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药平性的内涵

2011-08-15苗彦霞

中药与临床 2011年5期
关键词:凉性温性四性

苗彦霞

中药四性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气,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药物对人体寒热影响的角度,对其作用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作用的倾向,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代本草中的平性药物,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公认四性中已包涵有平性,但对平性的内涵至今未有明确的界定,阐明这一药性的含义,对于理解“四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有必要进行讨论。

1 一药两性

古今医家大多认为,同一药物可以有多味,但只有一性。唯金元名医王好古认为:“一物一气者,一物二气者……或寒热各半。”药物寒热性质完全取决于其功能。凡能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亢奋人的阳气的功能即称为温热性质,反之,称为寒凉性质[1]。最典型的两性药如柴胡,解肌退热性凉,升阳举陷性温;升麻清热解毒性凉,升阳举陷性温;甘草益气补中性温,清热解毒性凉;人参既能生津止渴而性凉,又能温补阳气而性温。如正《药鉴》言其“温中微寒” 。这些药物,既存在着温热性质的功能,又存在着寒凉性质的功能。故证明王好古的提法是有道理的。正因为有此类药物存在着寒热两向性问题,因之寒证、热证均可选用。

众所周知,中医用药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的辨证选药,对于两性药物来说,依据证的寒热不同均可选用,其寒热之性的表现除与机体所处的状态有关外,还与药物的用量、炮制及配伍等因素有关。如柴胡生品大剂量用于感冒发烧的病人即取其解肌退热的寒凉之性,而酒炙中剂量用于中气下陷者,则表现为升阳举陷而为温性。人参取其生津作用治疗气津亏虚证时选用生晒参,而取其温补阳气作用治疗气阳不足之倦怠乏力,便溏者,宜选用红参。故《得配本草》谓其“生微凉,熟微温。”在配伍方面,如柴胡配甘温之黄芪等药则升阳举陷,配苦寒的黄芩则清泄少阳之热。甘草配人参以补助阳气,配银花等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等。因此,在临床上根据病情的需要,对寒热两性的药物或通过改变用量,或通过炮制,或通过配伍等以改变其药性,从而发挥其不同的作用。

2 平性的内涵

中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平性药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2],但对平性内涵的界定尚不统一。历来有两种观点:其一,多数认为平性为相对的,实际也有偏寒偏热之不同[3];其二,认为所谓平性是指药物既不偏寒,又不偏温,即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寒热变化无影响作用。临床用药实践也支持此主张。如天麻性平,息风止痉,主治痉厥抽搐,不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因临床上亦常出现寒热之象不明显的病证[4],从理论上来说四性中的平性应为后者,前者实际已包含在寒热温凉之中。

笔者对高学敏主编的七版《中药学》[5]教材进行了统计分析,全书收录中药共531味,其中附药54味,平性药共计111味,其中附药12味 。结果发现:平性药除大多数具有作用不峻烈,不易出现副作用的特点外,同时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寒热两性。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或寒多或热多,但偏性不大。典型的寒热两性药如太子参、山药、黄精,有些热多寒少,如太子参、山药偏于补气而热多,有些寒多热少,如黄精偏于补阴。二是寒热成分相差无几,难以明确判断其寒热之孰多孰少。如牛膝,用其补肝肾,强筋骨时,临床不易出现燥热的副作用,而用其引火、引血下行治疗火热证或肝阳上亢证时,临床又不易出现伤阳的副作用,所以可以认定此药寒热各半。相类似的还有甘草等药。其二,温性或凉性,其偏性不大,即不易助热或不易伤阳。如蛤蚧、黑芝麻(温胃)偏温;红藤、土茯苓偏寒。清热药中的谷精草,其性平实属微寒等。其三,无寒热之偏,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平性。此类药物的特点是适应面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如柿蒂的止呃,茯苓与猪苓的利水,龙骨的安神及其收敛固涩,天麻与全蝎的息风止痉,桃仁、三棱、水蛭的破血消癥等。正如森立之《本草经考注》中提出:“(本草)白字别有平,盖是不偏寒热温凉四气,而为平淡无辟之物”。

从上可见,所谓平性实际包涵 ①既不偏热又不偏寒;②寒热两性,即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或寒热相当,其药性的表现常受炮制、剂量及配伍的影响;③温性或凉性。除前一种外,后两种已包含在四性寒热温凉之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平性。因此,所谓的平性应是指既不偏寒,又不偏热,即药物对人体的寒热无影响作用,此类药具有适应面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选用为其特点。

3 结语

对于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来说,大多表现为作用中和,不易助热或不易伤阳为特点,而临床用药常以复方形式治疗疾病,可根据病证的寒热,经过配伍使方证相应即可。这可能是中药界人士历来未能对平性内涵研究重视的主要原因。但对药性的认识与研究,不能一味停留在古人对药性认识的水平上,有必要结合当代相关研究,对其理论进行完善、补充,甚至修正。目前的平性药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平性,还包括寒热两性及温性与凉性在内,有必要将寒热两性及温性与凉性从平性中剔除出去,以还平性药的本来面目。

[1] 沈连生.中药四性的探讨(二)—部分药物存在着寒热(或凉温)双向性问题[J].中成药研究,1981,(5):40.

[2]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

[3]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

[4] 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

[5]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凉性温性四性
研究认为温血动物出现于2.33亿年前
论酒性绽放与人性澄明的四重关联
海带
——排毒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吃辣
吃辣
阿勒泰地区草原返青期地面观测情况
寒性体质男人食补暖身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