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易组织成长、市场网络扩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评《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2011-08-15白小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报酬分工专业化

白小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杭州 311121)

交易组织成长、市场网络扩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评《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白小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杭州 311121)

专业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中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大型专业市场所在的县 (市、区)已从一穷二白的农村发展成为市场繁荣、产业兴旺、城市日新月异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还是在当今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中,上述成功的区域市场化、工业化的案例都很难找到蓝本,因而可以说专业市场完全是一种中国的“本土实践”。“本土实践”也带来了本土命题:为什么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初期与西方不同而出现了普遍的、大规模的专业市场现象?为什么说专业市场促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专业市场的历史地位和命运如何,它们将怎样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新问题又不断涌现。陆立军、王祖强两位教授撰写的《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一书 (中文版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11月出版,英文版《China'SpercializedMarkets》由美国圣智学习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于2009年9月出版),准确地把握了我国专业市场演化发展的理论方向,对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笔者曾与两位作者多年合作研究义乌市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借此书评的机会,与读者一起分享阅读该书的收获和思考。

一、回归古典分工思想的有益尝试

虽然说本书探讨的命题是本土性的,但这并不等于需要重构一套本土性的理论。专业市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走出了传统的低收入农业经济的宿命,这些区域普遍选择了市场驱动的工业化,而不是类似于“大推进”的工业化道路。其特点是,资本主要从内部积累而不依赖外部投资,借助市场网络联系千家万户的中小企业、市场经营户,缺少规模经济明显的大企业。显然,这类发展路径跳出了主流经济学报酬递减、规模经济等解释框架。近些年来,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在沉寂了几十年后在国际上再次受到关注。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是关于内生比较优势驱动经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而内生比较优势的来源则是劳动分工。与其说劳动分工是选择相对比较优势的结果,不如说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有必要再次提到杨格1928年的经典文献“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他在“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的斯密定理的基础上,论证了“市场范围同时决定于分工”,以及由此构成了报酬递增的因果累积循环,推动着经济进步。无论是斯密定理还是杨格定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都是内生的,经济进步的源泉是劳动分工。本书既是两位作者长期跟踪义乌小商品市场等研究专业市场的结晶,同时也是一项回归古典经济学传统,思考组织变迁、经济进步的理论成果。只不过,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前半部分:专业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如何提高交易效率 (见本书第三章:专业市场的交易机制与交易流程),如何促进区域劳动分工的 (见本书第七章: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同时,在劳动分工的网络效应基础上,专业市场又具备了报酬递增和不断扩展的内在动力 (见本书第四章:专业市场的分工与社会资本网络;第六章:专业市场扩展的内在机理)。与此同时,作者对专业市场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新趋势,及其转型与提升等最新态势,给予了密切关注,准确观察并描述了专业市场发展的新动向。按照上述古典经济学劳动分工网络的思想,专业市场存在实体交易向分工网络演化的趋势,即向更广的区域、更多的新的专业化领域拓展,甚至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分工网络相衔接。

二、从专业化分工角度解释地方型市场的演进

地方型市场作为本书提出的新概念,为专业市场研究获得理论和历史的统一,提供了可能。地方型市场的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的起点与逻辑的起点应该是一致的。该书认为,专业市场是一个具有根植性、社区性的嵌入式地方型市场体系,贸易集聚与产业集聚的结合,促进了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的形成。全书对地方型市场演进各个历史阶段的分析,贯穿了一条专业化分工不断扩展的理论主线。

该书从地方型市场的角度来解释专业市场的缘起。作者指出,地方型市场的根植性和本土化特点,是演进的起点。专业市场深深地嵌入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群众的商业意识和商业文化传统、手工业、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商业技巧等密切相关。根植性和本土化的特点,表明专业市场是一种内生的交易组织,它是完全本土化的市场交易行为逐步提高专业化分工进而演变为专业化交易组织的结果,这充分展示了地方型市场演进的内生性。

该书以专业化分工网络来解释专业市场内生的交易效率 (参见该书第四章:专业市场的分工与社会资本网络):一是专业市场集中交易的效率。该书构造了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专业市场内生交易效率模型,发现一部分人选择专业化的交易能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并且运用一个拓展的效率改进模型,证明可以通过交易的集聚,节约运输、信息搜索等外生成本。二是专业市场的网络效应。专业市场不仅是一个交易组织,而且是一个能够形成其它多种专业化分工的分工网络。该书认为,在一定的专业市场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 (市场经营户、供应商、采购商、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在交互作用和活动中,彼此之间建立了有利于市场交易顺畅流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易关系总和。在现有的分析框架中,虽然一般把来自于网络的效率归结于“外部经济”,但本书明确指出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不仅来自于专业化的交易及其空间适度的集聚,而且来自于由专业市场带动的其它专业化部门的互动。该书清晰地刻画了一个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网络体系,例如交易集群、运输集群、制造集群三位一体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地方型市场进一步演进并形成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自然也是专业化分工不断扩展的结果。交易效率是地方型市场演进内在动力的一个来源,但这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解释专业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的快速扩张能力。该书另辟蹊径,以内生报酬递增来揭示专业市场扩展的内在机理 (参见该书第六章)。报酬递增机制是回应“专业市场消亡论”的关键,为此必须揭示报酬递增产生的路径及其机制。如上所述,从专业化分工及其扩展的角度来揭示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是报酬递增的一部分,其实就是区域内部的报酬递增机制。该书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分析了专业市场扩张的动力来自于区域分工网络的区际报酬递增,区域内专业化交易的报酬递增与区际专业化分工网络的报酬递增结合,由此构成了完整的专业市场报酬递增机制产生路径。该书从斯密的《国富论》中获得了劳动分工与报酬递增的思想基础,从杨格的经典论文中吸取迂回生产加深劳动分工的思想,还充分吸收了主流经济学关于报酬递增来源的最新解释和处理方法,如知识溢出与信息外溢等,指出“这是市场规模与迂回生产、产业间分工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报酬递增机制”(该书第183页)。报酬递增在理论上有充足的依据,因此“专业市场消亡”只是一个基于报酬递减基础上的悲观结论。本书展示了如下一个动态的报酬递增机制:商业人口集聚形成规模化市场,市场带动专业化分工,分工诱发产业集聚,市场网络向区域外扩大区域分工,通过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基础——乘数效应,促进区域发展。

三、专业市场研究的新开端

专业市场有别于传统的集贸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学术界关于专业市场的讨论一度只在农村商品经济的传统范畴内展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的逐步引入,专业市场的相关研究得到了相当大的进展,关于专业市场作为共享销售渠道的交易机制及其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等,都得到了理论上的解释。在此后的相当一个时期,专业市场发展迅猛,远远超出了理论界有关“专业市场消亡”的悲观预期,相关的研究一直在努力探索,作出更为科学的解释。《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一书的出版,不仅将专业市场样本从浙江省扩大到全国范围,而且在基础理论上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作出了一定的突破,对现实的关注也远远超出了专业市场本身,这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专业市场的研究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本书的两位作者长期从事义乌小商品市场、义乌商圈和义乌模式的观察与研究,对专业市场产生、发展的区域经济社会及文化传统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有助于作者拓宽研究视野,对一些基本命题的思考也自然地回归到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传统,促使该书对主流经济学的一些观点作了合理的扬弃。如解释专业市场的缘起时,充分注意到了民间商业与市镇经济的传统;分析专业市场的交易效率时,充分运用交易费用作了合理的解释;关于专业市场扩展的内在机理分析,充分借鉴了基于报酬递增的新增长理论和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地区专业化理论。总之,该书并没有简单回归古典传统,在具体的分析上能很好地处理报酬递增与主流经济理论的关系。

该书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密切关注和高度敏感,能准确观察到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新动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专业市场脱离了地方型市场的一些运作模式,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融入经济全球化。该书认为,各地专业市场必然超越地方市场体系,在范围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地区性市场组成的专业市场体系;在业态上也可能引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等新兴商业业态,并成为我国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国际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平台和通道。中国许多专业市场在国内的市场范围内实现了报酬递增,由此一度摆脱了“市场消亡”的宿命,但是全球化提出了新的命题。事实上,以专业市场为平台的国际化问题依旧突出,困难也很多。当然,专业市场的报酬递增也不会自动止步,这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在这方面,本书已经开始了探索,亦取得了新的成果。

以专业市场为中心的分工网络和跨区域扩展在本书框架中基本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专业市场消亡”论。但是随着业态的提升,专业市场最终是否会以自身报酬递增的力量彻底否定自身,这并不完全是哲学上“否定之否定”的猜想。另外,国际化进程中分工网络的扩展是否一样可以实现报酬递增,这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因此,就全书来看,后半部分有关专业市场的扩展、转型与提升的论述主要还只是在经验基础上的探讨,与专业化分工及其网络、报酬递增的思路有一定的偏离。对此,笔者也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前瞻。

笔者认为,就本书现有的理论框架而言,要对上述问题有所突破,还存在两个障碍:一是“斯密定理”与“斯密悖论”的冲突。斯蒂格勒以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矛盾来否认“市场范围决定分工”,但事实又在不断否定斯蒂格勒。例如,与专业市场的跨区域分工网络扩展相对应的市场结构恰恰非常接近于完全竞争。笔者认为,斯蒂格勒误解了斯密,用规模报酬递增替换了专业化分工的报酬递增。有许多经验可以表明,规模越大,并不等于专业化水平越高。单纯的规模扩张,不一定可以获得报酬递增。如果报酬递减明显,就不可能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如果不出现分工的深化,专业化水平不能提高,报酬递减会终止规模扩张。因此,竞争的市场结构与专业化分工的扩展是可以相容的。二是报酬递增的微观基础及其形式化。如果说报酬递增的来源是专业化,但是目前还缺少足够的微观基础使专业化的报酬递增形式化 (例如生产函数)。这个问题在该书被暂时搁置,至少对后续的研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就专业市场的国际化而言,它不失为区际分工网络的扩展,但是扩展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区际贸易的规则与国际贸易的规则对专业化分工网络扩展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新的专业化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关系到国际化能否延续报酬递增机制。如果缺少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这些问题也只能在经验层面上归纳、描述和开展浅层次的讨论。

(责任编辑 何志刚)

2010-07-02

白小虎,男,江苏武进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软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研究。

猜你喜欢

报酬分工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