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1-08-15潘新华朱科业姜学庆

科技传播 2011年7期
关键词:院校建筑发展

潘新华,朱科业,姜学庆

浙江宏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050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迅速发展,涌现出大批具有雄厚师资和一定规模的普通高等院校。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原有高校建筑都带有时代与历史的特征,随着岁月的变迁,许多高校建筑设备陈旧,使用率低,而且由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的建筑已不适合现今教学、科研的需求,很难在现代化教育中发挥作用。

1 中国高校建筑的现有形式

1.1 民国时期的建筑形式

这类院校多建筑年限较早,在民国时期都有很好的地位,最典型的当属清华和北大。校园环境很好,绿化密集,有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样式,也有我国传统建筑的样式。整个校园空间端庄典雅,当然最重要的是文化气息浓厚,是人人向往的圣地。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土地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建筑层数较低,多为一层建筑和两层建筑,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有关,那时的中国人口密度低,能上大学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也无谓造更高的楼层;其二就是太分散,各系部之间相距太远,不利于信息时代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设施简陋,根本无法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1]。

1.2 解放初期的建立的大学建筑模式

这些类院校多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发展工业化而建立的,所以多为工科类院校,如原先的中国纺织大学,从规划到设计,有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特点是功能分区清晰,生活区、教学区有明显的划分界限;其二,所有建筑都为红砖,风格一致,气派严肃、庄重。

1.3 高校扩建、迁址等园区的建筑

到了上世纪末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需要,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规划,也正是此时中国掀起了一股合并院校和高校迁址的风气,许多单一学科的院校合并成了综合性大学,这使得大学校园分散性越来越严重,同时入学人数的增加也使原来的校舍不够容纳如此多的学生,所以很多院校纷纷迁往城市的郊区。这些扩建后的建筑都为现代化的建筑模式,高楼大楼不断涌现,同时由于郊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比较好,所以这些新的大学建筑群多坐落于绿树红花之中,优美而令人向往。

2 中国高校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国内高等学校建设成为新的热点。教学建筑作为高校教育最为重要的硬件设施,其形态和发展对于高校建设的影响十分显著。就教学建筑而言,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模式和建筑发展。上述两个因素决定了教学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反过来,教学建筑的创新也会促进教育方式和建筑本身的进步。因此,如何设计高校教学建筑才能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已成为目前高校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2]。

2.1 在建筑本身上往智能化建筑发展

高等院校是知识的圣地,是世界最先进知识、科技、文化的集聚地,汇集了全国的社会精英在这里追求知识、追求进步,所以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中,需有先进的技术设施配合,其中建设智能化的现代教学建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应该具备一般智能化建筑所应该有的楼宇控制系统如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同时还应引入智能型的辅助教育设施来适应现代化的教育要求,如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要求、通讯网络技术要求。总之高等院校作为与世界知识交流的场地,决定了高校建筑在硬件过硬的基础上还需考虑世界最先进的软件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3]。

2.2 在建筑物外观上朝时尚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已进入世界的前列,各种西方思想与我国特有的东方传统文化冲击并融合着,高等院校更是不例外。现今大学新造的房子已不再是红灰为主的凸显严肃、庄重气息的建筑物,而是具有现代气息,配以白、蓝等富有朝气的色彩,在造型上也不再以方方正正的单一形式出现,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当下最流行的元素,如上海松江大学城里的鸟巢造型建筑、圆形拱门建筑,彰显时代辉煌。

2.3 建筑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在当代的教学建筑中,集中式的教学建筑远比分散式的建筑使用成本低,同时其效率和使用便捷性很高。现代教育讲求多学科交叉和交流,注重集体智能的协作与广泛交流,尤其是自由交流更加经常、灵活,当然也受益广泛,所以同类型院系或有学科交叉可能的院系之间的建筑完全可以集中在一块,这不仅可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交流,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节约能耗[2]。

2.4 节能建筑很重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校园建设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与之相伴的建筑能源消耗量也逐年增加,高校建筑已成为重要的能源消耗领域。对高校以后建筑的设计要合理、科学,如在朝向与位置上要考虑建筑物的间距、朝向、体型、绿化配置等,尽量改善建筑物的热环境。夏季尽量减少阳光直射室内及外墙,有良好的通风;冬季应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避免冷风吹袭,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空调的利用率[4]。

综上所述,全面考虑自然、人文、社会及经济的因素,高校建筑的发展势必也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1]丁峰.论高校建筑的更新与改造[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及理论,2000.

[2]叶彪.高校教学建筑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J].建筑学报,2004(5):52-53.

[3]宛素春,王珊,董淑英.高校智能化教学楼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00(2):49-52.

[4]宋振宁.高校建筑节能探讨[J].资源环境与节能减灾,2009(9):131.

猜你喜欢

院校建筑发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筑的“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