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咬尾症的防治

2011-08-15

中国猪业 2011年9期
关键词:断尾圈舍猪只

黄 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动物科学系,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猪咬尾症的防治

黄 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动物科学系,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猪咬尾症变得普遍起来,患咬尾症的猪常见舔食墙壁、啃咬饲槽、泥土、煤渣、尿碱、咸味异物(伤口、血液)等症状。咬尾症一般发生于体重18~80kg的肉猪, 30~40kg肉猪发病率较高。从性别看,母猪的发病率比去势公猪高。发生咬尾症猪群的生长和饲料效率可降低20%以上,有时甚至造成猪只死亡。

常见一头猪被攻击后,诱发其它猪对其进行嘶咬,轻者将尾巴咬烂,重者将半截或全部尾巴咬掉。如果咬尾发生后饲养人员未及时发现、给予制止和治疗,受伤的猪由于尾动脉破裂,流血不止,可因失血而死亡。有时因治疗不彻底,伤口感染引起局部炎症,组织坏死,使胴体质量下降,有时因继发细菌感染脊髓,导致猪只瘫痪;此外被咬猪只因全身性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其健康和生产性能。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防治猪咬尾症关键在于做好以下措施。

1 改善圈舍环境

猪对卫生环境很敏感,尤其是规模化和集约化养猪场,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温控设施和粪便处理设备,使猪舍夏季能防暑降温、冬季能防寒保暖。同时要保持舍内干燥,给予适当的光照,创造安静的环境。也可在圈舍内吊铁链,放置轮胎或橡皮球,分散猪的注意力,防止咬尾症的发生。

2 加强管理防应激

集约化养猪要想方设法防止或减轻应激造成的影响,改善饲养、购销、运输和屠宰过程的管理,可有效防止集约化生产中猪咬尾症的发生。尽量为猪只生长营造比较适宜的小气候环境,以避免酷暑、严寒、贼风侵袭、粪便污染、空气污浊、潮湿等造成的应激。

3 合理分窝分群

分窝时尽量原窝原群,大小一致,坚持 “分大不分小”、 “夜分昼不分”的原则,合理分群;不是同窝的分在一起时要喷上相同气味的液体,如白酒、香皂水等;也可将其赶到较大的空场中活动1小时左右,让它们彼此熟悉;将个头小的猪先赶到圈舍内,以取得优先感。

应将来源、体重、体质、性情、饮食等相似的猪组群饲养,同一群体的体重差异不应过大,小猪阶段群内体重差异不宜超过4~5kg,架子猪阶段体重差异不宜超过7~10kg,应保持猪群的相对稳定。从外地购进大批仔猪时,应把来源、体重、体质、毛色、性情等方面差异不大的猪组合在同一圈中饲养。

4 满足猪的营养需求

猪发生咬尾症的原因之一是饲料营养失调、原料搭配不当。因此,饲养者应根据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供给猪全价配合饲料,饲料充足,定时定量饲喂,不喂霉变饲料,对于引进品种应根据其生产手册配制饲料。最好每4头猪一个饲喂器,避免争抢现象发生。发现猪有咬尾现象时,应在饲料中适当增加一些矿物质和维生素。

5 保证充足的饮水

饮水要清洁,保证足够的饮水位置,不断供给新鲜、清洁的饮水有助于减少咬尾的发生。至少每20头猪有一个乳头式或鸭嘴式饮水器,或者每25头猪拥有一个杯式饮水器。

6 饲养密度要适宜

猪的饲养密度应根据圈舍大小而定,原则上以不拥挤、不影响生长和正常采食、饮水为宜,一般以每群饲养10~12头较为合适,冬季可饲养得密一些,夏季可饲养得稀一些。在工厂化养猪的条件下,每群也不宜超过50头。一般情况下,2~3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 0.5~0.6m2, 4~6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 0.6~0.8m2; 6~8月龄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0.8~1.0m2;8月龄以上的猪每头占地面积为1.0~1.2m2。

7 仔猪断尾

给仔猪断尾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减少猪咬尾行为的有效办法。仔猪可在出生当天第一次注射补铁剂以后对其进行断尾,方法是在距尾根3~4cm处用钝钳剪断,断端用碘酊消毒,防止感染及咬尾。或在仔猪生下1~2天内结合打耳号用钢丝钳子在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子,两钳距离为0.4cm左右,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天,尾的下1/3即可自行脱落。此法不出血不发炎,效果很好。

根据资料报道,断尾后发生咬尾的仅占0.25%,而未断尾的发生咬尾的为6.86%,相差近27倍。给猪断尾并不能彻底消除猪只间互相撕咬,实际上断尾后咬耳和其它形式的食肉癖可能随之加剧,还要减轻其它应激因素(如日粮组成、饲喂方式等)的影响。

8 定期驱虫

在猪的一生中,应定期驱除体内寄生虫 2~3次,可分别在 30~40日龄、70~80日龄、100~110日龄时各驱虫一次。同时,还要注意驱除猪体外寄生虫如虱、疥癣等,以免因寄生虫的感染而导致咬尾症的发生。

9 合理处置恶癖猪

猪咬尾症的发生常常是由极个别好斗的猪引起的。因此,如在圈中发现带头咬尾、不断咬牙、眼神异常的有咬尾恶癖的猪时,应及时将之从猪群中挑出,对其进行驱赶驯化、驱虫健脾、调理肠胃、补充营养或将其单独隔离饲养。对特别好斗、好咬又无单独圈舍饲养的猪,可肌肉注射氯丙嗪80~100mg、20%的硫酸镁20mL或者灌服安眠药3~4片,使其保持安静。

10 出现咬尾及时制止

对存在轻微咬尾现象的猪群,可用稀释后的白酒或汽油对猪群进行1~2次的喷雾,这样可有效控制咬尾症。对被咬伤的猪只,要及时用橡皮筋套紧其尾根或用止血钳压迫血管止血,也可肌注止血敏、安络血、VK3止血,用1%高锰酸钾液清洗伤口,涂抹碘甘油或紫药水以防止感染。对伤势严重的猪可肌注青霉素以抗菌消炎。同时在饲料中添加0.1%~0.3%的食盐,或在地面上撒些食盐、红土让猪自由舔食。

11 其它措施

在猪种的培育上充分利用抗应激的遗传基因,选育抗应激猪,淘汰应激敏感猪,建立良好的种猪群,形成比较完善的繁殖体系。提早给育肥仔猪去势,这不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因公、母猪在一起相互爬跨而引发的咬尾症。如在运输过程中不慎将猪碰伤,应及时将带伤猪分开饲养,以防血腥味引起猪相互咬尾。可通过饲粮和饮水或其它途径投喂镇静剂,如止痛剂、安定剂等。

猜你喜欢

断尾圈舍猪只
为什么壁虎的断尾能再生?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断尾的狐狸》新编
壁虎的独白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小花猫与老鼠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