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2011-08-15曾丹凤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国民性伦理思想人学

曾丹凤

(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省肇庆 526061)

李大钊人学思想研究综述

曾丹凤

(肇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省肇庆 526061)

本文简要概述国外(主要是日本)对李大钊的研究状况,其次是详尽概述国内对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精神文明思想等人学的研究状况,最后指出研究的不足。

李大钊;人学思想;综述

人学就是研究人的学说,主要的任务是探讨和把握人的本质,全面揭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服务。[1]在马克思学说中,人学思想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人学思想在李大钊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现代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锋,李大钊的生平、思想和活动备受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

一、国外对李大钊的研究状况

1913年冬至1916年夏,李大钊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在此期间他与日本的社会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日本学者的李大钊研究较其他国家更为活跃和成熟。日本学者对李大钊的研究最初是为了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源流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加以反思为主。属于这一派的日本研究者主要是里井彦七郎、野原四郎、西顺藏、丸山松幸、后藤延子,斋藤道彦等人。总体来说,日本学者的研究都是侧重于对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日本的思想来源关系研究。他们通过收集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时期的事迹和资料,分别研究了李大钊在日时期思想的变化过程。他们普遍认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来源是受其导师河上肇、学者幸德秋水、安部基雄、茅原华山、丸山幸一郎等的影响。其中主要代表作品有:后藤延子,王青的《李大钊思想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森正夫, 韩一德, 刘多田的《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齐鲁学刊》,1987第1期);石川祯浩的《李大钊早期思想中的日本因素——以茅原华山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斋藤道彦的《介绍日本研究李大钊的概况与我的看法》,(《中央大学论文集》第17号,1996);后藤延子的《李大钊与日本文化一河上肇》(《大正期杂志》,1990)

二、国内李大钊人学思想研究现状

国内对李大钊的研究集中于对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学思想、现代化思想、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历史人物的关系、生平事迹等。而对于李大钊思想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李大钊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独特理解方面仍然是有待探讨。在李大钊的人学思想研究方面,目前国内还没有李大钊人学思想的专著出版。袁洪亮的《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也只是把其作为一个章节来进行讨论。散见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李大钊人学思想某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如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精神文明思想等。

1、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

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对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的视角比较新颖,范围比较广泛。集中体现在对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演变、对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剖析、对国民性成因的探讨以及对国民性改造途径的探讨四个方面。

对于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演变过程,郭国祥认为,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萌发于辛亥革命时期,形成于五四前期,在五四后期飞跃,奠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改造国民性的第一座丰碑。[2]袁洪亮则把李大钊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经历概括为由传统民本主义“人心风俗”的改造,到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立宪国民”的塑造,再到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过程。[3]吴汉全则细致划分为1912至1915年是李大钊对国民性探索的起始阶段;1915至1917年是探索的初步阶段;1917年至1918年是探索的深化阶段;1919至1920年是对国民性探索的成熟阶段。[4]

对于李大钊对国民性弱点的剖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归纳概括。其中主要的观点有:吴汉全认为李大钊把国民性弱点归纳为:英雄崇拜、贤人政治思想;好同恶异、缺乏主见的文化心理;尚情不尚理、任力而不任法的处事方式;过度的物质奢求和强烈的官本位意识。除此之外,郭国祥还补充了三点:皇权思想,缺乏自主人格的草民意识;奢侈之风盛行;无道德、无理想、无节操、无信念、自私虚伪。[5]俞祖华把李大钊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归结为:在古与今的关系上,表现为崇古轻今,固执保守;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自贬奉人,泯灭个性;在对内与对外的关系上,表现为怯于外敌,热衷内斗。[6]赵传海则简单地归纳为:固执保守、贪堕成性、克己奉人、自残内斗。[7]

李大钊在揭露国民性弱点的同时,也深入地揭示了产生这些弱点的根源。学术界也注意到了他对国民性弱点成因的探究,并对此做了详细的研究,简单归结起来最普遍的是持以下两个观点:1、在政治上是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文化上是腐朽的封建纲常名教。经济上是落后的封建宗法农村经济。[8]2、长期专制政治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9]

李大钊主张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国民的落后文化心态,克服国民的劣根性。对于李大钊关于改造国民性途径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引进新型的价值观念;推行社会性的教育;民众的自我觉悟;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10]2、用无产阶级新型伦理道德作为改造国民性的价值取向,通过社会革命特别是阶级斗争来改造国民性。其中改造国民性的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11]3、进行学校教育和进行社会教育。[12]4、重视用教育、报刊等宣传手段来宣传新文化、造就新国民。用文学、美学、戏剧、史学等人文学科唤起国民自觉的社会教化功能。[13]

2、李大钊的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李大钊是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对道德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对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无产阶级新道德观的人。学者对李大钊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伦理思想的特点和李大钊伦理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两方面。

李大钊的伦理思想是“冲决封建罗网”的革命伦理观、“古今之道德各异”的发展道德观、“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的与时俱进人生观、进取与保守相结合的和谐统一人性观的统一体。[14]在李大钊的伦理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热爱科学,坚持真理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而爱国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15]经历了从批判孔门伦理、倡导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到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再到提出无产阶级道德观,奠定马列主义伦理学基础的演变过程。[16]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李大钊加入了痛击尊孔复古逆流的队伍中。他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武器,抨击了孔子伦理学说具有永恒价值的谬论。指出孔子伦理道德之所以能支配中国人心长达两千年之久,不是它本身具有绝对权威,而是它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有其经济基础,是中国大家族制度的表层结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孔子伦理道德必将崩溃。[17]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的伦理思想中,马克思主义逐渐代替进化论成为主题。《物质变动和道德变动》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伦理观的确立。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道德现象,批判了封建旧伦理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道德,指出道德由物质和经济决定,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18]最后李大钊提倡构建无产阶级新道德。那就是以“劳工神圣”新伦理观与“大同”社会道德理想相结合的新道德观。这还将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来实现。[19]

3、李大钊的精神文明思想研究

李大钊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出现“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字词,但是内容上却饱含着渴望消除愚昧落后、增进人们友爱互助,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思想。[20]首先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有物质和精神两面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国”,建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要作两种文化运动:一个是精神改造运动,一个是物质改造运动”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应该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21]而精神文明包含哪些内容呢?李大钊认为讲理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讲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要重视我们民族文化知识的提高。不仅要注重知识教育,还要十分重视人格的教育。[22]李大钊精神文明思想内容比较详细具体,范围较广,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科学、坚持真理、劳动就是幸福、斗争就是幸福等。[23]而应该如何建立这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呢?李大钊首先强调要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对于西方思想文化,李大钊认为我们不能生搬硬套,但要注意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来充实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精神文明的具体建设,李大钊认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某些站在时代潮流前面指导时代者的重要性。[24]

综合以上中外关于李大钊人学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成果是丰富的,并且角度也是比较全面,涉及范围广泛。李大钊对马克思人学思想内容的认识、利用,以及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发展方面更是有待研究。

[1]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8.

[2][6][9][12][14]郭国祥.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1

[3]袁洪亮.人的现代化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6.

[4][5][10][11]吴汉全. 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

[7]俞祖元.李大钊改造国民性思想论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3).

[8][13]赵传海.李大钊对国民性的反思[J].史学月刊,1990 (3).

[15]徐永胜,范玉双,肖桂林.李大钊伦理思想概述[J].党史博采,2005( 3).

[16][24]马振国.李大钊的伦理思想[J].中州学刊,1984(4).

[17][19]邵云瑞,颜杰丰.五四时期李大钊伦理思想的演变[J].道德与文明2004( 5).

[18]吕明灼.五四时期李大钊对孔门伦理的批判[J].东岳论丛,1981 (1).

[20]金焕玲,崔子修.李大钊伦理思想刍仑[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2004( 4).

[21][23]张阳普.李大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初探[J].党史博采,1996(1).

[22]刘伟.李大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理论述评[J].上饶师范学院学,1984( 1).

曾丹凤(1982—)女,汉族,广东梅州人,肇庆学院思政部教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国民性伦理思想人学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论面向国民性重塑的现代国民教育*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国民性”批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