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物价对比背后的民生问题

2011-08-15人民日报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19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人均收入物价

/崔 鹏 据《人民日报》)

中美物价对比背后的民生问题

近日,关于中美物价对比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媒体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两者各有高低。例如,一些国外的普通消费品,在北京的售价要比纽约贵,但在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纽约则明显比北京贵很多。

乍一看,百姓在北京或纽约生活,各有各的好,也各有各的不足。但是,比较物价,其意义不仅在于分析价格本身,更在于透视价格之下的民生感受。如果抛开收入因素单纯地比较两地物价,未必能看到问题的实质。以餐饮为例。有网友说,在北京吃一次洋快餐要花30元左右,在纽约则花5美元左右——似乎二者相差无几。但如果再对比收入,得出的结论就会大不相同。据统计,2010年美国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而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为29073元,二者相差近10倍。收入悬殊这么大,物价却如此接近,生活成本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有人说,这种对比未必科学。确实,我们目前很难全面、准确地进行中美物价对比。但应当看到,这一话题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关注,根源于人们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的居民对目前生活压力过大的敏感。平民百姓聚焦中美物价对比,并不在于精确判断各类物价的差异,也不在于向外国生活质量看齐,而在于找到一个能表达自己现实生活压力的议题。

先看收入。据了解,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这意味着其国民财富在初次分配阶段即大部分为劳动者所有;而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不到40%。劳动者难以分享更多财富,直接体现为工资增长缓慢。这让消费者在面对高物价时,越来越缺乏底气。收入增长慢,负担却没有减轻,最明显的就是买房。一位朋友说,2002年的时候,能找一份月收入4000元的工作就很满意了,因为觉得攒几年钱,买房子肯定没问题;但现在,找一份月薪上万元的工作,都别指望在40岁以前买上新房。如果再加上“短腿”的社保和高昂的教育费、医疗费等,一个人不拼命工作就很难维系家庭正常运转。长此以往,何谈生活质量?

价格对比只是数字比较,反映的却是民生问题。或许,只有当人们的收入能保持合理增长、负担相对减轻、对生活质量更加满意时,物价对比才会成为一个更轻松的话题。

/崔 鹏 据《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人均收入物价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