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创新发展为创建国际著名学会而努力
2011-08-15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
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 张圣坤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各位会员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成立六十周年。首先,我代表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向莅临这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会工作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体会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今天我们庆祝的目的是回顾总结学会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继承学会的光荣传统,面向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团结和激励全体会员继往开来、创新发展,努力把学会建成国际著名学会,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做大做强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尽快建成作出新的贡献!
六十年前的今天——1951年2月25日,为配合重建新中国船舶工业体系的需求,以杨俊生、辛一心为首的我国造船界的科技先驱,卓有远见地在上海成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上海分会(1958年更名为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从此,一代又一代造船界的科技人员有了自己活动的新天地,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船舶工业科技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和决策咨询,推广科普知识,拓展国际合作等活动,广大会员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凝聚,学会不断发挥出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为上海建成我国最重要的船舶科研生产基地,为我国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六十年发展之路,是一条与新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光荣与梦想共存的道路。
回顾学会六十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2月建会至1966年“文革”开始前。最初建会时仅300名左右会员,但学术技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学会坚持每周举办一次“船工晚会”,开展学术技术讨论和造船新技术交流。为交流、介绍国内外先进造船技术,学会出版了《造船译丛》,创办了《船舶技术》杂志。1956年,学会受总会委托,发动会员对国产远洋船舶的发展进行技术研究和探讨。这一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的上马建造。此外,学会还参与了我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论证、船舶结构建造规范制订、万吨水压机技术攻关、川江轮船型研发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活动,一些学术技术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阶段,学会工作的重点是根据上海及国家船舶工业科技体系建设和造船生产实践需要,推进基本科技学科建设,展开学术研究与技术交流,为奠定新中国船舶工业科技基础而努力。
第二阶段,1978年至2000年。学会面对我国船舶工业迈入国际市场的新挑战,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创建中国国际海事技术会展,学会组织和实力也乘势快速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路线指引下,我国船舶工业按照邓小平同志指示,大步迈入国际市场,学会活动也全面恢复。改革开放方针,为复会后的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
首先大力推进学术交流主渠道的建设。创设了一批新的专业技术学术委员会,使学会学科配置得到完善和加强,学术活动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我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学会围绕船舶工业如何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展开了一系列前瞻性研讨,引起了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领导、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同时,科技咨询活动也广泛开展,平均每年完成至少20项、多至60多项的咨询服务项目,学会功能更贴近经济建设实际需要。
学会还以开放的视野,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复会后,学会加强了与国外同类学会的联系。1991年,学会与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暨轮机工程师学会香港联合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此后,又与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2个境外友好学会签订了合作协议。1981年,为进一步架起国内外海事技术沟通的桥梁,在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学会与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创办了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集中汇聚、展示了国内外海事产业高层信息动态及先进造船技术和配套设备产品,不仅拓展了国际技术与商贸合作渠道,而且对我国造船技术发展、适应国际船舶市场的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而且,学会科普工作和再教育、培训等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与此同时,学会自身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1988年学会创立学生分会,会员人数激增,1990年达到7000多名会员。1985年学会创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季刊,1988年更名为《上海造船》。
第三阶段,自新世纪开始至今。2001年学会隆重举行了建会五十周年庆祝活动,标志着学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学会围绕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战略目标,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学会学术交流、决策咨询、国际合作、科普培训、国际海事会展等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来,学会精心培育了6个学术论坛(综合学术年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造船专场、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SWS发展论坛、船舶科技沙龙等),学术交流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品牌效应。2010年世博会期间,还举办了“船舶科技,让城市和生活更美好”世博论坛。
十年来,学会承担了如《上海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等由政府部门立项的 10多项有关船舶与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的决策咨询项目;对优化船舶设计、船舶工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等重大课题开展专题研究;汇集各学科力量研究编制了《船舶行业技术发展报告》,为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制订船舶工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十年来,学会大力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发起并积极参与泛亚海事工程联合会(PAAMES)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成为第一届主席,并在每届年会上作主题发言,使学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中国造船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国国际海事会展连续成功举办,成为亚洲地区最具权威性的海事会展和国际海事界最著名的三大会展之一,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国际展览会品牌展和长三角地区优质会展项目。
科普工作坚持以普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为特色,深入学校社会,开展“船文化”系列教育活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巡回报告会”,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获得较高的评价。
学会建设进一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推进,形成了10个工作分支机构、2个会员联络处、16个专业分支机构;建立了党的工作小组,加强了党对学会工作的领导;会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至 2010年 9月底个人会员达5030人,团体会员达72家,成为名符其实的汇集了上海造船与海洋工程科技人才的高智力群体。
学会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主办会,努力做好为会员服务工作。连续荣获上海市科协授予的“三星级学会”(最高星级)称号,连续荣获中国科协授予的“省级学会之星”、1990~2002年和1995~2006年“学会之星十连冠”称号;2004年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人事部和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同志们:
回顾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感到,学会的生存与发展,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会只有始终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大局服务,为上海和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现代化发展服务,才能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学会又是党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学会只有始终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牢牢把握正确方向,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学会还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交流是科技原始创新的源头之一,学会只有始终坚持以学立会、切实抓好学术能力建设,才能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科技社团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学会只有始终坚持以会员为本,把为广大会员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作为根本任务,实行民主办会,才能使学会永远保持生机,成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六十年来,在一届又一届老领导、老科技工作者倡导下,在广大会员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可以概括为:
胡琏任命夏国忠为连长,让他带领队伍坚守位于最前沿的高家岭阵地。这里是鬼子进攻石牌要塞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鬼子进攻石牌要塞的重要通道。守住高家岭,就等于锁住了鬼子前进的一道山门。
——爱国爱党,修身养心,道德文章,报效祖国;
——勤学自勉,励志进取,以学立会,追求卓越;
——志存高远,敢为人先,海纳百川,融入国际;
——以人为本,团结协调,求真务实,和谐大气。
同志们:
此时此刻,我们十分缅怀为学会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历任老领导、老学会工作者和老科技工作者。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我们将继承和弘扬学会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努力开创学会工作的新局面。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又是我国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关键时期。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比较优势更显突出。国家将继续加强船舶工业发展的指导,并把海洋工程装备列入加快培育发展的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内容。在这充满机遇的大环境下,上海坚持“四个率先”,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特别是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使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制造业的发展迎来了更为有利的时机。
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任务面前,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有关科技创新和社团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坚持创新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学术能力建设,着力为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服务;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广大会员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务实、和谐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进一步加强学会生存能力建设,着力夯实组织基础和经济基础,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为把学会创建成为国际著名学会而奋斗!
一、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不失时机地推进国际著名学会建设
从世界上第一个科技社团产生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学会、社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组织形态,在高科技和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任务,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科协组织神圣而光荣的使命”。相应地,学会、科技社团在我国的社会地位正日益提高,已明确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进程中,学会和科技社团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学会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增强信心,明确目标,以五年时间不失时机地推进国际著名学会建设,作为创新型学会建设关键的第一步。要认真做好学会的发展规划,以改革的精神和公益性组织的价值取向,推进学会各项工作科学发展,为我国和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及其产业的创新驱动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强学习,增强学会内涵建设,夯实建设国际著名学会的基础
建设成创新型学会,首先应该是学习型学会。我们要努力学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更新理念,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形势要求。在推进国际著名学会建设中,要认真总结学会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尤其要注意寻找与国内外著名学会的不足与差距,开拓进取,创新思维,高标准,严要求,持续改进和增强学会工作。
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在以下几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
1.树立高水平的学术标准
学会要以学为本,营造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学术活动要成系列、有品牌;国际重要的学术会议上要有我们会员的主旨报告;会员的学术论文要在高水平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有较高的引文率;要高质量、高标准地办好《上海造船》会刊,树立学会的学术窗口形象;鼓励会员著书立作,提高国际知名度;重奖优秀科技论文。
2.活跃、深入的国际合作交流
学会要积极开展有实质、有实效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取得“话语权”;广交海事界朋友开展国际活动,互利共赢;要在国际组织中有较大影响,起较大作用;与国际著名学会交流刊物,交流论文,合作出版刊物;组织学生会员踊跃参加国际性的竞赛活动,有条件时发起和主办国际竞赛。
3.培育和建设若干个国际品牌活动
学会要全力以赴办好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努力提高会展的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使之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海事会展;与此同时,要积极培育学会新的或已初露头角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使之成为新的国际品牌活动。
4.支持会员科技创新,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学会要有效地开展咨询、评估活动,争取承接更多的国家、地区性的软课题研究项目,以丰硕的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为我国海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学会要加强科普工作,把提高青少年和公民科技素质作为己任,发挥自己的力量。
5.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会员
要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实行管理创新,不断完善体制和机制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建设;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网络建设,实现管理信息化,扩展学会的网络功能,方便与会员的通讯互动,为会员提供各种再学习、再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学会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探索学会与会员单位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充分调动、整合会员和会员单位的科技资源,提高学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上级单位、友好学会的联系和合作,努力成为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及兄弟学会可信赖的力量,促进学会科学发展;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老中青三结合、专业化的学会骨干队伍,以适应新形势、新目标的需要。
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增强学会的内涵建设,才能提高学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才能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成为国际著名学会。
同志们:
我们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刚走过了一个甲子,十年前我们告别了“知命”之年,这次我们迎来了“耳顺”之年。“耳顺”意味着我们已经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领会了自己的社会职责和使命。六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我们现在站在了一个历史新的起点,任重而道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刻苦学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市科协倡导的“311工程”为抓手,坚持“三服务一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继往开来,创新发展,认定目标不放松。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学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