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阜新市生猪产业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1-09-12秦雪敏马艳菲
秦雪敏 马艳菲
(辽宁省阜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省阜新市 123000)
辽宁省阜新市生猪产业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
秦雪敏 马艳菲
(辽宁省阜新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省阜新市 123000)
2011年以来,辽宁省阜新市生猪价格持续攀升,生猪价格的大幅上扬导致市场猪肉价格上涨。本文分析了猪价上涨的原因,并提出加快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措施,以期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猪价上涨及原因分析
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辽宁省阜新市生猪饲养量309.43万头,同比增长0.58%;出栏量125.35万头,同比下降0.56%;能繁母猪存栏28.85万头,同比增长4.3%。
在价格方面,受全国生猪市场行情影响,年初以来阜新市生猪及其产品价格保持上涨趋势,据监测,6月份,仔猪价格为 50元/kg,同比上涨 54.2%;待宰活猪价格为18.4元/kg,同比上涨51.3%;猪肉价格为28元/kg,同比上涨58.3%。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1 原料价格上涨
玉米作为猪饲料的主要原料,它的价格高低直接决定着猪价的走势。6月份,玉米价格为2.30元/kg,同比上涨19.8%,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为3.00元/kg,同比上涨20.9%。在猪市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阶段,饲料成本的上涨被转嫁至猪价,并最终传递至肉价。玉米等原料价格的上涨是导致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1.2 人工成本上涨
据一些场主介绍,今年的人工费用比去年提高了20%~40%,有些猪场即使调高了工人工资待遇也招不到人,出现了 “用工荒”。人工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猪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1.3 猪源相对减少
2011年2~3月,阜新市周边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能繁母猪紧缺,直接导致了当地生猪出栏量不足。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猪价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其他
物流成本的提高、通胀压力以及居民收入提高也对猪价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
2 应对措施
2.1 积极推进规模化饲养
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扶持生猪养殖小区 (场)建设,推动生猪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稳定生猪市场供应。全市已建成生猪养殖小区 (场)588个,发展养猪大户1.5万户,规模化饲养场饲养生猪数量占总饲养数量的65%。今年计划再新建存栏1000头以上生猪的养殖小区(场)100个。
2.2 搞好品种改良
借助原种猪场(见图1、图2)加大优良种猪推广力度,对规模养殖小区(场)购买种猪给予一定补贴,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小区(场)良种率要达到100%。借助项目支持,加强生猪人工输精站 (点)建设,对养殖户利用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优质种猪改良品种给予一定补贴,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大力推广人工输精技术,在全市现有47个站(点)基础上,再扶持新建50个站(点),形成生猪人工输精网络。
2.3 扎实开展强制免疫
近期做好生猪疫情调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对生猪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实行强制免疫。规模化养猪场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免疫程序对生猪实施强制免疫,散养生猪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每月定期补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免疫,要使全市生猪免疫率达到100%。
2.4 加强检疫监督
对出栏生猪逐头按检疫技术规程实施产地检疫,对有临床症状的生猪做好隔离观察,不准出售;屠宰生猪严格实施同步检疫,对待宰生猪进行查证验物,无证或证物不符的不得入厂屠宰。加强对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严厉打击加工、运输、经营病死生猪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
2.5 加快发展合作组织
大力发展基层养猪协会、养猪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引导、组织养殖户联合进入市场,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养殖户利益。在目前60个养猪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再发展10个,平均每个合作组织要销售生猪3万头以上,全市70%以上的生猪要通过合作组织销售。
2.6 做好宏观预警预报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市场服务和引导作用,建立生猪市场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适时销售,及时补栏。加强生猪市场预警、预报工作,对全市生猪生产及市场价格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并组织业内专家建立专家预警制度,采取定期预警和应急预警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及时发布生猪市场的预警、预报。
目前,阜新市生猪市场呈现高位趋稳态势,生产逐步恢复,生产者积极性有所提高,未来一个月生猪市场将以稳定为主线,生产恢复速度将会加快。年内生猪和猪肉市场偏紧的形势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