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池塘科学养鱼的探讨
2011-08-15龚祟英
龚祟英
(富顺县富世水务站,四川 富顺 643200)
1 如何科学放养鱼种
1.1 根据鱼类的栖息习性、摄食特点、水体食物组成及鱼体间的互利作用,结合本地渔业生产实际科学放养
首先要做到适时。一般在晚秋或早春,水温达到6~10 ℃时(热水鱼类除外),有利于开春鱼类猛长。其次要注意苗种质量。应放养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残、能按时长到上市规格的优质鱼种。再次要合理放养。根据鱼池的坏境,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各种鱼的搭配比例。一般水瘦草少以草鱼40%~50%,鲢鱼20%,鲤鱼10%,鲫鱼等5%~10%;水肥草足以草鱼10%,鲢鱼55%~60%,鳙鱼15%,鲤鱼10%,鲫鱼等5%~10%。另外,实行多品种、多规格养殖,一次放足,多次捕捞,常年上市。最后是鱼种要严格消毒,肥水下塘。实行早放养,改春季放养为秋季、冬季或早春放养鱼种。秋冬季节水温低,鱼种活动力弱,容易捕捞、运输,不易受伤感染疾病。早放养还可使鱼类提早适应新环境,到春季水温上升后的疾病流行季节已经恢复体质,开始摄食,增强了抗病力;而且延长了生长期。垂钓塘对投放的成鱼要求规格较大、密度适中,鱼儿过小,垂钓者所钓之鱼没有商业价值,密度过小,难以激发垂钓者兴趣。一般鲫鱼尾重0.1~0.5 kg,鳙鱼尾重0.4 kg以上,鲤鱼尾重0.5 kg以上,草鱼尾重2 kg以上为宜。投放密度绝不是越大越好,过大不但管理难度加大、鱼的死亡率增高,而且由于太易上钩,易使垂钓者失去期待的那种特有情趣。一般有增氧、注水条件的水体每立方米放鱼量不能越过1.5 kg,无增氧条件的水体每立方米放鱼量不能超过1 kg,一般控制在每亩载鱼量500 kg以内,鱼被钓走后再及时补充。
1.2 合理的混养
合理的混养不仅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对鱼类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不同种类鱼体上适宜的寄生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鱼类,而其他鱼类对其不敏感;混养之后每种鱼的种群密度减小了,暴发传染性疾病的几率也降低了。此外,将不同活动水层、不同食性的鱼类进行混养,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的生态空间及各种饵料生物和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有机悬浮物的含量,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鱼病发生的机会。
2 如何合理控食
日投喂量控制在鱼体重的3%~5%以内,每天只投喂一次,时间选择在下午4时至5时,使鱼保持八成饱,经过一夜的消化,次日鱼处于半饥饿状态,非常有利于垂钓“上钩”。另外,清明前后鲤、鲫、鳙等鱼要繁殖,此时严格控制投饲量,尽量做到少投饲、少冲水,避免鱼类产卵而影响垂钓。在目前的饲养条件下,要消灭一切病原体是不可能的。但要控制鱼病的发生,我们可从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入手,提高鱼体抗病能力,只要措施得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垂钓塘的基础鱼主要靠自己饲养长大,则应在冬末春初投放大规格鱼种,这时由于鱼鳞片紧、病菌活动力弱,鱼的成活率较高,经过2~3个月强化饲养即可开塘垂钓。切忌在夏秋高温季节长途运鱼投放,否则由于较高的死亡率会得不偿失。垂钓塘的鱼也可直接从附近鱼塘收购囤养或补充。
3 如何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
鱼病的防治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做好防重于治的各项工作。如何防止鱼受感染,要根据鱼病与水质环境、病原体、鱼体的抗病力之间的关系,从生态、生物、药物着手,认真做好改善池塘水质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消灭病原体等项工作,保证鱼类健康生长,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其主要措施是:加强防病力度,做好池塘、鱼种、工具的消毒,搞好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地改善水环境,定期进行鱼病预防;其次是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发现鱼病积极治疗。同时每年对鱼池进行清整时,必须清除池底多余的淤泥。池底每年需经15 d左右的曝晒和冰冻,一是改良池底的土质,二是使池底淤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及孢子的密度下降。池底经曝晒和冰冻的鱼池,养殖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池底干枯时间过长则易引起草荒。
4 如何培养优质的生态鱼塘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生物。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养殖中期还要适量追肥,追肥应掌握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且追肥应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或混合堆肥的浆汁为佳,也可追施化学肥料。养殖水体最易出现的有害生物是水绵、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当池水发现水绵时,可用扑草净2 200~2 800 g/ha,搅拌于青泥苔上,或用草木灰进行遍洒;当铜绿微囊藻、水花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体变成墨绿色,其解决办法是在高温季节经常换注新水,有条件的可套养一定数量的罗非鱼。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使池水中硫酸铜浓度达到0.7 ppm,2 d后换水1/2即可有效控制藻类;当池水多甲藻、裸甲藻大量繁殖时,由于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可以突然改变其水生环境而使之死亡,然后换注清水,消除死亡藻。放养前,用生石灰进行干法清塘。用量为1 000~1 200 kg/ha。对底质差的池塘,可施有机肥2 500~4 000 kg/ha,培养优势种群的藻类,以便肥水鱼塘清整与消毒。
总之,鱼塘的科学管理:一是喂鱼要讲究科学性,二是注重预防鱼的疾病及池塘的有效处置等。
1 大连水产学院主编.淡水生物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 姚国成.养鱼高产综合技术三——放养优良鱼种[J].中国水产,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