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的政党观:中国政党政治的新逻辑

2011-08-15朱昔群

团结 2011年1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竞争性政党

朱昔群

科学的政党观:中国政党政治的新逻辑

朱昔群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要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论断,是科学发展观在党建领域的运用。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首先要求确立科学的政党观,包括科学的执政观和科学的党建观。

确立科学的政党观,要求把党的建设建立在政党建设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政党建设和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中共中央重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建设宗旨,提出要实现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体现了科学政党观的基本要求。

确立科学的政党观首先要回答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政党以及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什么是政党制度以及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什么是政党以及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资产阶级政党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可以概括为:政党是阶级斗争或者阶级统治的工具。西方政治学家认为,政党是促进国家利益的工具,也是竞选公职的工具, 政党目标是争取选票最大化。

不管其社会基础和政治倾向如何,所有的政党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争取政治权力的最大化。因此可以下一个具有共性的政党定义:政党是动员民众支持以争取政治权力最大化的政治组织。从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结果看,以下两点可以看作政党政治的两个副产品:其一,大众利益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不断增加。其二,民主伴随政党政治发展不断增加。这就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这个原理做一个推论:怎样才是好的政党?其一,能代表和增加大众福利的政党。其二,能获得民众支持和信任的政党。这种政党评判标准超越了政党的性质、社会或阶级基础、政党的政治倾向或意识形态以及政党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人们理解政党的一般规律。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重申坚持党的领导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再一次强调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中央在此处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可持续执政。

按照上述政党标准,能否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可持续执政的关键是能不能搞好党的建设,持续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持续增加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也就是说,为了能够做到可持续执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促进民生的增长,也要促进民主的增长。

按照政党政治的基本原理,政党不仅是民生的工具,也是民主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和所有其他政党一样,要坚持自觉的民主的倾向。任何政党的活动都要有利于增强政治体系的民主性而不是损害政治体系的民主性,否则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损害,长久下去,政党就会失去民众的支持。然而政党并不是自发地发挥其作为民主的工具的作用的,相反,由于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政治组织本身的垄断性,政党在实际运作中往往有脱离民众、违背民主的自发倾向。西方研究政党的政治学者把这种倾向称作政党的寡头统治铁律。因此在政党实践中,就要自觉地采取防范其寡头倾向的措施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结合中国共产党来分析,这就要求在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中要体现民主的要求,要把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要避免党的活动损害政府的法治结构的权威性;又要通过主动的制度安排来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主动防范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的集权倾向和官僚化倾向,从各方面来加强监督,从而更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

什么是政党制度以及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党制度是规范政党与政党、政党与政府、政党与民众关系的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规则的综合。

政党存在于由民众、政府和其他政党一起构成的政治市场之中。对政党制度的价值判断相应地存在政党、政府和民众三个维度。

首先是政党的维度,包括执政党的角度、反对党的角度、参政党的角度,革命党的角度。不同政党对政党制度的评判标准主要看该党分享权力的机会,机会多则比较肯定,机会少则倾向于持否定态度。可以看出,从政党的维度评判政党制度的优劣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其次是政府的维度,所有的政党制度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稳定而有效率的政府。政党活动能够产生和维持一个稳定而有效率的政府,这种政党制度则被视为一个好的政党制度。最后是民众的维度,主要看政党制度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充分的利益表达的机会,是否能够促进人民利益最大化和民主。

客观的政党制度评判应当排除主观性太强的政党维度,综合考虑后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得出一个评判政党制度的综合标准:好的政党制度应该是有利于组建一个最大多数民众支持的稳定而又高效的政府的政党制度。

按照政党制度的综合标准来看,完善中国政党制度,就是要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成为一个好的政党制度,也就是成为一个有利于组建一个最大多数民众支持的稳定而又高效的政府的政党制度。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的稳定和高效不是一个问题,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做到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良性互动和互相监督,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民主党派参政的政府持续获得最大多数民众满意和支持。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对这个问题的最根本解决办法是政党竞争和民主选举,面向大众的竞争迫使政党的政策和人选依据大众的需要而不断调整,获得多数选票的政党被视为获得民众的多数支持。那么在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属于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相对于单一党制,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为政治精英提供了多种参与政治的选择,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利益表达的渠道,建立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党间监督制约机制,为政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增加了一个便利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制外政党的产生,对于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意义重大。相对于竞争性的多党制,这种政党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在民主政治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的恶性政治竞争,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合作性的政党制度和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减少了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不稳定因素。

根据政党制度理论,这种政党制度也有其固有的缺陷。相比竞争性的政党体制,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下,政党的意见表达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政党对民众的要求难以做出及时的回应。而且长期执政的政党自我革新的机制由于缺乏充分的权力制衡而相对稀缺。不受竞争刺激和权力制衡的执政党可能产生巨大的惰性,不受竞争刺激和权力制衡的参政党同样如此。如果任由体制内政党的惰性蔓延,则可能导致整个政党制度的衰败。

通过对竞争性政党体制和非竞争性的政党体制的考察发现:民主和政治的革新是要靠政治组织和从政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来维护的。采用多党制,从而保持政党间的竞争并不是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不合时宜的滥用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导致危及政治稳定的先例在世界政党史上并不鲜见。但是竞争性的政党体制在体现权力制衡原则和公开择优的政治录用原则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坚持我们的政党制度的同时,通过客观的民意调查了解民众对政党和政府的支持程度,通过经常性的制度化的群众工作解决党群矛盾,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在领导干部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从政官员的素质,从而增强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设计监督权力的制度中引入权力制衡的机制,注意权力监督主体的对等性;调整党际关系,更多的发挥民主党派的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作用,推动政党制度的法制化,构建政党间良性互动的法治基础。

基于对政党和政党制度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近年来在发展党内民主和党际民主,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些体现干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新措施,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等等,反映了中共中央对政党科学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政党观的精神实质。

(朱昔群,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秘书长/责编 陶相宁)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竞争性政党
竞争性装备采购招标文件分析研究与对策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西方党际监督比较研究及启示
英国政党政治与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共识
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内涵探索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