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
2011-08-15姚晓岚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姚晓岚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王 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伏邪”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应用
姚晓岚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王 真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胀 伏邪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等范畴,以气道不利,肺气胀满为主要证候特征,病位主要在肺。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来的理论。是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体内逾时发病。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邪气,或邪气潜伏于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潜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待机而作,即谓之“伏邪”。伏邪之说由晋人王叔和提出,为温病学派所采用,广泛应用于温病病因病机的阐释中,成为温病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伏邪之说并不局限于外感温热疾患,多种内伤杂病亦与伏邪密切相关。在肺系病证中,肺胀整个病程中伏邪固着,缠绵难愈,后期传变复杂、变证丛生。
1 伏邪与慢阻肺的发病相关
肺居上焦,贵为华盖,是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实易虚,通过气道、卫表与外界直接相通,风寒、风热、毒气(烟雾、刺激性气体等)及多种致敏物质,借肺气虚,表卫不固可直接侵袭肺系及肌表,此为邪气得以伏留的前提。
肺主气,朝百脉,通调水道,参与多种物质代谢。肺病则物质代谢紊乱,而生成痰、瘀等多种病理产物,成为伏邪依附的重要物质基础。外邪侵入肺系,气道不利,肺失宣肃,水津不布,聚而成痰为饮,或余热伤阴,灼津为痰。若外邪不能及时祛除,则痰饮难除。痰饮复与余邪胶着黏滞,伏留于内,成为其病缠绵反复,迁延不愈,长期通气不利的重要原因。肺具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之功能,气道则为其通路,若气道不利,清气吸入减少,而浊气不能及时排出,积于肺脏,日久则酿毒成邪而为患,这是造成肺气胀满,而见喘憋不能平卧的主要原因。
慢阻肺以北方寒冷地区多发,感受寒邪为其初病及病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且极易化热,很快出现痰热蕴肺之征象,临床见症明显重于感受寒邪程度,此缘邪伏于肺,耗气伤津,化热变燥,为新感引动伏邪之故。
慢阻肺患者多有数年至数十年有害气体或烟雾刺激史,内生痰饮,长期咳嗽、咳痰,以致肺络受损,肺泡弹性减低,或膨胀或破裂,肺系局部微细结构破坏且无以再生,抗邪能力丧失,终演肺胀之变,吸浅而短,呼长而难,肺储气功能减退。毒邪稽留日深,顽固而不易去除,易为多种因素诱发,致使加重反复,缠绵难愈。
2 伏邪所致慢阻肺之重证、变证
患病日久,正气受损,气阴两伤,而伏邪停留,正邪共存,正盛时症状轻微,而正虚邪盛时,则可见重证、变证。俞根初云:“病无伏气,虽感风寒暑湿之邪,病尚不重,重病皆新感引发伏邪也。”虽言温病,然也适用于此。
由于痰邪长期郁积肺系,耗气伤津,致肺脾肾气化功能低下。肺虚不能化津,脾虚失于传输,肾虚不能蒸化,痰邪肆无所虑,进一步侵及肺络,渐使小气道阻塞明显,胸中气机失衡,吐纳失常,久而清气少入,浊气少出,浊气于肺间渐成郁积之状。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浊气的瘀积必然导致血瘀。随着浊气瘀积的程度,血瘀有增无减。血瘀与痰邪、浊气错杂互结,横肆机体,阻遏气机,使津血不生,五脏俱损,以致传变复杂、变证丛生;邪伏心脉则营运过劳、心阳不振、心阳衰微;邪伏脾胃则脾失运化,统摄失权;邪伏肝胆,则肝不藏血,疏调失职;邪伏于肾则肾不纳气,气化无权;邪伏脑髓则邪蒙神窍或神无所主。临床上可见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情迁延,反复加重,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多脏器功能损害,晚期并发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而危及生命。
3 慢阻肺伏邪的治疗
《周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慎于微。”《史记》曰:“凡事豫则立。”若要降低COPD发病率,则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杜绝发病及急性发作之诱因,严守门户,增强体质,生活有节,预防感冒,避免烟雾等有害刺激及坚持按时用药治疗,不给邪气的伏藏和伏邪的发病以可乘之机。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肾为生痰之本,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不喘。”《证治汇补》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等。肺胀证属本虚标实,以肺肾气虚为本,痰瘀互阻为标;本虚是邪气得以伏留的前提,标实则是新感引动伏邪的病理表现。因此,在治疗上需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益气活血,标本兼顾,并根据全身情况加以灵活化裁。麻黄为平喘要药,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白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苡米相配则治湿喘,但心、肾之虚喘禁用。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可合定喘汤加减,麻黄宣肺散表寒,苏子为降中圣药,款冬温肺下气,祛痰平喘,半夏祛痰降逆,黄芩、桑白皮泻肺热。若上盛下虚,可合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半夏降气祛痰,厚朴除满顺气,加强痰液排出,沉香纳气归肾,当归养心润肺。若患者痰浊壅盛,胸闷不舒可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若肺脾两虚可合用香砂六君子汤,若兼有阳虚水泛者可加用苓桂术甘汤,若有气滞血瘀之证,可合用桃红四物汤。祛痰时患者往往自觉口干,多为津液不得上潮所致,非属热象,此时可用大剂量茯苓(25g),茯苓能升能降,既能渗湿下行,又能补脾肺之气。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邪、浊气、血瘀相继为患,三者相互影响互结为患。整个病程中,邪实是发病的具体表现,本虚是邪伏的重要前提。伏邪具有固着难除、阻碍气机、屡伤正气的特点,导致肺胀病的恶性循环,使其成传变重危之证。因此探讨肺胀伏邪的病因病机、病理产物及其对脏腑功能的影响,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现实意义。
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