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林业的主体作用
2011-08-15郑小英
郑小英
(富顺县怀德镇林业站,四川 富顺 643218)
1 发展林业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根本之策
生态安全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命题。在支撑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类产品,也就是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态产品中,林业是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部门。现在,我国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已过去,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对外开放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可以说我们的精神产品相当丰富,目前,最短缺、最急需、最需要大力发展的就是生态产品。现在,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最大的也在这一块。前两类产品,都有多个部门在生产;最需要发展的产品,只有林业一个部门在生产,虽然有些部门也会有生态产品产出,但那不是其生产目的。生态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既不能替代,也不能进口,必须靠我们自己来解决,由我们自己来满足自己的生态产品供给。正如罗马俱乐部的科学家们早在1980年所指出的那样: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可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过程中,林业的作用最重要、任务最繁重。
2 发展林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地球上最大的可再生资源在林业上。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各种光合作用植物中,树木、森林实现了90%以上的转化。所以,森林是自然界生物生产力最强、最高的系统。而通过科学技术,我们可以把森林这种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转换成各种各样的资源、产品,也就是说,很多传统的资源和产品,都可以通过生物质资源来替代。比如,我们现在很多的高分子材料,都是从石油、煤炭、天然气中提取出来的,将来这些原料枯竭了怎么办?就要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把生物质资源转化成这些东西,或者向人们展示这样一种可能。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3个,即人口、资源、环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我们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口政策,这个问题已初步解决,而资源和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以致成为我国进行一切重大决策必须首先考虑的两个基本因素。资源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是可再生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后者,而林业占据或潜藏着最大的可再生资源。主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一个工厂污染严重,充其量将其关掉。但生态恶化就不同了,治理起来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在生态脆弱地区甚至是难以逆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影响可持续发展的3个因素中,林业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且各自占据了每个方面的大半壁江山。
3 发展林业是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的首要领域
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决定了它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最理想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物质产出和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双赢”。林业与其他产业不同,比如采掘业,挖煤炭、采石油,这边产量高、效益好,那边对自然资源的攫取就越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而林业是良性互动,森林旅游最典型,这边的资源发展得越好、保护得越好、景观越好,那边来的人就越多,效益就越好。即便是搞商品林,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了不小的生态、社会效益。可以说,它是动态发挥作用的生态林。从这个意义上讲,林业是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发展林业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4 发展林业对占领生物经济的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内核,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引擎,将促使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发展时代。特别是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制剂等,对于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生物产业,一靠生物质资源,二靠加工利用技术,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足够的生物质资源作保证。森林以其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无与伦比的生物生产力,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现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很多原料和产品,如果供应出了问题,将来都可能通过生物质资源来提供或者替代。由于生物科技的发展,将来人类对土地生产力的计量方式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不是单单计算土地上的粮食和木材产出,而是连同秸秆、树根、树皮、树梢一起计算,衡量其生产的干物质有多少。这些生物质资源,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转化成各种各样的产品,替代各种各样的不可再生资源。
5 发展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很大。从长远看,为我国赢得更大的排放权,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除了工业技改外,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 CDM 项目,以扩大造林再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办法,抵减减排指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通过国际碳汇市场换取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我国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实现“三赢”。
1 尚明磊等.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林业主体作用[J].中国林业,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