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

2011-08-15梁智惠

绿色科技 2011年12期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

梁智惠

(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广西 北海 536000)

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1 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大气污染主要源于直接燃煤;能源浪费严重,燃烧方式落后;城市和交通沿线,由于车流通量大,道路设施不足,形成交通阻塞;城市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工厂集中等。

1.2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对中国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的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造成的危害最大。目前局部上有治理,总体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达50亿t,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的地表土,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t标准化肥,即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中氮、磷、钾的含量。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全国山地丘陵地区有坡耕地约0.27亿hm2,其中梯田约占到0.07亿hm2,而其余坡地则遭受着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侵害。

1.3 沙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在局部地区开展的风沙治理及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土地退化、沙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1999年中国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已超过174万km2,并且正在以每年约3400km2的速度扩张。目前,中国大约有1.7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正在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540亿元人民币。

1.4 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降水资源总量约6亿t,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m3,扣除重复计算量,中国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m3。按水资源总量考虑,中国居世界第6位,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1997年排名中仅列第121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国际上认为人均水资源量2000m3,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水资源量1000m3。为人类生存起码条件,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有15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7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地起码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而且中国水资源量地区分布严重不协调,东南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2%,西北水量仅占17.7%。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中国将缺水2000亿m3,预计中国最大国发经济需水量约为7600亿m3。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1993年统计的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个是由于水源缺乏,19个是由于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1.5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同时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市场中约有7~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1号电池能污染60L水,能使10m2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据资料统计,中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t,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m2,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kg。

1.6 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

中国森林面积为1.95亿km2,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17.96%,华北和西北地区森林则更少。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按郁闭度0.3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6和1/8,位于世界120位。广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片森林退化,覆盖率还不到1%。虽然中国每年都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但由于成活率低,加上管理水平、乱砍滥伐等问题,森林覆盖率增长缓慢,从1993年到1996年一直是13.92%,某些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几十年来一直呈降低趋势,占长江流域上游面积56%的四川省,覆盖率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三峡库区从50年代到80年代森林面积减少了一半以上。据清查,1975年中国天然林面积为98.17万km2,到1985年面积降为86.75万km2,平均每年减少1.14万km2。即使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林业部分)》实现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人为活动,到2050年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中国森林覆盖率也才达到26%。

1.7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为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然而由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致使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地日益缩小,加上人为乱捕滥猎,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濒临灭绝。据有关资料,中国有15%~20%的物种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包括4600多种高等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近几十年已绝迹的高等植物就有200多种,野生动物有10余种,还有20多种濒临灭绝。

1.8 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2 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对策

2.1 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强化政府调控。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区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完善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我区“四个文明”协调快速发展。

2.2 防治并重,治管结合

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水法》和《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等有关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方面要把水土保持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全民法制教育的轨道,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另一方面要严格执法,认真查处破坏水土保持、滥砍乱伐森林资源等有关案件,对那些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加惩处,以维护法规的严肃性。对那些违犯规定,任意开荒,扒山皮土,搞掠夺式经营,造成水土流失的,要限期恢复植被,按章收缴赔偿费。要健全各级水土保持责任制,做到层层负责,并设立专业机构,强化队伍建设,逐步使水土保持走向依法管护的轨道。机关、部队、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水土流失和易发生泥石流地区从事一切生产建设活动,必须申报水土保持实施方案,经有关部门批准。违者勒令停工、停产,并依法收缴水土流失危害赔偿费。

2.3 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2.4 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m,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2.5 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2.6 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目前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2.7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家园

2.7.1 建新村

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草等卫生死角,整顿空心村、废弃房、猪牛圈舍,整合村内空闲土地,种植花草树木,进一步改变村容村貌。延伸自来水管网,推广无塔或有塔供水等,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卫生。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粮、果、菜、鱼”等循环发展农业生态模式,积极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立体开发,采取塘边养猪种果,塘内养鱼养鸭,粪便入园肥果、入塘养鱼的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7.2 绿荒山

制定全区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2.7.3 治污水

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3 结语

只有切实落实上述的保护对策和措施,才能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人人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个个懂得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达到真正有效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目的,力争我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1]张丽娟.浅析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1(4):24.

[2]王丽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魅力中国,2009(5):65~66.

[3]刘桂翔.论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J].华章.教学探索,2010(7):26~29.

[4]刘丽娟.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商情,2010(7):40~41.

[5]薜纪恬.关于生态环境意识的若干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5):17~18.

猜你喜欢

森林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给资源分分类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