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位推拉旋转法治疗下腰段滑膜嵌顿症
2011-08-15周灿珍
周灿珍
武警红河边防支队医院,云南个旧 661000
下腰段滑膜嵌顿症是引起下腰部急性疼痛的常见多发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均可发病,常于弯腰搬抬重物或弯腰旋转用力不当而突然发病,发病后腰部剧痛难忍,患者十分痛苦。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牵引、推拿、嵌顿关节囊封闭等[1]。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8月~2010年2月采用侧位推拉旋转法治疗下腰段滑膜嵌顿症患者1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患者,其中男112例,女26例;年龄19~55岁,平均32.8岁。初次发病103例,复发35例。病因:弯腰搬抬重物引起的42例,弯腰旋转用力(主要是军事训练)引起的74例,持续弯腰工作引起的13例,夜睡席梦思床引起的6例,打喷嚏引起的3例。病程最短1.5 h,最长6 d。
1.2 症状体征
患者发病后立即感到下腰部剧烈疼痛,腰部呈急性交锁状强迫性半弯曲畸形[2],脊柱腰段向患侧轻度侧弯,腰部主动活动功能丧失。体检发现两侧棘旁肌紧张呈“板状”腰,滑膜嵌顿侧棘旁肌及嵌顿节段椎间关节压痛敏感。
1.3 复位方法
患者取患侧在上侧卧位,术者站在患者腰背部后侧,将患者健侧髋膝关节各屈曲60°位,患侧下肢伸直放置于已屈曲的健侧腿上,患者双手交叉抱住自己的肘部,术者左手扶持患侧肩部,右手扶持患侧髋部,先轻柔的做一前一后使患侧肩与髂部呈相反方向的推拉旋转扭动,当推拉旋转扭动到患者腰痛加重的角度时,术者即于心中记下出现疼痛的角度,并继续重复开始的推拉旋转扭动,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而使其全身放松,待患者注意力已分散,全身肌肉已放松时,术者突然用力推拉旋转腰背部而使扭动的角度超过患者腰背部所能达到的最大旋转范围,此时即可听到腰部“咔嗒”声而表示滑膜嵌顿已复位[3]。
1.4 疗效标准
根据冯天有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疗效评定标准[4],分治愈、好转或无效。治愈:腰痛立即消失,腰部恢复正常体位及活动,腰部棘旁肌恢复正常弹性而无压痛;好转:腰痛较术前明显减轻,弯腰姿势大部分纠正,腰部活动度接近正常,但腰部棘旁肌仍轻度压痛;无效:术前术后腰部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本组138例患者,有113例获得随访,随访人数占81.9%。随访时间3~54个月,平均32个月。获得随访的113例患者中一次治愈81例,好转4例;二次治愈22例,好转6例,全部患者均有效。
3 讨论
人体脊柱的正常活动,是脊柱周围相关肌群的收缩与伸展,使脊柱和椎间关节向所需要的方向运动而完成的,在活动中脊柱各椎间关节囊也都发生着适应性伸缩变化。当脊柱突然出现不协调的屈曲、侧弯或旋转时,由于部分肌肉生理应急不足而产生迟缓性收缩,或由于一侧肌肉的收缩牵拉了对侧的拮抗肌,使对侧的肌肉突然产生牵张反射而收缩,在这种牵张反射之前,正是对侧下腰段椎间小关节间隙增大之时,此时如对侧拮抗肌突然收缩,其变硬的肌腹即可推挤松弛的关节囊而使滑膜进入本身具有一定负压的椎间关节间隙,当脊柱恢复正常位时,就将已进入椎间关节间隙的滑膜夹住而形成滑膜嵌顿。发病后患者立即出现下腰段剧烈疼痛,腰部呈强迫性(保护性)半弯腰,脊柱腰段向患侧侧弯,咳嗽、用力、深呼吸、腰部活动等均可诱发腰痛加剧,下腰段两侧棘旁肌呈痉挛状,滑膜嵌顿侧棘旁肌及滑膜嵌顿的椎间关节压痛敏感,但X线摄片无阳性发现。
采用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推拉旋转法治疗下腰段滑膜嵌顿症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术者扶持患者肩部及髂部推拉旋转扭动,使腰背部肌肉完全放松的前提下,突然用力推拉旋转扭动至患者腰部所能达到的最大旋转范围,这时由于肌肉和椎间关节囊起止点之间距离的增大而产生强力的牵拉,使痉挛的肌肉放松,解除对椎间关节囊的推挤,同时由于推拉旋转扭动的压力使嵌入椎间关节间隙的滑膜复位,复位后患者腰痛立即解除。
本组138例患者发病年龄在19~55岁之间,该病是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的常见多发病,且发病后腰部立即疼痛难忍,其疼痛程度远远超过一般的急性腰扭伤。采用患侧在上的侧位推拉旋转法治疗下腰段滑膜嵌顿显效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操作简单,适宜基层医务人员推广应用。
[1] 邵宣,徐敬斌. 实用颈腰背痛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336.
[2] 胥少汀. 新编简明骨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87.
[3] 何洪阳,邓友章. 现代骨伤诊断与治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5.
[4] 冯天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