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层设计与多点突破

2011-08-15贺海峰

决策 2011年1期
关键词:顶层精英改革

■贺海峰

顶层设计与多点突破

■贺海峰

改革愈“随机行走”,改革自如推进的空间愈逼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

翻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有两句话令人怦然心动:“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其一旨在凝聚“整体改革”共识,其二意在强化“顶层设计”前提,切中了要害,抓住了根本。据此,我们理所应当对下一步改革,持有更高远的期待、更深刻的期求。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时有进展,但多囿于技术层面;社会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然而步履艰难;包括政治、文化体制在内的整体改革,同样动能不足。由于金融危机突袭,加之强拆、截访、官员贪腐诸多负面事件频发,政府总体上还处于“见招拆招”的阶段。简单地说就是,危机意识推动体制改革,利益预期驱动制度创新。比如深圳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温州“镇级市”试点、湖北县委书记岗位风险预警防控试验,都带有典型的“压力-回应”型导向。

综观2010年地方政府创新案例,尽管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但也应当看到,这些改革更多的是各地的自选动作,不仅存在碎片化的可能,还面临改革者“人走政息”的风险。例如四川平昌县的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由于主导改革的县委书记与上级领导产生意见分歧、发生权力较量,最终黯然离去,致使改革前功尽弃。

单项改革或局部改革的最大弊端,是所谓的“双重交通规则”或如波兰经济学家泽林斯基所说的“异体排斥”问题。我们设想在英国进行交通改革,如果交通规则上不是将所有的机动车辆从靠左行改为靠右行,仅仅让出租汽车右行而其余车辆依然左行,那么撞车一定不可避免。因此,对于某些理论分析暂时无从把握、风险较大、确定性又较小的措施,可以局部先行试验。但是,要用试点经验指导全国改革,无疑受到许多严重限制;想以普遍试点代替整体改革,更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更为尴尬的是,如果听任地方和基层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创新,中央的权威必然遭到损害,改革很可能会走向无序,面临失败的危险;相反,如果严守已有的规矩、不允许越雷池半步,又增加了改革者的风险,难以形成鼓励创新的环境,不利于激发改革积极性。

故而,吴敬琏在《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书中比喻说,“当我们的任务是过小溪小河时,摸着石头也许能蹚过去,而当任务是跨越黄河、长江甚至太平洋时,造船建桥就必不可少了。”

这里的“造船建桥”,毫无疑问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顶层设计”。近年,我们之所以经济改革时有停滞、社会冲突层出不穷,大抵都与改革设计者和执行者缺乏整体感密切相关。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由下向上需要推进的改革领域已经越来越少,容易改革的领域也在不断减少,而需要由上向下推进的改革领域越来越多,基本都涉及上层建筑和全国整体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的范围广,利益关联群体多,改革需要支付的成本高难度大。改革愈“随机行走”,改革自如推进的空间愈逼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先后顺序。

譬如,“十二五”规划把扩大内需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要点,这就涉及收入分配问题。而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又必须调整和变革社会经济运行体制乃至政治体制。这岂止是一个“两难”问题,简直就是连环套般的“多难”问题。至于破解之策,唯有强化顶层设计,把握并协调好短期、中期、长期改革的目标,从上到下、以难带易、内外联动、重点突破,舍此别无他途。

如此一来,改革不再只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将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在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地方和部门的创新才更有可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以睢宁、成安、武侯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为例,经由中纪委、中组部发文,三地经验迅即在各省市落地、推广。这在以前,几乎难以想象。

上下同心,其力断金;戮力前行,前景可期。省略、会意,网民掀起的“造词运动”,突破社会禁忌、网络管理、内容审查的重重围堵,形成独特的“网味”。

不管是网络论坛还是博客,2009年之前的中国互联网仍然属于精英阶层。2009年,随着微博井喷式发展,全新的话语权力格局诞生了。限制在140个字之内的微博,大大降低了网络表达的门槛,只言片语皆可成文,这让草根与精英皆可在这场传播竞赛中领先。微博服务中“关注”和“粉丝”的功能,可以自由选择“听谁说”,自主决定“说给谁听”。

草根对精英说,今天,我是你的粉丝,但是你也可能是我的“鱼翅”。微博这一全新的传播媒介,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一个更为平等的话语权格局。

“论坛精英高居话语金字塔顶端,靠长篇大论和远见卓识充当意见领袖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博客以个人为中心而往往顾影自怜的弱点也被轻巧地剔除。”唐明灯说。

2010年9月,《新周刊》联手新浪网推出《微语录》一书,草根与精英肩并肩“登堂入室”,他们在微博上留下的吉光片羽,令人感念怀想。

在“微语言”带来的话语权格局的变迁中,草根与精英这对关系只是一个维度,另一个不能忽视的维度则是官方与民间的关系。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官方既不能缺席,也不能失语,于是微博问政,成为2010年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平权时代的微博问政,对传统的行政话语体系构成新的挑战,微博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是充满家常味和街坊气息的碎片化语言,更加适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今天,干巴巴的官话、套话、空话、假话,在微博唱主角的“网络江湖”不会再有市场。

微众时代,对现代官员来说惟有放下身段,转换话语方式,他的声音在喧哗的网络空间才能被人听见。

猜你喜欢

顶层精英改革
它们都是“精英”
改革之路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改革备忘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改革创新(二)
加快顶层设计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