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2011-08-15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

种业导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虫量稻区二化螟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害测报处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分析预测,2011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呈严重发生态势,程度重于2010年,预计发生面积0.93亿公顷次,同比增加5%。其中,虫害发生0.67亿公顷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偏重至大发生;病害发生0.27亿公顷次,纹枯病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稻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潜在流行的威胁。

1 发生趋势

1.1 水稻虫害

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为主。其中,稻飞虱在华南、江南、西南、长江流域、江淮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0.28亿公顷次;稻纵卷叶螟在华南、江南、西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0.22亿公顷次;二化螟在长江中游、江南、西南中北部和东北部分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0.14亿公顷次;三化螟在华南和江南局部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0万公顷次。

1.2 水稻病害

以纹枯病、稻瘟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主。其中,纹枯病在全国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发生面积0.19亿公顷;稻瘟病在全国大部稻区中等发生,西南、东北、江南部分稻区感病品种偏重或以上程度发生,发生面积533.33万公顷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华南、江南稻区严重发生,西南、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发生区域进一步扩大,发生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如遇适宜气候条件,稻曲病在部分稻区呈加重发生态势。

2 预测依据

2.1 病虫基数较高

二化螟冬前基数总体偏高,东北稻区每667 m2虫量一般5000~9000头,比去年增加15%~25%;江南和长江中游每667 m2虫量一般4000~8000头,接近去年;长江中下游、西南中北部略低于去年,每667 m2虫量一般800~1600头。三化螟冬前每667 m2虫量除华南东部外,大部不超过500头,接近去年。另外,大部稻区稻瘟病和稻纹枯病田间菌源广泛存在。

2.2 水稻品种和栽培条件适宜

我国大部稻区水稻主栽品种以粗秆、大穗型为主,穗期生长阶段长,田间郁蔽,田间生境有利于病虫发生流行;大部主栽品种普遍抗性不高,对病虫流行危害有利。同时华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生育期不一,桥梁田多,有利于“两迁”害虫迁移、传毒、危害和螟虫辗转危害。

2.3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0年冬季我国气温总体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冷暖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对螟虫越冬造成影响,但2011年春季大部地区气温总体较常年同期偏高,东北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华南中东部、西南地区东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为螟虫存活、孵化提供有利条件。2011年夏季主要多雨区位于华南至江南南部、长江中下游至黄河下游地区,这对该地区“两迁”害虫的迁移、降落有利。另据气象专家分析,与上年相比,2011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时间早、次数多,对“两迁”害虫迁入、细菌性病害流行有利。

2.4 近年重大病虫总体处于频发、重发态势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2005年以来连年重发,年均发生面积分别超过2333.33万公顷、2000万公顷和1666.67万公顷;二化螟发生总体减轻,但很多稻区每年的越冬虫量超过偏重发生指标,一代在东北、长江上中游和江南等稻区的重发几率较高;稻瘟病发生相对平稳,但主要稻区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低抗或不抗品种,遇有水稻生育期和气候条件适宜,局部流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两年加重态势明显,2010年发生面积同比增加2.5倍以上。在耕作制度、水稻品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气候条件无明显不利影响,水稻重大病虫重发态势仍将延续。

(中国农技推广网)

猜你喜欢

虫量稻区二化螟
河南省粳稻新品种生态适应性分析
2023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