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征中党中央对张国焘的斗争策略
2011-08-15王拥贤
王拥贤
(陇南市委党校 甘肃陇南 746000)
浅谈长征中党中央对张国焘的斗争策略
王拥贤
(陇南市委党校 甘肃陇南 746000)
长征中,由于张国焘右倾分裂错误的危害,党的事业处于非常危机的关头。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妥当的斗争策略,才奇迹般地摆脱了这场危机,并最终实现了我党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使中 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党中央;张国焘;斗争策略
长征中,红军指战员不仅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而且要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尤其是同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的斗争,这对刚刚形成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来说,是一个异常严峻的考验。本文拟就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张国焘的斗争策略作一分析和探讨,并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一、当机立断,巴西脱险,避免了“同室操戈”的悲剧发生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与红四方面军李先念部在懋功的达维镇胜利会师,6月25日,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领导四方面军的张国焘都出席了大会。两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兵力达到10多万人,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两军会合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对于会师后的行动方针是北上抗日,还是西进或南下?张国焘和党中央产生了严重分歧。
根据两河口会议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于6月28日发布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与控制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够胜利的向甘南前进”[1],为此,中央军委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决定红一、四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前进。但张国焘则认为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低潮,处于“总退却”阶段,对形势作了完全悲观的估计,主张西进青海新疆,消极避战,或南下川、康边的退却逃跑方针。张国焘在两河口会议上虽然言不由衷地表示同意北上,但他从两河口回到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后,竟然致电中央反对集中主力打松潘。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他将四方面军滞留在卓克基,致使胡宗南主力有时间在松潘集结,而红军则错过了占领松潘,向北发展的大好时机。
8月4日,中共中央在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创造川陕甘苏区的决定,确定“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是放在一、四方面军前面的历史任务”。强调必须加强党的绝对领导,提高党中央在红军中的威信。指出“对自己力量估计不足”,“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对创造新根据地没有信心”等错误倾向对革命是“最大的危险”。8月上旬,党中央鉴于形势的变化,决定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进。右路军由红一方面军的红一、三军和红四方面的红四、红三十军组成,由中央率领,以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叶剑英为参谋长。左路军以红四方面军的红九、三十一、三十三和红一方面军的红五、红三十二军组成,由红军司令部率领,以朱德为总指挥,张国焘为政委,刘伯承为参谋长。右、左两路军分别从毛儿盖、卓克基北上。
但到了9月2日,张国焘借口噶曲河水上涨,提出不能北渡,并在第二天致电中央:“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右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并要右路军立即南下回击松潘。这时,张国焘不仅是在行动方向上和中央发生了分歧,而且他自持枪多势众,频频要挟中央,妄图取而代之。9月9日,张国焘竟然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危害中央。叶剑英看到电报后,立即赶往巴西,将电报交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感到情况紧急,立即召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和红一、三军团立即北上,进军甘南,脱离险境,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虽然目前史学界对张国焘在给陈昌浩的密电中是否用了“武力解决中央”的措辞,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徐向前在《永远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一文中曾指出:“张国焘发出密电,指挥他的支持者,妄图裹胁党中央和一方面军全部南下,如果党中央不南下,就用‘武力解决’”。但在1982年8月14日徐帅在接受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几位同志访问时,就此事又做了更正。他说:“1935年(左路军)南下时,张国焘是否发过‘武力解决中央’的电报问题,1977年的文章说有这样的电报,是不对的,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电报。帮助我写文章的同志,是按照传统的说法写的,那时我很忙,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多加思索,有人认为我对这个问题很清楚,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不清楚。”[2]但是,不管怎样,党中央当时的处境是十分危险的。早在1935年6月25日,周恩来会见张国焘时,张国焘曾问红一方面军实力,周恩来告诉他,大约有三万人。张国焘自持有八万人,兵强马壮,对中央的态度立即变得强硬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向党中央要权,妄图实现他的个人野心。两河口会议和沙窝会议张国焘口头上虽然表示同意会议决议,但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红军兵分二路之后,他就变得肆无忌惮了,对党中央的电令置若罔闻,并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党中央。在这种情况下,说服、争取张国焘一同北上已无可能,而党中央继续停留就有可能招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可见,党中央当时作出这一决策,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事实上,就在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以后,四方面军中还有人请示陈昌浩,问打不打?幸亏徐向前对陈昌浩说:“天下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怎么说也不能打。”这才避免了一场有可能发生的冲突。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始终没有放弃对张国焘的挽救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同右倾分裂的斗争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政治谋略。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中央根据红军的处境和全国的形势,确定了北上战略方针。在这个事关党和红军命运前途的原则问题上,党中央对张国焘可以说是毫不妥协;从两河口会议到毛儿盖会议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但为了争取四方面军能与一方面军一同北上,在不损害党的利益和原则前提下,党中央对张国焘又做了一些让步。在两河口会议上,博古曾讽刺张国焘南下、西进方针好比是“麻雀钻阴沟”,这话曾引起张国焘很大不满,会后,毛泽东还对博古说,不要讲这种带刺激性的话。1935年7月18日,张国焘开始伸手向党中央要权要官,他指使陈昌浩就统一指挥致电党中央,建议由张国焘任军委主席,并要挟党中央说,如果不这样“集中军事领导,便无法顺利灭敌”。党中央理所当然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同时,以革命大局为重,秉着教育和挽救张国焘的目的,党中央决定让周恩来同志辞去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由张国焘接替。当然,让张国焘担任总政委,党中央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张闻天曾提议,把总书记交给张国焘,毛泽东坚决不同意,认为宁愿交出总政委也不能交出总书记。从后来形势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当时让张国焘担任总书记,那么后来张国焘以总书记的名义召集会议,成立中央,就成为合法的了,必将给党和红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即便是到了1925年9月12日党中央号召的俄界会议,党中央也仍然没有放弃对张国焘的挽救和争取。这次会议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议》,《决议》在追溯了张国焘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和与之开展斗争的必要性。但是党中央为了继续教育和挽救张国焘,《决定》中还是称张国焘为同志,并且规定《决定》只发到中央委员。尤其是毛泽东的一番讲话:“我们同张国焘的斗争,目前还是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组织结论是必要的,但不一定马上就作,因为它关系到团结和争取整个四方面军的问题,你开除他的党籍,他还统率着几万军队,还蒙蔽着几万军队,以后就不好见面了”[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不仅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将来局势发展也有正确的估计和判断。正是由于党中央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采取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同时积极团结、教育、争取张国焘的原则,才使红军长征得以胜利结束。正如彭德怀同志所说的:“如果当时开除张国焘的党籍,以后争取四方面军过草地,就会困难很多。就不会有以后的二、四方面军在甘孜的会合,更不会有一、二、四方面军在陕北的大会合。”[4]
三、组建二方面军,成立西北局,加强同张国焘斗争的力量,最终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
一方面军北上后,张国焘不顾党中央的忠告,率军南下。1935年10月,张国焘在四川卓木碉竟然成立了“第二中央”,并自封为主席。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南下红军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人数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四万多人,宣告了张国焘南下战略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对张国焘进行了积极引导,加上留在左路军中的朱德、刘伯承等同志的积极斗争,使得张国焘又有了同意北上的意向,并且取消了“第二中央”。但是,党中央也清楚地知道张国焘经常出尔反尔,要使这块“顽石”点头,还需要做艰苦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1936年7月2日,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在甘孜胜利会师。7月5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报指示:授予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番号。任命贺龙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肖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委,同时将红三十二军编入红二方面军建制。7月22日,党中央又批准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张国焘,副书记任弼时,委员有朱德、关向应、贺龙、徐向前、王震、陈昌浩等。
西北局从成立到撤销,历时虽然不足三个月,但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西北局的成立,使得张国焘有了组织的制约,虽然张国焘担任着书记职务,但他也不敢公开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象南下初期那样为所欲为。其次,大大加强了同张国焘斗争的力量,二方面军未组建和西北局未成立之前,留在左路军中的朱德和刘伯承虽然同张国焘右倾分裂错误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但毕竟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甚至还时常受到张国焘的威胁和恐吓。西北局成立后,朱德、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王震都是其中的成员,他们在以后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就能运用组织的力量与之抗争。第三,西北局于1936年9月在甘肃岷州、漳州、洮州三次召开会议,对张国焘做了大量的争取教育工作,最终成功地促使张国焘北上,避免了红军内部有可能发生的分裂。
可以说,红二方面军的组建和西北局的成立,对于团结红四方面军,粉碎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维护中央对全国红军的统一领导,实施北上方针,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以超人的胆识和谋略,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妥当的斗争策略,才奇迹般地摆脱了这场危机,并最终实现了我党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M].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P482.
[2]廖盖隆.徐向前元帅生前的肺腑之言[J].新华文摘,1993(3).P133.
[3]于吉楠.张国焘和(我的回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月出版.
[4]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人民出版社,P304页 .
王拥贤,男,湖南安化人,1989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任甘肃陇南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