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源字相关研究及释例

2011-10-26张永伟

黑龙江史志 2011年3期
关键词:音义异体字异体

谢 琛 张永伟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同源字相关研究及释例

谢 琛 张永伟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39)

同源字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继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之后,有很多学者或针对王力先生的著作,或另辟蹊径,对同源字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同源字,同源字与异体字、古今字的区别联系加以说明,并释例两组同源字。

同源字;区别;释例

一、什么是同源字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论》中提到:“凡是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1]同源字在汉语中大量存在。本人在学习甲骨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在卜辞中字形相似、语义相同或相似的字,随着其词义的丰富和引申,在日后漫长的岁月中会发展成同源字。

由于语言习惯以及汉语音节有限,当某音表示某意成为固定模式后,人们在表达语义相关的词时,往往用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来表达。王力先生说:“同源字,往往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言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2]“同源字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方言的差异。”[3]方言的影响往往也表现为语音的差别。

在王功龙、王杰《从语法角度看同源词形成的条件》一文中,他们提出“有些词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同或相近、相关,并没有形成同源词,有些却形成了同源词,这就是由于语法因素在起作用。”如“鱼”,《说文》:“鱼,水虫也”《史记·周本纪》:“白鱼跃入五舟中”,裴氏《集解》引马融说曰:“鱼者,介鳞之物”。“渔”《说文》:“渔,捕鱼也”《诗·小雅·鱼丽》中毛传曰:“獭祭鱼然后渔”孔颖达《疏》:“渔,取鱼也。”“鱼”和“渔”是动词与名词的关系。[4]

由此看来,语音的变化、语义的引申、语法的影响都是同源字产生的原因,它们或单独作用,或并行交互,共同发展出了汉语中数量可观的同源字群。

二、《段注》中的同源字与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这些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有以下几种对异体字的表述方法:

1.“实则一字”“同为一物”。如“匵、椟”。《说文》匚部:“匵,匮也。从卖声。”段注:“木部曰:‘椟,匮也,是则匵与椟音义皆同,实一物也。《论语》曰:‘韫匵而藏诸。’又曰:‘龟玉毁于椟中。’其实一字也。”按“匵”与“椟”,皆定母屋部,《说文》同训“匮也。”“匮”即今之“柜”字。故段言“其实一字也”,“实一物也。”[6]

2.异形而同字、一字异体。如“祀、禩”。《说文》:“祀,祭无巳也。从示,巳声。禩,祀或从異。”段注:“《周礼·大宗伯》注云:‘故书祀作禩’。按:禩字见于故书,是古文也。至许乃定为一字。古文巳声、禩声同在第一部。故异形而同字也。”许慎视“禩”为“祀”之或体,即异体。段氏认为此二字形体不同而实为“同字”。[7]

3.“亦作”、“俗作”或“作某同”。如“磒、陨”。《说文》石部:“磒,落也。从石员声”。段注:“磒与陨音义同。陨者,从高下也。《春秋经》僖公十有六年:‘陨石于宋五。’许所据《左传》作‘磒’。《释诂》‘陨,磒落也。’郭云:“磒犹陨也”。”按《说文》阜部“陨,从高下也。”段注:“《释诂》日:‘陨,下落也。”’王筠《说文释例》列陨、磒为“重文。”陨、磒音义相同,一词异体。[8]

4.某字行而某字废。如“裨、朇”。《说文》会部:“朇,益也。从会卑声。”段注“朇裨古今字。今字作裨益,裨行而朇废矣。”又衣部:“裨,益也”下注:“会部曰‘朇,益也。’土部曰‘埤,增也。’皆字异而音义同。”段氏既云裨、朇“字异而音义同,”又云“裨行而朇废矣”,说明此二字为异体。[9]

三、同源字与古今字(“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10])

1.古今字与同源字不少是一致的。例如“知”是知道,知道得多就是“智”,早期智慧之义就用“知”表示,“知”“智”是古今字。这两个字意义上后者是前者的引申,读音只声调有别,所以又是同源字。凡由词义引申形成的古今字都是同源字。

2.古今字不全是同源字。由文字假借形成的古今字不是同源字。假借义只是“假借”,与本义没有必然联系,不符合同源字的要求。如“采”“彩”二字是古今字,但“采摘”义与“色彩”义相去甚远,不是同源字。

3.同源字不全是古今字。没有共同构件的同源字大多不是古今字。如“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二字是同源字但不是古今字。[11]

四、同源字释例二组

1.释“启、啟、晵”。

《说文》:“启,开也,从户,从口。”康礼切。《说文》:“啟,教也,从攴,启声。《论语》曰:‘不愤不啟。’”康礼切。董莲池在《说文解字考正》中辨到:“其本义为‘打开门’,《左传·隐公元年》‘夫人将啟之’之‘啟’即是本义用法。‘教也’是其引申义。”[14]。《说文》:“晵,雨而昼夝也。从日,啟省声。”康礼切。三字古音相同,在甲骨卜辞中可以互换通用,都以“打开”这一意义为中心,表示相近相关的几个概念。因此为同源字。

2.释“雷、电、申”。

“雷”:《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万物者。从雨,畾象回转形。”鲁回切。像打雷时的闪电,古文认为雷乃天神击鼓之声,故从与田田当像鼓形。[20]“电”,《说文》:“阴阳激燿也。”从雨,从申。堂练切。“申”,《说文》:“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东。从臼(ju),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失人切。“申”的甲骨文与“电”同形,“闪电列阙而伸延,引申为伸;闪电令人畏惧而神秘莫测,引申为神。又借作地支之‘申’。后增雨旁造‘電’字以表本义,以‘申’专表假借义和‘申说’义”。[21]

三字发音虽有差异,但都与“电”字字意相关或由此发展而来,以“阴阳激燿,神秘而令人畏惧”这一意义为中心,由于语义的丰富引申,形成了这一组同源字。

[1][2][3]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王功龙、王杰.从语法角度看同源词形成的条件[J].大连大学学报,2005(2).

[5][10][11]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J].语言学研究,2007(1).

[6][7][8][9]毛毓松.《段注》“音义皆同”的同源字与“音义皆同”的异体字[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12][16][17]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18]徐中舒、常正光、伍仕谦.甲骨文字典[M].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14][20][21]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15]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高明.古文字类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猜你喜欢

音义异体字异体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未收的古文隶定字分析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糖尿病慢性创面的疗效观察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历组、宾组同卜一事新例——兼谈字的异体归属及释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