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11-08-15章昌平王力峰

绿色科技 201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生态发展

章昌平,王力峰,陈 洁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引言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自然资源又包含了环境的因素,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组成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占我国陆地总面积超过69%,人口总数超过25%的民族地区,拥有全国75%的草地面积和42.2%的森林面积,是我国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也是我国许多生态独特动植物物种的富集区。它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屏障,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确保我国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集中了我国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主要生态问题。“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安定,关系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因此,民族地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因此对其开展多种途径和多元化手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民族地区生态问题分析

我国民族地区生态主要呈现资源总量丰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和破坏严重的特征。学者崔亚虹总结民族地区主要面临的生态问题包括森林锐减,损毁严重;草场退化,沙化面积增加;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2]。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工业化、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等追求一时经济发展短视行为的严重威胁,部分地区实际上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资源已经不可恢复。

为了应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采取了多方位的治理措施,包括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治理民族地区生态问题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在法律上,我国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立法已初步形成体系[3],制定了《土地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政府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在经济上,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奖惩制度、开发建设项目反哺机制等经济手段多渠道探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由“两难”到“双赢”的转变[4]。

在行政上,政府及时更新生态观念,提升统筹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在生态保护观念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生态移民等方面正确行使行政权利。在技术上,国家生态保护项目的持续投入,已经实现了例如3S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大量先进技术手段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5]。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族地区生态问题的探讨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的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方面存在不足的不断认识,文化的手段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3 地方性知识与民族地区生态的关系

3.1 地方性知识在治理民族地区生态问题上的优

势分析

地方性知识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中产生和由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知识,是各个民族民间传统智慧的结晶[6]。地方性知识的确认对于传统的一元化知识观和科学观具有潜在的结构和颠覆作用[7]。它打破了人们对生态问题只对技术、经济等普同性知识的依赖,从而认识到“维护人类的生态安全当然需要各种工程维护措施,但更需要的却不是单一的对策,而是协调一致的可持续社会行动[8]。杨庭硕在《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一文中指出民族地区的地方性知识一直在潜移默化中规约和引导着不同群体的人们社会行为,把握一种地方性知识就能够将社会行为引入有利于生态维护的轨道上去。他认为地方性知识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上主要作用包含地方性知识的不可替代性、成本最为低廉和严格适用范围能够最大限度避免误用[9]。正是由于地方性知识在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特性和其对生态保护起到的独特作用,使得其在民族地区生态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我国民族地区分布范围广,其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也不尽相同,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更是千差万别。比如同样是水资源问题,西南民族地区主要面临无序开发和污染问题,西北民族地区则面临水资源减少和枯竭。一些生态问题则具有其独特性,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等。民族地区生态问题的特殊性和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导致了一些先进的自然技术手段和一刀切的法律、经济手段实施效果大打折扣[5,6]。各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历史沉淀的地方性知识,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的规则和常识。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地方知识能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提供大量的一手资料[6]。

3.2 民族地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2.1 重视地方性知识

在观念上对地方性知识重视起来,特别是政府部门和科学技术人员在观念上一定要认识到地方性知识的重要作用,并在生态项目的制定和实施推广中自觉应用地方性知识与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普同性知识的结合使用,才能使得生态项目取得最大成果,改变“劳而少功”的局面[9]。如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与民族地区习惯法的互动与调适,使得法律法规更为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容易接受[10]。

3.2.2 整理地方历史文献

地方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包含民族地区口耳相传内容的收集整理。这是对显性地方性知识进行抽取、翻译、综合、对比等技术处理使其更易被人接受的重要过程。民族地区信息情报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数字化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显性化地方性知识的开发工作[11]。

3.2.3 综合研究方法

重视和采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采集和揭示地方性知识。田红、彭大庆认为地方性生态知识隐含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中,大体应该沿袭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但需要在特定的生态背景下揭示相关民族的特殊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例举了作者在贵州麻山和蒙古牧民中应用的成功案例[12]。当然还可以借鉴其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是隐性地方性知识显性化的必要步骤,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

3.2.4 加强资金投入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多元化资金投入,吸收和学习国外地方性知识挖掘、利用的先进经验。许多国际组织、民间组织或者企业每年都会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性知识开发工作,如著名的国际福特基金,地方性知识在生态保护中的调查、开发也是其支持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国际同仁们对地方性知识开发的经验。

4 结语

鉴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维护的办法自然也需要多样化,并且具有必要的灵活性,才能确保生态维护成为全方位的并相互协调的人类社会行为[9]。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并促进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地方性知识是对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的重要补充,也是其他几个手段能够在具有独特生态基础和民族文化环境下实现“软着陆”,落地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地方性知识在民族地区生态及整体可持续发展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高慧荣.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的障碍和对策[EB/OL].(2009-11-14)[2010-1-12].http://www.chinaqking.com/content/show.aspx?newsid=57161.

[2]崔亚虹.民族地区生态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四维路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54.

[3]张锡盛.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J].思想战线,1994(6):71~72.

[4]冯 芸.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以云南怒江水电开发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28~129.

[5]滕晓华.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建设——读生态人类学力作《发展与代价》之感[J].怀化学院学报,2007(3):43~44.

[6]袁同凯.地方性知识中的生态关怀:生态人类学的视角[J].思想战线,2008(1):51~52.

[7]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5):63~64.

[8]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杨庭硕.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44.

[10]杨德亮,马晓琴.地方性知识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青海藏区习惯法为例[J].青海社会科学,2006(2):181~182.

[11]龚文静.地方性知识与和谐社会建构——高校图书馆的使命[J].图书馆论坛,2007(3):79~81.

[12]田 红,彭大庆.本土生态知识的发掘与生态脆弱环节[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2):44~45.

猜你喜欢

民族生态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