2005年增长46.7%。肉类总产量54.2万吨,比2005年增长43.4%;禽蛋产量5.4万吨,比2005年增长46.1%;牛奶产量2.9万吨,比2005年增长107.1%。猪、羊、牛奶产量均位居全省前列。畜牧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6.1亿元,比2005年增长1.14倍,占大农业总产值的3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1.2 规模化养殖突飞猛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跨入新阶段
至2010年,全市建成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4个、省级畜牧大县5个;万头规模养猪场达到38个,其中标准化万头规模养猪场19个;畜禽养殖小区达到639个。
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15472个, 其中出栏 50~99头的场(户)7175个、100~499头的7066个 、 500~999头 的 741个 、1000~2999头的 365个、 3000~9999头的89个、10000头以上的36个,规模养猪场共出栏生猪364万头,占全市总出栏量的65.5%。
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户)30个, 其中存栏 50~99头的场 (户)15个、 100~299头的 7个、 300~499头的5个、500~999头的2个、1000头以上的1个,共存栏奶牛6500头,占全市总存栏量的93%;出栏5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场(户)125个,其中出栏5~19头的场(户)46个、 出栏 20~49头的场(户)32个、50~99头的 28个、100~499头的 17个、 500~999头的 2个,共出栏肉牛7000头,占全市总出栏量的15%。
存笼500只以上的蛋鸡规模养殖场(户)318个,其中存笼500~999只的场(户)40个、1000~4999只的 149个、5000~9999只的 57个、10000~19999只的51个、20000~29999只的8个、30000~39999只的6个、40000只以上的7个,共存笼蛋鸡215万只,占全市总存栏量的70%;出笼2000只以上的肉鸡规模养殖场 (户)388个,其中出笼2000-4999只的场(户)47个、5000~9999只的 69个、10000~29999只的 168个、30000~99999只的78个、100000只以上的26个,共出笼肉鸡1800万只,占全市总出笼量的60%。
全市建成各种畜禽标准化养殖模式3959栋,其中生猪 “150”模式(生猪“150”养殖模式是湖北省畜牧局当前推广的科学养猪方法,即一栋面积为220m2的猪舍,存栏生猪150头,采用标准化猪种,标准化饲料,进行标准化饲养管理的现代养猪模式,每批可出栏肉猪150头,一年出栏450头)达到1464栋、蛋鸡 “153”模式(是指建设1栋鸡舍,饲养蛋鸡5000只以上,实行湿帘风机、喂料机、清粪机3机配套的标准化规模养鸡模式)340个、肉鸡“156”模式 (是指一个农户,建一栋500m2的肉鸡舍,一年出笼肉鸡6批次,全年出笼30000只左右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276个、肉羊 “1235”模式(指一个农户建设一栋标准化羊舍,饲养20只能繁母羊,种植3亩优质牧草,年出栏商品肉羊50只的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种草养羊生产模式)1677栋、肉牛 “165”模式(指农户建设一栋标准化牛舍,约50平米,饲养6头能繁母牛,由肉牛专业合作社或育肥牛场提供冻精配种,每年向育肥场提供5头小牛的生产模式)202栋;建设零排放养殖模式(生物发酵床)3.7万平方米。
畜牧业集约化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土地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征更加明显,畜禽养殖方式已经从传统 “窝棚式”、分散养殖为主转变为设施化、规模化养殖为主。
1.3 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达到新水平
全市县级以上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
先后引进的宜昌正大、宜昌均瑶、宜昌双汇、当阳蒙牛、秭归雨润、宜昌新希望等知名龙头企业不断做强,逐步培植的宜昌富江南、清江肉联、当阳翔鹤、宜昌喜旺、湖北京都、宜昌民大、宜昌昌伟、宜昌秭源、宜昌阳光、三峡制药等本土龙头企业日益做大。全市生猪屠宰加工量达到300万头、乳制品加工量达到15万吨、家禽屠宰加工量达到1000万只、饲料加工量达到22万吨、兽药生产量达到1720吨。
“十一五”期间,我市畜牧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迅猛发展,至目前已经成立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05家。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在联结龙头企业与专业养殖场(户)的合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因素分析
总的来看,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畜禽粪便排放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饲养周期、单头(只)日排放量、饲料喂养情况、粪便运行途径等实际情况,对畜禽排放粪便进行调查测算,一头猪每天排放粪便2.0kg,按150天的饲养周期进行估算,我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 (户)每年排放粪便109.2万吨(2.0kg/头·天×3640000头×150天/1000/10000=109.2);一头牛每天排放粪便20kg、按365天的饲养周期估算,我市规模化牛养殖场(户)每年排放粪便9.855万吨(20kg/头·天×(7000+6500)头×365天/1000/10000=9.855);一只蛋鸡每天排放粪便0.15kg、按210天的饲养周期估算,我市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户)每年排放粪便6.7725万吨(0.15kg/只·天×2150000×210天/1000/10000=6.7725);一只肉鸡每天排放粪便0.08kg,按40天的饲养周期估算,我市规模化肉鸡养殖场(户)每年排放粪便 5.76万吨(0.08kg/只·天×18000000只×40天/1000/10000=5.76)。
2.2 畜禽尿液排放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饲养周期、单头只日排放量等实际情况,对牲畜排放尿液进行调查测算,一头猪每天排放尿液3.3kg,按150天的饲养周期进行估算,我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 (户)每年排放尿液180.18万吨(3.3kg/头·天×3640000头×150天/1000/10000=180.18); 一头牛每天排放尿液10kg,按365天的饲养周期进行估算,我市规模化养牛场(户)每年排放尿液4.9275万吨(10kg/头·天 ×(7000+6500) 头 ×365天/1000/10000=4.9275)。
2.3 畜禽COD和氨氮排放
按照 《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污染物产生系数表》和2010年我市畜禽规模化养殖情况测算,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户)每年产生COD(化学耗氧量)13.1万吨,氨氮6552吨;规模化牛养殖场(户)每年产生COD 2.6万吨,氨氮71.1吨;规模化蛋鸡养殖场(户)每年产生COD 1.02万吨,氨氮215吨;规模化肉鸡养殖场 (户)每年产生COD 0.8万吨,氨氮360吨。
2.4 栏圈冲洗污水的排放
搞好栏圈环境卫生是养殖的关键,畜禽每天排泄后养殖场都要进行栏圈冲洗、打扫。因此,畜禽尿液、冲洗场地的污水、冲刷粪堆的污水、雨水是畜禽规模养殖污水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大学提供的方法测算,每年我市规模化养殖场(户)理论上可产生此类污水约4.8亿吨。
3 当前我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推进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畜禽养殖,是促进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也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核心内容。
为统筹畜禽规模化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我局多次组织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了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分类治理”的养殖污染防治思路,探索建立了四种符合实际、投入较少、产出较高、易推广、可操作的生态畜牧发展之路,为我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1 大力推广厌氧+自然处理模式
我市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利用沼气处理,沼渣做肥,沼液集中还田,种养结合。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户)进山入林,充分利用农田、林地、果园、菜地对经过沉淀发酵后的畜禽粪污进行消纳吸收,实现种养区域平衡一体化。
如当阳草埠湖的银湖生态园猪-鱼-果树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这一模式处理的畜禽粪污占到养殖总量的70%。
3.2 实施资源利用(厌氧+加工还田)模式
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生物工艺和微生物技术,将经过干湿分离的畜禽粪便,通过发酵腐熟后制成复合有机肥,用于林地、果园和菜地生产,进行产业化开发。
我们先在湖北京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试验,初步探索出了 “牧草种植—奶牛养殖—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秸秆饲料加工”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成功实现了变废为宝。接着,我们广泛宣传,组织参观,推而广之到其他畜禽。目前,我市已有13个有机肥加工厂,规模较大的有2个。典型模式有夷陵区京都公司、当阳草埠湖的兆丰生物有机肥厂以及兴山的黄粮宏鑫养殖场。
兴山黄粮宏鑫养殖场采用粪便发酵制造有机肥,使原来蚊蝇满天飞、臭气熏天的猪场,环境得到改善,猪场实现零污染排放。该场2008年生产有机肥约400吨,销售收入15万元,纯收入3万多元。2009年该场又投资30多万元,在古夫镇北斗村新建一个有机肥场,收集沿河养殖场畜禽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加工制造有机肥,有效地解决了沿河养殖场的污染问题,现已销售有机肥300吨,收入21万元。
3.3 试点 “零排放”养殖模式
引导有条件的新建规模养殖场,应用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在畜舍内铺设70多厘米厚度的锯木屑、谷壳和麸皮等垫料,拌上微生物菌种,生猪在垫料上饲养,排泄的粪尿迅速被发酵床吸收、分解、消化,实现 “零排放”,并表现出 “四省、三提、两无、一增”的优点, “四省”即是省水、省工、省料、省药, “三提”即提高畜禽抵抗力、提高料肉比、提高畜产品品质,“两无”即无臭味、无污染, “一增”即增加经济生态效益。
在试点带动下,我市共建生物发酵床3.7万平方米,每年增收280万元。
3.4 探索污水深度处理模式
畜禽养殖场粪污常规处理模式可以解决基本的污染问题,但无法达标排放。我们因地制宜,强化措施,积极鼓励大型规模养殖场实施生物酶低压厌氧发酵系统和STCC污水净化系统相结合,将畜禽粪污进行 “集中发酵、沼气发电、污水净化、种养配套”的综合治理,既促进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又实现了沼液、沼渣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我市的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就是采用的这种污水深度处理模式解决排污问题,效果很好,经过处理后的排水COD(化学耗氧量)只有60mg/L左右,目前也仅此一家。2009年,宜昌正大畜牧公司投资150万元,新建1万立方米的盖泻湖式发酵池、2千立方米的晒渣池及1.4万立方米的沼液生物氧化塘,同时配套安装64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一套,每年可利用所产沼气发电40万度,节约能源投资20万元。该粪污处理设施是目前全省投资最大、粪污处理最先进的粪污处理设施,可一次容纳处理该场150天的粪污排放量。
由于受观念、资金等方面的影响,估计我市目前采取以上四种方式也仅可以解决污染总量的80%。
4 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将畜禽养殖业作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渠道,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污染防治一体化的环境政策。
一是法规系统在某些方面存在空白。我国畜禽污染防治法规仅在污染治理方面写出原则性规定,在具体的养殖承载力、农田施用量方面没有要求,政策对养殖户缺乏约束。
二是环境标准和监管体系有缺陷。我国的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定得过低,如标准规定COD排放浓度为400mg/L,氨氮排放浓度为80mg/L,难以促进养殖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三是养殖污染防治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农业政策没有体现环境保护,环保部门对农村环保鞭长莫及,农业部门强调将畜牧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实施,养殖污染防治在其发展目标中没有提及;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不在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能之内,农村环境污染管理出现 “真空”。
5 综合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几点建议
5.1 提高对生态畜牧业的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统一思想,增强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意识,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畜牧业新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畜牧业,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
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按照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好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二是要建立激励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协同作战,为生态畜牧业不断向深层次发展提供系统服务;三是完善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草地生态畜牧业,要建立完善草场的建设、使用与管护措施,保证草场的永续利用。
5.2 加强畜禽污染环境监测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要加强畜牧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工作,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科学系统地掌握畜牧业环境污染情况,为畜牧业的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同时联合畜牧兽医、环保、公安等部门加大对重大环境污染的养殖场(户)的查处力度,规范其养殖行为。
5.3 建立人工生态型畜牧场
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畜牧场生产,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引导养殖户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通过推广农牧结合、果牧结合、牧菜结合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强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环保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
5.4 集中处理畜禽粪污
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一批现代化的畜禽粪污处理龙头企业来我市办厂,对畜禽粪污进行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5.5 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
畜禽随着时间和体重的增加,其营养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经过调整饲料配方,可有效地满足其营养需要,指导养殖户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减少畜禽对氨基酸和磷等的过量摄入,从而减少氨氮和磷的过量排泄。
5.6 控制畜禽排泄物
加强畜禽粪便管理,控制粪便的产生、播撒,防止畜禽粪便大量积压,消除污染隐患。关注国际最新畜牧业科技动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使用适宜的先进技术设备,改善畜牧业设施,提高畜牧场的生产力,同时又能节约资源。
5.7 控制药物残留
各级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严格监督养殖场(户)执行国家有关饲料、兽药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饲养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严格按照用药规程用药、制定休药期、控制畜禽用药、防止滥用某些抗生素药物,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减少对人的危害。
5.8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养殖场(户)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
一是搞好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绿化。良好的环境绿化可以减少场区的微粒(主要是指猪场环境空气中的尘埃)和有害气体含量,保持环境空气湿润,达到净化空气,减少病菌的作用。
二是加强畜、禽舍的通风。通风能排出畜、禽舍中的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保持空气清新洁净。
三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维持安静环境,减少应激发生。
四是做好畜牧场的隔离,进入人员和物品、设备要消毒。
五是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5.9 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政府在重视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也应该发挥其在养殖污染治理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引导养殖的同时也不断加大治污的投入力度,将养殖污染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等统筹规划,加大对养殖业污染的治理力度,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