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白宫一日
2011-08-15托德珀德姆
□托德·珀德姆
奥巴马的白宫一日
□托德·珀德姆
日益繁冗的管理层
身处白宫的每一日,都犹如一个星期般漫长。
早上9点半,奥巴马走进办公室,和总统办公室主任拉姆·伊曼纽尔进行每日例会,例会时间很短,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总统便已经知晓天下事,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儿戏。但是身为办公室的头儿,伊曼纽尔每天凌晨5点15分起床,7点半之前已经和自己的手下开了两轮会议,准备工作可是相当完善。此外,伊曼纽尔还得在两三分钟内,向奥巴马汇报当天的行程和事务安排。
华府组织机构繁冗,不好管理。罗斯福时代,白宫只有六位高级助手拥有“总统行政助理”称号。到了杜鲁门时期,这一数字增加了一倍。而现在,奥巴马拥有100名这样的高级助理,每个人各司其职,负责国家事务的不同方面。人数的增加,反而削弱了人们在单个议题上的注意力。这就好像一家公司的股权持有人数目一样,人数越多,每个人手里握有的股权就越少。
结束例会,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听取了国家安全部门成员汇报每日情报。在此之前,奥巴马已经审阅完前一天晚上的“总统每日简报”,这份高度机密文件包括了全美16家情报机构的最新形势分析以及重要的世界新闻。当年,这份简报曾经提醒过小布什,要小心防范“拉丹会对美国进行打击行动”。
情报工作汇报完毕之后,紧跟着的是经济形势汇报。由于经济危机,奥巴马自上任以来几乎每天都会安排一次这样的会议。会议由财政部长盖特纳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萨默斯主持。当天的会议主要和去年3月发布的放贷数据有关。
不和谐的国会
上午11点之前,两党的主要国会成员抵达白宫,与总统就财政立法改革进行会谈。
奥巴马在选举期间,曾经承诺将解决两党纷争的僵局,其上任伊始也多次在白宫设宴款待国会的共和党成员,但是这些努力和逢迎全部化做了泡影。对于这位总统自就职以来提出的每一项议题,老大哥共和党几乎都投了反对票。当天的会议议题着重解决华尔街问题重重的经济体系,会议希望能够在两党间达成共识,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监管体制。
内阁会议厅内,争吵声不断,好在大家还算克制,都表达了继续谈下去的意愿。但几分钟之后,情势急转直下。共和党参议员米奇·麦康纳连同议会少数派领袖约翰·博纳一起严厉指责该法案,称其会导致“纳税人无止境地向华尔街银行提供救济”。其实,这不过是麦康纳等人的把戏而已,他们的策略是让“集体的力量”发挥作用,对奥巴马提出的任何议案都投否决票,以此笼络人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华盛顿是一座虚伪之都。当那些议员在国会演讲,夸夸其谈说什么“我尊敬的同僚”时,其实好比在暗中骂对方“你这个婊子养的”。
自重建时期以来,美国两党在国会的对立越发明显,互投否决票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而对于两党内部人士来说,他们大多时候面临的是来自内部的威胁。如若有人胆敢在党内提议基于两党合作的议案,那么往往会被视为不忠而遭到党内人士的排挤。
当前的国会还有一个重大的弊病。由于需要不断筹集资金为未来选举作准备,每一个身处华盛顿的人都忙得不可开交,议员们甚至连自己在国会的同僚都不可能认识完全。50多年前可不是如此光景,那时的国会议员一年中有9个月的时间待在华盛顿,他们纷纷把家安在那里,彼此之间更像是俱乐部的成员一般,私下里会经常举行家庭聚会。而现在,国会议员并没有固定的开会时间,家人们也没有迁往华盛顿。即使是那些资深的议员,也很少把自己的时间放在和国会同僚的交际中。
庞大的说客群
长久以来,媒体一直将自己比作权力金字塔上的“第四级”,但是时至今日媒体以及新闻机构的地位已经被游说行业所代替。
对于整个游说行业来说,2009年算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年景。根据互动政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前年的游说花费达35亿美元。受新规定的影响,华盛顿登记在册的说客总数目前是1万多人,较2007年的巅峰时期减少了50%,但是这个数字并不现实。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注册说客是指那些在游说方面花费至少20%时间的人。但实际上,很多游说工作并非由这些人执行,这个行业实际上主要由律师及前任政界人士组成。所以在华盛顿,从事游说工作以影响政府决策的实际人数可能将近9万人。
对于奥巴马来说,说客太多这个问题尤为严重,因为这些说客的工作对这位总统施展抱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自上任伊始,奥巴马就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游说行业准则,对那些曾在过去两年从事游说行业现在转行当政府机构高级雇员的人士,禁止他们参与之前游说的政府议题。但是奥巴马很快发现,自己的这一政策根本无法实施,因为政府内有50多名雇员,包括3名内阁成员,都曾有过说客经历。
媒体难题
下午1点32分,在一间狭小局促,铺着蓝色地毯的房间里,一天的重台戏——白宫新闻发布会开始了。
由于电视、网络、推特以及Facebook的存在,今天华盛顿的新闻传播早已不似往日那般狭小,消息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同时,各式各样的评论也早已满天飞。任何线上的博客都可以随时放出一篇关于白宫的报道,逼着华府必须随时对其进行回应。“以前,我们被教育对于有些消息可以置之不理,但是现在不一样,我们没得选择。(任何一条)新闻、消息都有可能导致轩然大波,我们必须作出回应。”白宫新闻官员如是说。
媒体的报道形式、速度在变化,驻扎白宫的记者群构成也在变化。以往,各大媒体派驻白宫的记者,多是报道政治或国外事务的老记者;而现在,那些挤在白宫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多是些刚进圈子没几年的新手,他们不仅在观点、历史修养上远不及自己的前辈,还带有满腔的自负感。
而科技的进步给白宫带来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小小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来大范围的民众猜测,谣言也越传越广。在现今这样的网络时代,谎言并不容易被击碎,大多数人容易轻信网上的小道消息,而对真正的事实视而不见。比如直到今日,还有20%的美国人认为奥巴马出生在其他国家,而非夏威夷。
困境中的总统
当天,奥巴马的最后一项公开会议于下午4点15分举行,到会的人士包括副总统拜登以及国务卿希拉里。会议结束后,总统的首席演讲撰稿人乔恩·法浮瑞紧接着进来,和奥巴马讨论密歇根大学的毕业典礼致辞。完成之后,奥巴马还和伊曼纽尔进行三到四分钟的一天总结,当天白宫西翼的工作到此结束。
但是总统的工作并未结束,离开办公室的奥巴马,回去之后又接着工作至深夜,而那些资深的总统助理,往往会在晚上8点半接到总统打来的工作电话。面对这个由金钱、政权以及官僚体系编织起来的庞大帝国,这个以53%高比例当选、在民意调查中获得80%民众支持的民选总统,一上任便发现自己身处困境之中。正如副总统拜登所说,这个体系已经坏了,甚至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两年前,华尔街将美国经济拖入泥潭;现今,政府的体制改革又因两党纷争而停滞不前。
人们不禁想问:华盛顿真的无药可救了么?美国人可不可以在遵循这些丑陋游戏规则的基础上,把事情往好的方向转变?贾勒特的话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解答:“政府是否无药可救,取决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什么人、什么事情上:是一己私利,还是全体民众的福利;是华盛顿小圈子内的尔虞我诈,还是整个美国的盛衰兴亡。”在白宫,奥巴马执著的个人信念,已经成为支撑起这任政府的最重要因素,很多高级助理都会一遍一遍强调这一信念:低头做事,另辟蹊径,即使今日之努力不能立刻取得成果,但他们一直在向成功进发——尽管华盛顿的许多议题仍然无解。
(摘自《年轻人》)
·新词海·
客文化
目前,在中国的网络传媒领域出现了很多“客”:博客、播客、微博客、维客、黑客、红客、换客、试客、晒客、“调客”、印客、帖客、威客等。客文化就是由这些客文化元素组成的整体。它是随着网络传媒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虚拟文化,具有个性、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合作性。客文化的形成,宣告“全民记者”时代到来,也提醒该将提高社会人素质、强化社会人自律意识提上议事日程。
哥本哈根化
哥本哈根化,是以步行和自行车(脚踏车)为城市交通的核心,把机器性的城市人性化。哥本哈根市通过20多年的努力,抑制了机动车的发展,重新普及了自行车,并建成了欧洲最长的步行购物街。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也纷纷舍弃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汽车为自由和富裕标志的陈旧观念,把自行车视为自由、前卫、健康、教养与责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