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西人与鸡公山

2011-08-15田青刚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0期
关键词:信阳传教士外国人

田青刚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近代西人与鸡公山

田青刚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信阳 464000)

鸡公山避暑胜地的形成,与西方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传教士是近代鸡公山开发的先驱。西人钟情鸡公山,缘于该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在这里,西方人留下了永久的历史印记。

西人;鸡公山;传教士

鸡公山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约40公里的豫鄂两省交界处,雄踞“义阳三关”(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之间,原名“鸡翅山”,清末易名“鸡公山”[1](p271-272)。鸡公山的开发始于近代,同西方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传教士是鸡公山开发的先驱

鸡公山在古代并不出名,史书中鲜有关于此山的记载,但从20世纪初开始,鸡公山名扬海内外。鸡公山名扬海外,成为著名避暑胜地,并不是肇自中国人,而是跟外国人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国传教士是近代鸡公山开发的先驱。

据史料记载,鸡公山在明朝开始有人居住。此后几百年,山上只有寥寥几户居民,偶尔有山下居民上山砍柴、打猎、挖掘野生植物,此山基本上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902年,美国基督教信义会传教士丹尼尔·李立生(Daniel Nelson)等人在游玩中发现此山景色秀美,凉爽怡人,次年便报请信阳州衙同意,出银156两,买得随田山场一处,长约三里,宽约二里,建房四幢。1904年7月,汝宁传教士施道格用562两白银,从山主信阳人张君仁等手中,买得水田11亩,随田山场一处,方圆五里,在信阳知州衙门报税获准建房两幢。这是外国人结缘鸡公山的开始。不久,李立生等人将此情况报告美国驻汉口领事馆。美领事亲临鸡公山考察,发现果如所言,鸡公山确实景色优美、气候怡人,是理想的避暑之地。之后他们在西方报纸上大肆宣扬鸡公山如何如何,称其“山径深幽,泉源甘美,气候清爽,适宜避暑”。于是,在汉口、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等地的美、英、法、德、挪威、丹麦、日本、俄罗斯等国传教士、外交官、富商巨贾蜂涌而至,甚至连设在汉口的英国汇丰银行、华昌银行,法国永兴银行、宝正洋行,丹麦幸福洋行,日本三菱洋行、大全洋行、正金银行,俄国商行等也闻风而来,购地建房,两年内即建起各式楼宇27幢,寓居外侨六七十人。1925年,鸡公山有美、英、德、法、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国传教士及家属722人。至1935年,在鸡公山常住和避暑的外国人已达2201人[2](p196)。

外国传教士在山上居住并把此地作为传播西方宗教的基地。山上盖有教堂(大礼拜堂、小礼拜堂)、医院等。为解决子女入学问题,鸡公山先后建起了两所教会学校。一所是美国传教士所办的美文学校,另一所是瑞典传教士所办的瑞华学校。“桃源真有新天地,十里风飘九国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鸡公山俨然成为国际旅游城市。

鸡公山不仅被外国人青睐,也深为本国人所爱。为与洋人斗气,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不惜动用军用物资,在洋人楼旁盖起了中西结合、气势非凡的颐庐,被国人称之为“志气楼”。其他军阀,官僚也纷纷在山上圈地盖楼。如湖北督军萧耀南等所建避暑山庄萧家大楼,被称为“世外桃源”[3](p13)。中外人士蜂拥而至,使鸡公山迅速得到开发。

1936年出版的《鸡公山指南》一书称“本山避暑官地区、森林区、教会区,总计有房不下五百栋”,“每值夏令游人日以千百计”,许多人甚至赖此为生。“盖本山大部人民之生活,既不恃之土地生产,复不仰之工商企业一般商工,小贩与舆夫挑工叠年生计,除平时间有以樵采为业外,大半均赖夏季避暑人士之消费耳”[3](p37-40)。可见当时之繁华。

二、西人钟情鸡公山之缘由

鸡公山地处内地,在近代未开发之前默默无闻,仅仅一二十年,鸡公山即一跃而名扬天下,成为国际避暑胜地,西人究竟缘何钟情于此?

首先,西人青睐鸡公山,归功于鸡公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鸡公山地处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年降雨量1300多毫米,年均气温12℃。夏季气候凉爽宜人,平均气温23.7℃,最高气温32℃。三伏盛夏,午后如秋,夜如初冬。有“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之美誉。

鸡公山是南北植物过渡带,大多数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适宜在此生长,可谓天然动植物园。这里植被丰茂,种类繁多。据统计,有2000种植物,包括针叶树、阔叶树等等,其中有600余种中药材植物,被称为“植物王国”。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曾登临此山。民国初,英国植物学家波尔登将落羽杉等树种引种至此,更丰富了鸡公山的植物品种。山上植被覆盖率高达87%。

其次,鸡公山下有贯通南北的交通线,便于西方国家在中国内地拓展势力。

蒸汽时代,铁路是陆地最便捷的交通方式。在有识之士的极力推动下,清末铁路开始在中国推广。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修建铁路的奏议,得到允诺。1895年年底,清政府决议兴建芦汉铁路,1898年6月,清政府与比利时正式签订《芦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和《芦汉铁路行车合同》。1902年,芦汉铁路汉口至信阳段通车,位于鄂豫交界处的鸡公山成为必经之地。芦汉铁路(后改称京汉铁路)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鸡公山的命运,鸡公山从此与世界接触。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外国势力一步步从沿海城市和开放口岸逐步向内地扩展。在近代开放背景下,有着环境和交通便利条件的鸡公山自然被他们所倚重。

第三,鸡公山是西方在华中地区理想的传教活动基地。

外国势力扩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利用宗教和文化这些软实力对中国进行渗透。宗教信仰自由是近代资本主义倡导的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打着宗教的旗号进入中国要比使用炮舰更容易,也更能为中国人所接受。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传教士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锋。鸡公山地处鄂豫交界处,以此作为传教基地,可以辐射鄂豫皖三省。事实上,外国传教士发现该山后,豫南地区的传教活动得到迅速发展,足可说明这一点。从1903年起,鸡公山先后建立起豫鄂信义会、恩典会、北美信义会、加长老会、瑞华会(内)等西方传教组织[4](p1465)。1920年8月,华中地区5个美国和北欧信义宗教会(豫鄂、豫中、湘中、湘西、湘北)共同发起建立全国性教会联合组织——中华信义会,其成立大会在鸡公山召开。每年夏季,中华信义会的重要活动都在鸡公山举行,鸡公山因之成为该会的第二总部(总部在汉口)。随着山上外国人的日益增多,各基督教团体在山上建立起了学校和别墅,山上道路纵横,饮食、邮政等服务齐全。来自美国的信徒们陶醉于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美国情调之中,以致把鸡公山看作是美国的海外之家,是他们找到强烈归属感的地方[5](p152-155)。

此外,避暑休闲和经济利益的结合也是吸引西人的一个原因。

鸡公山远离汉口等城市的喧嚣,特别是夏季,西方人把这里作为理想的避暑休闲场所。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这里他们可以获取经济上的利益。事实上,从西方传教士踏入鸡公山的第一天起,这种利益的观念就显露出来。一方面,他们要在这里建立传教基地,另一方面,他们还要避暑休闲,要置办产业。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挑战中国法律。“鸡公山外人购地建屋案”即是由外国人非法购地引起的。根据近代中外约章的有关规定,除修建教堂购置土地须注明“教会公产”之类的字样外,不允许外国人在内地置产。首批进入鸡公山的李立生等人在进行土地交易时,契约上均无所购土地属于教会公产之类的说明,因此其购地建房行为在法理上应属违法,其所购土地和所建房屋自然不受法律保护。更有甚者,李立生等人还通过高价公开转让所买部分土地,从中牟利,引来大批外国人纷纷效仿。该案最终虽然得到妥善解决,由中方作价收回外人所买土地,但仍给外国人十分低廉的租金待遇。不能不说这是令外国人满意的地方。

鸡公山不是租界,但在世纪之初却是洋人的天堂。如果不是半殖民地时代不平等条约的羁绊,如果西方列强能以平等待我,鸡公山多住些外国人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三、鸡公山西人之印记

鸡公山在西人的热炒下很快成为国际小都会和西人的乐园,造就了近代鸡公山国际避暑胜地的辉煌,留下了西方人的印记。

西式建筑是鸡公山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从1903年开始,鸡公山上陆续建起了一幢幢各具特色的建筑,包括美、英、法、瑞士、日本、德国、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外交官、商人、传教士所盖的楼宇和别墅。据统计,最多时有500余幢。这些建筑由不同国家设计和建造,有罗马式、哥特式、中西揉合式,风格各异,形式多样,鸡公山因之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美誉。

教会学校开创了鸡公山近代教育的先河。美文学校建于清末,“内设有大学班、中学班、小学班,还附设有幼儿园”。[6](p130)该校建校38年,因躲避战乱,曾先后迁至信阳、武汉、庐山、香港等地,被称为“流动的国际学校”,该校先后培养学生千余人。为世界金融界、医疗界、艺术界培养了许多大师级人物,至今在美国还有美文学校校友会。

西方宗教不仅以教堂建筑留存鸡公山,还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了永恒记忆。在鸡公山不仅生活过数以千计的西方信教者,也吸引了无数的中国信众。

鸡公山还留有西方政要的足迹或传说。抗战初期,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与美国将军陈纳德、史迪威在鸡公山多次会晤,讨论有关对日作战问题。抗战胜利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为调停国共内战来华,鸡公山管理局特地为马歇尔将军准备了一幢俄式别墅,以作马歇尔休息之用,后马歇尔因故未上鸡公山,但以马歇尔命名的马歇尔楼却一直完好保存下来。

西方及其留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在鸡公山还有很多,我们不再一一考证。值得谨记的是,文化上的交流特别是正常的文化交流利总是大于弊。

鸡公山的扬名得益于开放的时代背景,尽管这种开放只是初步的。“鸡公山以丘壑之美,得于天者优,为西人所知,稍稍显于世矣。”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徐珂先生在《鸡公山指南》中对鸡公山彰显因由的概括。

[1]河南省《鸡公山志》编纂委员会编著.鸡公山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河南省志·第21卷·外事志、侨务志、旅游志[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齐光著.鸡公山指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下卷)(原《中华归主》修订版)

[5]齐小新著.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信阳地区教育志编纂委会编.信阳地区教育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信阳传教士外国人
外国人学汉字
战“疫”大考中的信阳答卷
信阳诗群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赤子心 信阳情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信阳茶魂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