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低碳农业的发展

2011-08-15兰佩文

老区建设 2011年8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村

●兰佩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进而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按照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思考(Rethink)等“4R”原则,利用物质能量循环、生态位等生态原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农村金融”等功能突出的新型农业。

一、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1.全球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农业低碳发展。气候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将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作物布局发生变化,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呈现加重趋势。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全球气候变化迫切要求农业进行适应性和结构调整。

2.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迫切要求农业低碳发展。建国六十余年,中国农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但农业的发展却是以高投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无法继续下去,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农业成为迫切需求。

3.人们食品安全需求和环境意识的提高迫切要求农业低碳发展。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对于农产品安全的需求已经从数量安全转换到质量安全。以石油农业为代表的高碳投入的农业发展,在带来环境恶化的同时,也威胁到食品安全,特别是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低碳农业生产和低碳农产品消费。消费市场的唤醒和发展是低碳农业发展不衰并持久的动力源泉。

4.中国高碳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高碳投入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环境恶化、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枯竭以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等诸多问题,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总体上,中国粮食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对播种面积、化肥、农机、农药和农膜等物质能量投入的依存度高而报酬递减的趋势。中国以占世界35%的化肥投入生产不足世界20%的农产品,高碳农业已走到尽头,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结构,走低碳发展之路。

5.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日益重视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保证。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9月22日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重申,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中国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有责任、有能力推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低碳农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1.传统意识习惯:惯性势力大,低碳原则难以坚持。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各种自然灾害、农村各种恶性疾病的频繁发生,农民也逐渐意识到农业生产中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秸秆非科学处理等带来的危害,能认识到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但能在实际行动中予以纠正却差强人意。首先,农业技术运用存在习惯性,即人们在选择技术时,经济上的适用性总是优先于技术上的适用性,而新技术的采用往往相对要付出较高成本,结果必然是新技术难以顺利被采用。其次,农民的意识和行动往往有惰性。对于农民个体来说,他们往往能接受先进意识理念和采取一定低碳行动,但最终会渐渐退缩让位,传统落后的意识依然惯性存在,低碳行动难以坚持、难成气候。

2.粮食安全:能源、资源消耗量将会不减犹增。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尤其是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这对于耕地供给不断减少、种粮积极性不稳、气候变化异常、旱涝灾害频发和水资源短缺等约束因素随影而行的我国粮食生产来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为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未来粮食生产中仍不可避免的要依赖化肥、农药等物资投入以及农机化发展。此外,我国棉花、油料等主要大宗农产品需求和生产规模也同样巨大,对化肥、农药及农机等的需求亦不可小觑。如何既保证粮食等产量,又避免高碳排放,是我国农业低碳化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3.生产经营模式:分户经营难以有效实施低碳发展。首先,分户经营规模小、收益少,注重农业低碳的收益和成本在短期内是不对称的,低碳生产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其次,分户经营的农户总是根据各自的判断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往往只能顾及眼前利益,只想着眼前的产量如何提高,对未来发展难有长远预见和规划,因而难以顾全农业低消耗、低排放问题,更难以考虑对农田实行少耕、免耕、间歇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即使有农户实行低碳农业的模式,也会由于行动不一致而最终宣告失败。再次,对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往往也会因为规模太小看不到效益而不重视。

4.农业边缘化:老弱妇孺为主的劳动力无力担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但进入21世纪,呈现出村落精英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失之势。农户家庭骨干劳动力基本外出,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弱妇孺”化。此种景况,极不利于低碳农业发展。农户不愿意也无力进行低碳生产,因为低碳农业更多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比较繁琐,比如间作套种不易实行机械化作业,仍需人力投入;少施肥、少喷农药、循环立体农业等等,一般都要花费更多人力和时间,这恰恰是“老弱妇孺”的农业劳动力状况所不能满足的。因此,相比之下农户更愿意采用那些简单、快捷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低碳农业的发展策略

1.加强引导,充分发挥政策、财政、金融等手段的导向推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引导,包括相关法律规划的制定、扶持政策的明确、重点措施的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等。要通过政策优惠、行政审批、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税费减免等,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家、民间投资者和社会有识之士投入到低碳农业发展中来。如:在农业建设项目审批、投资等环节,优先考虑低碳农业项目,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出台环保科研项目、沼气工程、生物链工程、秸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的奖励补贴办法;对增施有机肥、资源节约、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集中处理等实施低碳补偿政策;等等。

2.加快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低碳农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说到底要由农民来具体实施,尤其是农村精英和青壮劳动力,仍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缺少他们这些主力军,低碳农业发展将成为空谈。因此,为保证低碳农业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和人才,要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步伐和力度,加快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建设好新农村,努力开拓、发展具有较强增收潜力的产业,以健康、和谐、幸福、美丽的农村新面貌吸引、留住农村劳动力,以繁荣发展的农村产业吸纳劳动力。从现在起较长一段时期,要坚决节制农村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过度向工业领域和城市地区转移,应注意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不宜过分强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发展农业固碳技术,建立农业经营新模式。适当开展退耕还草、增加林业等汇碳活动,推广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科学发展模式,减少冬闲田和裸地;开展有机农业,无须施用化肥,通过间作和淡季耕种豆科植物进行固氮,促进土壤肥力。在未来培育新品种方面,科研人员应着力于培育耐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能有效抵抗病虫害以及发育期较长的品种,提高农牧产量,进而扩大土地中碳的储量。开展农业新型模式,科学统筹分配,降低土壤碳排放,提高碳素储存水平。现今,“休闲农业”在农业中逐步发展起来,是一种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农业的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的生产、农村经营以及农家生活,区域内林木覆盖率较高,具有生物多样性,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或只施用有机农家肥,区域内产品均为无公害、健康的食品。

4.鼓励研发,充分发挥低碳技术的强力驱动作用。首先要推进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投入品技术创新。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优化农业生产工艺路线,耦合农业产业链,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深入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碳储存和碳循环利用,通过农业投入品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可利用率和固碳能力。其次,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减量增效;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合理用药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减量控害;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实现节能节水;大力推广免耕栽培技术,实现节本节能;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推行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等为重点的“减量化”生产,叫停“高碳农业”。

[1]吴一平,刘向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我国现代农业[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2]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