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深化

2011-08-15唐珠珠

党史文苑 2011年20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费尔巴哈手稿

唐珠珠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深化

唐珠珠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第一次论述异化到论述共产主义产生时异化解除的整个过程,对异化理论的认识呈现一个不断深化的趋势:把异化从经济事实当中推导出来并持彻底否定态度——认识到异化的客观性——肯定异化的扬弃对共产主义建立的积极作用。这种对异化理论的认识深化过程反映了马克思思想从费尔巴哈影响到黑格尔影响的转变,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对辩证法的自觉运用。

异化思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众所周知,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手稿》从《笔记本Ⅰ》到《笔记本Ⅲ》,马克思对异化的态度呈现一个从“消极否定”到“积极肯定”的态度转变,而异化理论也随着马克思的态度转变表现为不断变化和丰满的过程。那么,如何看出隐藏于文本当中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转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变?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这一转变过程作何评价?本文将尝试着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一、马克思对“异化”理解的变化

由于受国民经济学研究和人道情绪的影响,马克思一开始对异化持一种坚决批判和极度痛恨的态度,因而从其对异化、外化概念的使用透露出他对异化理论的彻底否定。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手稿》的核心部分。在这部分,马克思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在接下去详细论述异化劳动的时候,马克思说到:“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1]P267也就是说,《手稿》中“异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用于对经济事实的批判当中。马克思认为,当前的经济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P267“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P268由此可见,由于契入了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即马克思主要论述异化劳动。也正是由于这一新的维度的契入,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视域,把异化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手稿》中的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考察的总体思路仍然停留在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基础的、伦理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框架内,也正因此俞吾金先生说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批判视角属于“道德评价优先”的视角。[2]俞教授用“道德评价优先”来界定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马克思《手稿》中一个重大的目标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揭露资本主义导致人的本质的丧失。为此,他充满道德义愤地写道:“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1]P269—270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对掩盖异化现象的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笔记本Ⅰ》中“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马克思对异化现象的揭示,甚至对整个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的阐述,都是针对工人的异化。马克思多次为了工人声讨道:“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P268“劳动产生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P270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P270。在大量论述劳动者或工人的异化现象以及完整阐述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之后,马克思说道:“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从工人方面考察了这一关系;下面我们还要从非工人方面来加以考察。”[1]P277考察劳动者和工人的异化,必然看到他们是如何被奴役、如何被剥夺、如何变成“空壳”等异化带来的消极的、悲惨的处境。所以,到这里为止,马克思将异化看成“恶”的现象,并对之持以彻底的否定的态度。

当马克思从“非工人方面”来考察异化问题的时候,他发现有产阶级,即资本家本身也是被异化的产物。他说道:“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生疏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人起个什么别的名字——这个劳动的关系。”[1]P277可见,到这里,马克思的“异化的人”“外化的人”的范围不止包括工人,还包括资本家。因而,异化概念的使用不再是指向有产阶级对处于悲惨地位的无产阶级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了,而是正确地认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而到了《笔记本Ⅲ》,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和态度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在行将结束《手稿》写作前夕,他突然提出异化“包含着批判的一切契机”[1]P319。并且,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多次带有赞扬的口吻说“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异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的环节”[1]P331,等等。可见,马克思对异化的态度由消极否定已经转向肯定其积极意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他受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影响相关的。

事实上,马克思 《手稿》中的异化思想直接受费尔巴哈异化思想和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影响。“一般来说,所谓异化是指主体成为他物,是主体的自我丧失状态。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他们的异化概念都具有这一基本的含义。”[3]但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仍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批判黑格尔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之一,马克思在写《手稿》的这一时期,正像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文中指出的,囿于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框架之内,处于“费尔巴哈的总问题”的影响之下。因此,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一开始也是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主要是用来对中世纪宗教神学进行批判的概念,他把上帝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神学的本质就是人类学。众所周知,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提出了“神是人的自我异化”这一著名论断,认为神是由人创造的,但是一旦神被创造了出来,就反过来成为高居于人之上的统治人的力量;而人却对之崇拜和奉献,并且奉献得越多,人的自我就丧失得越多,即“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4]P58。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费尔巴哈的人的自我异化是十恶不赦的,它只会使人不再成其为人。可见,费尔巴哈对人的自我异化持彻底否定的态度。而马克思一开始分析他的劳动异化时,认为劳动异化使工人非人化,使工人沦为对象的奴隶,给工人带来的无尽的灾难。显然,马克思这一思路与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思路是一致的。并且,马克思在《笔记本Ⅰ》中对异化劳动进行声讨时,明确提到:“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1]P268这句话本身就是改造过了的费尔巴哈上述命题。

异化概念是黑格尔体系的基石之一。绝对观念只有经过自我异化和外化才能从抽象的、纯粹的形式过渡到现实性,并且最终通过扬弃异化回到绝对观念。因此,黑格尔的异化是精神运动必然实现的中介。异化不仅是“自我丧失”,还是自我确证和自我复归的必然环节。也就是说,异化虽然是对肯定阶段的否定,但从通过扬弃异化实现精神对本质的重新占有来看,异化又显然是否定之否定,是精神自我完善的积极环节。因而,异化在黑格尔那里,形式上是否定的,但本质上则是积极的肯定性因素。

作为一位以批判黑格尔起家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马克思在《手稿》当中也不乏对黑格尔的批判,但是在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发现和吸收了黑格尔哲学当中的积极要素。《手稿》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节中,马克思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1]P319-320

这段话清楚无误地表明:马克思褒扬了黑格尔,认为黑格尔把握住了劳动的本质,并且将人理解为自己劳动的产物。虽然原文本接下去马克思马上讲到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1]P320,并且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劳动也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但马克思仍然肯定黑格尔将人看成自我创造的过程、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这一伟大的创举;而之所以出现这一“伟大”创举,完全是因为他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即把对象化看成非对象化,即看成外化和外化的扬弃。于是,人通过劳动完成的自我创造过程既包括“自我异化”,也包括“自我复归”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样,异化则变成了自我产生和自我完善的一个积极的环节。那么,马克思肯定黑格尔的人的自我创造过程也就肯定了异化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对黑格尔异化思想的转变态度表明《笔记本Ⅲ》中马克思的异化已经与《笔记本Ⅰ》中的思路有了很大的不同,异化不再只是他用来对有产阶级或资本家进行道德谴责、对劳动者或工人实行人道同情的工具,更不只是在纯粹的经济条件下得到理解的东西;异化是人与对象的关系的一种客观形态,已经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正因此它也成为复归人的本质一个必然环节,具有积极意义。

二、异化与共产主义

伴随着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和黑格尔的异化理论的交替影响,马克思对异化的思考以及态度在《手稿》当中呈现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那么,马克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除了前面论及的马克思因为黑格尔异化辩证法反映着劳动的基本结构以及蕴含人的形成逻辑而赞赏并吸收黑格尔异化思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异化辩证法所包含的否定之否定逻辑可以证明共产主义。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思想也是 《手稿》的核心思想之一。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马克思给共产主义下的定义是:“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P297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实现真正统一的解答,是丧失了本质的人对本质的重新占有的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而要实现这样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其实已经意识到需要在逻辑上设定一个扬弃异化的环节,即否定之否定过程。而逻辑上看,总得先有异化才有可能扬弃异化。因而,马克思为了论证共产主义的现实性,必然要承认异化的客观性;并且,为了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还要肯定异化的积极作用。所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必然从费尔巴哈式“恶”的异化,转向黑格尔式“好”的异化。

具体来说,马克思在论证共产主义时,并没有像一般的共产主义者,譬如蒲鲁东、魏特林和赫斯等人那样,对私有财产采取一种完全彻底的否定态度,相反他认为:“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只有通过扬弃这种中介——但这种中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1]P331可见,私有财产成为共产主义要扬弃的对象。所谓扬弃,就是保留其优的一面,抛弃和超越其劣的一面。所以,作为“中介”,作为“必要前提”,虽然是最后会被否定的否定阶段,私有财产仍然也存在可保留的积极成果。而私有财产又是异化劳动的产物,所以异化具有内在地积极作用。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虽然要克服异化,但决不是重新回到贫穷;换言之,真正的共产主义既是人的本质的复归又是人的本质的提升,是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是否定之否定。

总之,被学界称为“哲学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手稿》时期的共产主义的论证就是依靠异化辩证法,即否定之否定来进行来完成的。马克思如果仅停留在将异化作为彻底消极并加以彻底否定的因素上,明显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只有转向黑格尔,发掘异化内在的辩证逻辑,才能顺利地完成共产主义的哲学论述。

三、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是一种理论的深化

首先,从理论水平上看,转变后的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主要指《笔记本Ⅲ》中的异化思想)比转变前的异化思想(主要指《笔记本Ⅰ》中的异化思想)更全面、更深刻。《笔记本Ⅰ》中的异化概念固然可以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对资本主义的非人性进行批判,但是,它却无法辩证地看待异化客观必然性和积极效用。而《笔记本Ⅲ》中的异化概念则兼具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异化概念,马克思才论证了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的扬弃,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哲学必然性。

其次,从论证方法来看,《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具有力度。如前所述,最初,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使用是针对“当前的经济事实”,也就是说,当时异化是从批判经济事实的时候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对劳动异化的分析中,马克思虽然挖掘出了隐藏于资本主义劳动现象背后的四个方面的异化关系,但马克思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以及依靠对当时资本主义劳动的批判等经验分析的方法得到它们的。这种围绕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为工人阶级声讨的视角,使马克思始终摆脱不了愤世嫉俗的人道主义色彩。而转变后的异化理论,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其客观必然性,而且意识到了异化对于共产主义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不仅看到了异化的产生,也看到了对异化的扬弃。这是一种对异化的辩证研究的方法,它更有力度地论证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3]韩立新.从费尔巴哈的异化到黑格尔的异化: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一个解读[J].思想战线,2009(6).

[4]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费尔巴哈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丢失的手稿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