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淝水之战的重新解读
2011-08-15姜楠
姜 楠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对淝水之战的重新解读
姜 楠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关键的战争,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对南北政治格局,以及民族关系、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淝水之战;前秦;东晋;民族
公元383年,前秦帝国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遭遇惨败。
最初两军隔河相望,“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⑴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战斗。而秦军因何自溃,成为了最大的疑问。
从符坚的战术选择来看,他并非要如谢玄之意。相反的,他有自己的打算。符坚的本营远在项城,北军粮道漫长,补给困难。此外北军天然擅长陆战,如果趁南军渡河,铁骑掩杀过去必将势不可当,从而速战速决以避免落入持久战。但是符坚忽略了两点因素,一、前秦部队的构成是多民族化的混杂部队,战术素养良莠不齐,在符坚作出退而击之战术选择之前部队也并未进行过相关的战术演练,符坚的决定也就成了拍脑门决定,部队的上层缺乏有效的手段及时向下传达战术意图,导致到达基本战斗单位的口令变成了简单的“后退”,最后也并未设置明确的停止讯号。这种军事指挥上的失误无疑是失败的关键。二、符坚忽视了反谍的工作,放纵了朱序对军队的破坏。因符坚生来宽厚,对凡是归降于己的敌人不但不杀,反而大多都给予重用。如羌人姚苌,鲜卑人慕容垂等,皆是前秦劲敌,归降后均位高权重。朱序本是原东晋襄阳城守将,被俘后也官至尚书。早在战前,朱序在被派往游说谢石后,就私底下向东晋泄露国家机密,“序私谓石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⑵回归秦阵后,终于被朱序抓住良机,“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⑶朱序的狂呼引起的小范围奔溃,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其破坏力不亚于军中夜惊。纵观历史上,名将如周亚夫也不能避免夜惊,“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⑷,而周亚夫的应对之策是“坚卧不起。”⑸等待士兵情绪自行平息。而秦军统帅符融并不走运,他“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⑹符坚就此回天乏术。
东晋的北府兵多来自居于京口、广陵的北方侨民,战力极为强悍,对此桓温曾说过:‘京口酒可饮,兵可用。’”⑺不过,就算拥有再强悍的士兵,没有胸怀大志的统帅带领也将一事无成。桓温算是北伐派的一流人物了,就是这样的一流人物表现又如何呢?永和二年,桓温率众西伐,与成帝国李势战于成都城下,战局不利,“参军龚护战没,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于是攻之,势众大溃。”⑻侥幸得手后,桓温又展开北伐,此次军势却止于灞上再不能向前一步。此时,王猛来见桓温,“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⑼桓温尚且如此,他人想来亦都可知。桓温之后,东晋的上层更是缺乏北伐的动力,本已腐败的政治,也愈加的不堪入目。
严格说来,胜利者东晋帝国配不上这样的一场宏大的胜利。战前,东晋主将谢玄给符坚下的那封战书,今天读来仍令人感到诧异。“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⑽此语有若儿戏。背水一战,本就违背军事常识。谢玄如自比韩信,自视实在过高,如果秦军退而击之,谢玄必将全军覆没。
而实际上的统帅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⑾《晋书》此处描写极为精彩,通过文字的强烈对比,描述出谢安那种侥幸后欣喜若狂的心态,只看他之前的表现,“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⑿可以看出,后人过分夸大了东晋上层的领导才能。谢安并非胸有成竹,恰恰相反,他对于抵抗秦军,并没有主意。谢玄前来问计,谢安只说了四字废话来应付谢玄,又借下棋这种小伎俩来逃避现实。相反,对于内部的政治斗争,他依然保持了很高的警惕性——“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⒀且不说桓冲嘴里的“诸不经事少年”,几乎都是谢家班的人马,而桓冲的提议本是顺理成章的常规军事行动,谢安却拒绝的刚毅果断,只因为他内心惧怕桓家班会借此抢班夺权而已。史书又载:“安妻,刘惔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⒁谢安的眼中不曾有国家黎民,他出仕仅仅是为了维护家族的政治利益。桓冲叹息的如此绝望,是因为他看得出谢安的不作为必将会让帝国落入毁灭一途。但是,无论是桓冲还是谢安,都没有料到,这个无可救要的政权居然还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好运气。
在总结淝水之战的意义时,符坚也总是作为一个失败的侵略者的形象出现。比如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带有贬义的词都与他有关。而少有人注意到,在战争后有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丁亥,谢石等归建康,得秦乐工,能习旧声,于是宗庙始备金石之乐。”⒂所谓旧声,正是中华文化中的正声——西晋帝国的皇家音乐。而这些音乐,正是被符坚治下的前秦帝国保护传承下来的。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符坚对于汉文化的尊崇和仰慕。作为少数民族君主,符坚对汉学可谓十分仰慕,汉族的高级知识分子,如王猛、邓羌、赵整等人都在他的政府担任高官,手握实权。一时间关陇比照江左,简直可以用人才济济来形容。而他本人汉学造诣也极高,只用一件事就可说明,曾经符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⒃他提的汉学问题竟然连博士都答不上来。而符坚不光自己努力学习汉文化,又大力支持发展教育事业。“坚谓博士王实曰:‘朕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励,罔敢倦违,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实对曰:‘自刘石扰覆华畿,二都鞠为茂草,儒生罕有或存,坟籍灭而莫纪,经沦学废,奄若秦皇。陛下神武拨乱,道隆虞、夏,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汉之二武焉足论哉!’坚自是每月一临太学,诸生竞劝焉。’”⒄
符坚是五胡民族中的氐人,氐族是一个定居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其耕种的历史最早可以延续到东周。相对于其他落后的少数民族,氐族的封建化程度不亚于汉族。而符坚作为少数民族领袖,实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仁君。这样的君主,人民在他落魄的时候也不抛弃他,“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淮北,饥甚,人有进壶飧豚髀者……使赐帛十匹,绵十斤。辞曰:‘臣闻白龙厌天池之乐而见困豫且,陛下目所睹也,耳所闻也。今蒙尘之难,岂自天乎!且妄施不为惠,妄受不为忠。陛下,臣之父母也,安有子养而求报哉!’弗顾而退。”⒅符坚的政绩有很多,如“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⒆又“赐为父后者爵一级,鳏寡高年谷帛有差,丐所过田租之半。是秋,大旱,坚减膳撤悬,金玉绮绣皆散之戎士,后宫悉去罗纨,衣不曳地。开山泽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与境内休息。”⒇类似的德政还有很多,于是前秦境内“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硃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21)这是五胡乱华以后北方人民少有的幸福时光。
符坚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则是他的民族观。纵观八王之乱后的时代,中原涌起的帝王,无论是少数民族或者是汉族,对民族之别极为敏感。相当部分的君主动辄掀起对他民族的大规模屠杀,而符坚从不搞民族歧视,而他也并不曾以自己是少数民族而自卑过。这种高度,即使后世的君主贤如李世民者也不曾达到过。在符坚的眼里,无论是氐族、汉族或者鲜卑,待遇并无太大区别。为了化解民族纠纷,符坚不断迁徙少数民族入关,并且还将十五万户的氐族人迁移出关陇地区,散居各地。这是开创性的政策,类似于后世清代入关以后将八旗分驻各地的做法,不但可以巩固统治,对民族融合也大有益处,只可惜前秦覆灭过快,此政策还来不及显现出效果。
也有人认为符坚的失败在于他过于信赖其他民族,而削弱了本民族的实力。最初“坚之分氐户于诸镇也,赵整因侍,援琴而歌曰:‘阿得脂,阿得脂,博劳旧父是仇绥,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语阿谁!’坚笑而不纳。”曲高和寡,符坚的民族决策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的。前秦帝国之所以崩溃,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这个多民族帝国是建立在符坚的武力征服之上的。虽然符坚在征服之后施加了大量的怀柔政策,但是毕竟时日尚短,国家的凝聚力还很薄弱。王猛很早就发现了这点,“及疾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22)王猛高瞻远瞩,只可惜说话方式过于直接。符坚向来不已自己是少数民族为耻,而王猛强调东晋正朔,刺激了符坚的神经,日久符坚并不已为然,在讨论是否讨伐东晋的时候,石越和符融再次抛出正朔之说想阻止符坚,符坚反应则相当强烈,“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差威陵上国,而为句践所灭。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23)符坚的轻率冒进才是悲剧的主要因素,试想如果时间推移,随着前秦国家凝聚力的增强,即使淝水战败,符坚也只是曹操的翻版而已,又怎会国灭身故。
关于淝水之战的影响,在笔者看来,淝水之战使得东晋帝国对江南地区的统治的确得到了稳定,但是前秦帝国对东晋帝国发动的战争并不能算做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东晋的政治腐败,上层崇尚老庄之学,以清谈为时尚。柏杨先生嘲讽其为“穷嚼蛆”。政治上的不作为使得民生相当艰难,而前秦帝国政治清明,同时大力推广汉学,其对中华文化的继承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东晋,在当时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假如符坚统一了中国,以氐民族对于汉文化的着迷程度,东晋遗留的中原文化也依然会得到保留。
公元383年,符坚输掉的这场战争令人扼腕;对于人民来说,则意味着灾难。于是北方大乱,割据四起,直到隋重新统一中国的200多年里,北方人民仍然会不时的怀念符坚缔造的那个短暂的盛世。
注释:
⑴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
⑵ 同(1)
⑶ 同(1)
⑷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
⑸ 同(4)
⑹ 同(1)
⑺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三十七《郄鉴传》附《郄超传》
⑻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
⑼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四《符坚传下》附《王猛传》
⑽ 同(1)
⑾ 同(1)
⑿ 同(1)
⒀ 同(1)
⒁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谢安传》
⒂ 同(1)
⒃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三《符坚传上》
⒄ 同(16)
⒅ 同(1)
⒆ 同(16)
⒇ 同(16)
(21)同(16)
(22)同(9)
(23)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十五载记第十四《符坚传下》
姜楠,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