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2011-08-15

浙江人大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人大常委会专项形式

“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开展专题询问是我们在监督工作组织方法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要把专题询问工作坚持好、完善好,使之成为人大履行职能、增强监督实效的重要形式。”2011年9月29日上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在专题询问会上的讲话,表明专题询问经过首次演练,将在今后的省人大监督工作中持续接力,成为人大提高履职能力、增强监督实效的一项重要工作方法。

询问,作为监督法规定的7种人大监督方式之一,自去年开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垂范带动下,逐渐在地方人大的权力殿堂中“亮相”,进而成为人大工作的一股“潮流”。尤其是“专题询问”,更是“四处开花”,似有一番“星星之火”迅速“燎原”之势。舆论普遍认为,专题询问“问”出了民众的心声,“问”出了人大的权威。

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刨根究底,是社会对人大角色的期待,但这恰恰成了不少地方人大的“软肋”。在专项工作审议中,由于缺乏监督的“底气”和“硬气”,不发言、少说话、大而化之谈问题、不痛不痒提建议等监督工作的“病态”,成了人大审议的一种“常态”。如何“对症下药”,提高审议质量,增强监督实效,人大面临着现实考验。

结合人大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开展专题询问,把两种监督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组合拳”,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效应。目前,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时,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有限,常委会组成人员有许多情况想了解而未能了解,往往有一种事没搞清、话没说完的“不爽”。在审议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询问,询问和应询者在一问一答中,把关系工作全局、关系百姓利益的事情弄个清楚明白,这不仅拓展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知情权,也为有关机关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拓宽了思路。这正是专题询问之所以受到地方人大“热捧”的原因所在。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蹒跚学步的专题询问,欲形成高歌猛进的长效态势,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力,同样面临不少棘手的现实难题。

首先是思想的误区。从目前各地开展专题询问的实际情况来看,有的地方人大只是简单“复制”和“拷贝”全国人大的做法,象征性地询问一下,摆摆样子。也有一些地方人大认为,询问权缺乏刚性,会议上简单的一问一答,不痛不痒,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不愿去“问”。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专题询问,需要深化思想认识,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其次是制度的缺失。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规范,人大询问权的价值和活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无论是形式、程序、规则和方法都显得薄弱,同时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制度困境。比如,有关部门在询问会上的承诺未能兑现怎么办?再比如,在一问再问仍不知情或仍不满意的情形下,如何进一步启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更具刚性色彩的监督手段?

再则是成效的考问。事实上,媒体对专题询问的热衷,往往局限于询问现场的火爆,形式的新颖和问题的尖锐。但是,在“过把瘾”之后,专题询问能否真正问出功效,公众心存疑虑。如果缺乏实效的支撑,今天轰轰烈烈的询问场面极有可能成为地方人大追赶“民主时髦”的“昙花一现”。因此,专题询问不能仅是会场上的一问一答,必须要务实作为,跟踪监督,一抓到底,直至兑现行权后的监督成效。

我们期待“专题询问”这项刚刚启动的实践创举能给人大监督带来更多的激情和活力,“问”出精彩,“问”出实效。

猜你喜欢

人大常委会专项形式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高邑县人大常委会 组织召开常委会主任与“三长”联席会议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本刊2017年第二季度稿件刊用情况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