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青画家潘蘅生

2011-08-15赵国春

黑龙江史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北大荒知青

赵国春

知青画家潘蘅生

赵国春

今年,是祖国母亲诞辰60周年。在国庆节即将到来之际,使我们想起了在北大荒生活过的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们。他们和祖国一起成长壮大,他们见证着共和国的发展变化。他们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画家潘蘅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父亲的“丈夫壮志”深深影响着他

他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经是一个世界级的名人。我不是在有意夸大,当你看完了他当年的壮举后,你会认同我说的这些。

1908年,潘蘅生的父亲潘德明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专给教会的外国人做衣服裁缝家里,从小潘德明出入客户们的私宅,也学会了一口外语,从那时起,他对外部世界就产生强烈兴趣。从小他喜欢游泳、跑步和探险,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勇敢无畏的性格。在南洋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他在南京开了一家西餐馆,因为精通英语,又善交朋友,生意不错。

1930年夏天,潘德明从上海《申报》上看到有8位青年组织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马上关掉自己的餐厅,前去参加。当他赶到上海时他们已经出发,他就追到杭州入队。他们一起走到广州时,只剩下3个人,再到越南清化时,只剩下潘德明一人。他买了一辆英国产的自行车,一个人过越南,经金边,横穿柬埔寨进入泰国。然后又去马来西亚、新加坡。在那里,他受到当地华人的隆重欢迎,因各界名人题词很多,他请人制作了一本4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潘德明在扉页上自述其志:

余此行乃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霜雨雪、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进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

1931年4月22日,潘德明拜见了大文豪泰戈尔,诗人与这位非凡的中国年轻人合影,并对他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当年7月,他还在新德里分别接受了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和尼赫鲁的接见,甘地赠送他自制的土布和签名的照片。在希腊首都雅典,被首相尼各罗斯接见,并给他的壮行很高的评价:“潘先生,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但是,就是在那里他听说中国因财政困难,不派运动员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参观奥林匹亚遗址时,他用中文和英文写道:“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潘德明进入法国后,受到总统莱伯朗和总理达拉第的接见,总统热情洋溢地对他说:“潘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它醒来,全世界都会震动。”

更让潘德明难忘的是7月29日,在中国驻法国公使顾维钧陪同下,他拜访了在巴黎养病的张学良将军,他为潘德明题写了“壮游”两个字,后来还为他买了从英国到美国的船票。

潘德明在德国,意外受到希特勒和戈倍尔的接见。对全世界充满野心的希特勒竟和他谈了两天,详细地了解各国各地风物,这个蹩脚的画家还为潘德明画了一幅画像。在英国潘德明拜见了首相麦克唐纳时,首相深有感触地对中国旅行家说:“我们英国有句谚语,‘经历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书,不外出旅行,就像只读了那部书的一章一节。”

潘德明在英国利物浦登上了“欧罗巴”邮轮,1934年1月4日到了美国的纽约港,在华盛顿,他又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罗斯福赠送一块金牌以资鼓励,他说:“潘先生,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的,你应该享有这种光荣,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又经檀香山、斐济、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回到了阔别七年的上海。本来他想把日本当作他环球旅行的最后一站,但是在得知日本侵略者已经占领中国的东北后,他愤然取消了日本之行以示抗议。在他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了,潘徳明把一路上华侨给他资助的他的旅行经费十万美元全部捐助抗日。当时中国画坛巨擘徐悲鸿为他题词:“丈夫壮志”。李宗仁先生也为他题词:“有志者事竟成”。

潘德明先生历经7年,独步行走了8万里,走途径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用双脚环绕地球的第一人。

可令人遗憾的是,抗日的烽火湮没了潘德明的伟大壮举,而在以后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时期,也无人给这位为祖国争得巨大荣誉的英雄以应有的尊重。在潘蘅生出生的时候,满腹经纶的潘先生在弄堂口摆了个熨衣摊,他钉了一个比写字桌长些的厢车,安上了四个轮子,再铺上块白布,以熨衣为生。

年逾花甲之年的潘蘅生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把熨好的衣服给客户送去,遇到好心的客户,还能给他一二分钱的“小费”。他拿着几分钱,会跑到小人书摊看小人书,这些小人书把他带进迷人的世界。

二、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荒凉的北大荒

当年潘德生先生的壮举,没给后代留下万贯钱财,却留下了“丈夫壮志”的无价之宝。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十年动乱正进入高潮,毛主席号召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去最北的黑龙江省的七星泡农场。听说那里有和俄罗斯一样的森林和湖泊,他很喜欢那个国家的风景画家,如萨甫拉索夫、希施金。

1969年3月3日,在上海64中高中毕业的潘蘅生向父亲告别,就要去北大荒时,这位坐在窗前画宫灯的先生,慢慢转过身。

潘蘅生说:“爹爹,我走了”。

潘先生说:“哦,在外要当心”。

然后,潘德明先生又转回身去,埋头画他的画。儿子要去很远的北大荒,要去一个偏僻的农场。可对这位先生曾经独步行走的8万里来说,真的不算远。潘蘅生的行囊很重,不是像父亲那样带了本《名人留墨集》,而是带了一大堆颜料和几十支画笔。和一起去黑龙江的同学从上海一上船,他带的东西就派上了用场。船上也要挂领袖像,他被同学们“举报”出来,人家也好吃好喝供着,他乐在其中地画着。只是因为海上风浪太大,毛主席脸上的痦子点得不太准,但人家已是相当满意了。在大连下了船,又上了去哈尔滨方向的火车,一上车又被请去画领袖像。同学们都在硬席上挤着,他坐在卧铺车厢里,靠餐车很近。这时,他真心对领袖充满感激之情。经过一个星期的奔波,潘蘅生终于和大家来到了小兴安岭脚下的七星泡农场。早春的时节,这里的冰雪还没化尽,但那黛青色的远山,山下那无垠的原野,让第一出远门的潘蘅生激动万分。

潘蘅生被分配到四分场当农工的第三天,他正准备下地,忽然来了一辆汽车,没等停稳就有人喊:“潘蘅生,谁是潘蘅生?”这时他心里一惊,“我刚来,也没犯什么事呀!?”那人下了车对他说:“你就是潘蘅生吧?快上车,拿着你的行李!”原来“九大”就要召开,场里要挂许许多多领袖像,听说来了个上海小知青能画,立刻派人来找。他松了一口气,对来的人说:“我的同学汪大燮也会画,把他也带着吧!”那人一摆手说:“都上车吧!”就这样,潘蘅生开始了北大荒的艺术生涯。

在场部画了两个来月的潘蘅生,又被四分场找回来,还是画领袖像。半个月后,潘蘅生干脆被调到了场部电影队,平时坐着马车或拖拉机到各分场放电影,更多的时候是画宣传画、画幻灯片。当然,为农场的职工们写个喜字,画个年画,也是常有的事。比起在下地出苦大力的知青,潘蘅生的日子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也有碰到麻烦的时候。他的到来让电影队一个老同志心里有点不舒服,他对小潘说:“咱场水库的风光不错,你咋不画画?”小潘跑去一看,确实漂亮,他马上画了一幅水粉画,并寄回家。那位老同志马上向政治部领导报告:“潘蘅生画了水库的地形图寄回家了,他家是有问题的,那水库可是战略要地呀!”那位领导把小潘找来盘问,还看了他画的水库“地形图”。他一看,很高兴地说:“很好看,你给我家也画一幅!”

农场领导支持他,潘蘅生画画的劲头更足了。他不仅画领袖像,还画风景画,更喜欢画素描,这是小时候父亲告诉他的:“要想画好画,先得练好素描。”父亲还教会他怎样“透视”,怎样用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感。他把农场职工家的小孩叫到宿舍,然后把从上海寄来的饼干和糖果分给他们吃,他们在吃,他在画。后来,这些素描成了他最宝贵的创作素材。

后来,潘蘅生调到场部宣传部科后,经常参加全场的大会战,修水利、春种、夏锄、秋收,别人休息时,他就拿出画板搞他的素描。当然他更愿意往农场的文艺宣传队跑,为他们画布景、做道具,更喜欢为女演员画素描。被他画得最多的是漂亮的上海姑娘孙佩芳,她是队里的舞蹈演员,形象和身材都好。后来她成了他的对象,再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1971年他还为北大荒作家郑加真的长篇小说《江畔朝阳》画了12幅素描插图。从此他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把绘画融入生活、生活融入绘画,从七星泡画到哈尔滨,从国内走向世界。

潘蘅生在北大荒工作了8年,他多次被上级美术创作部门和部队文艺团体看中,每次都因为他父亲的“历史问题”而泡汤。一直到这位可敬的民族英雄1976年10月18日去世时,他的问题也没搞清。其实当时他已经看到了曙光,风传“四人帮”垮台了,他高兴地喝了几杯酒,结果犯了心脏病去世了。后来的形势好转了,据说是一级级地向上报,一直报到了中央。胡耀邦同志认为潘德明是为国争光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宣传。这才成就了潘蘅生那部以父亲当年壮举为原型的《周游世界》的连环画,也是他对父亲最隆重的祭奠。

三、多出精品是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

我认为:一个孝子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不仅是买点什么好吃的送到床前,应该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潘蘅生1977年3月被调进了哈尔滨,到省京剧团当了舞美设计。到了团里,潘蘅生除了做好舞美本职工作外,连搬道具、扛箱子这些活他都抢着干。团里也没亏待他,只有2%的人涨工资时,有限的名额也给了他。1979年,潘蘅生的妻子孙佩芳返城接班回了上海,她十分惦念只会画画不会照顾自己的老潘,1980年她通过对调到哈尔滨图书馆工作,这样他们就在哈尔滨安了家。1983年已成为本省知名画家的潘蘅生又被调到省文化厅的戏剧工作室担任美术编辑。

熟悉的人都知道,潘蘅生是靠连环画走上中国画坛。代表作是1984年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周游世界》。他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了50年前父亲潘德明的那次环球之旅。专家认为,这部252幅的作品“造型严谨准确,表达流畅娴熟,凝聚了画家本人对旅行家父亲的敬爱和怀念”。这部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和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选的荣誉奖。

潘蘅生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艺术爱好者和鉴赏家的青睐。可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份激情未得到宣泄。2001年,他把创作的目光转向了那难忘的八年知青生涯,把心中的珍藏倾斜到画布上,这些年来创作了20来幅知青题材油画,其中7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如果你能有幸地在他的工作室观赏到了原作,心灵会再次受到震撼。画风混沌、笔触粗犷,可历史细节的真实却透过混沌自然地表现出来:冰天雪地下“报捷”的喜悦,“引嫩工地”女知青的青春阳光,“文艺汇演”舞台上知青演员的一本正经,工间小憩听“粉段子”时的轻松诙谐,女知青“狠斗私字一闪念”的虔诚……我们看到了当年,看到了与青春有关的岁月。为了纪念开发北大荒60周年,最终选择了气势磅礴的《奋斗渠》。

潘蘅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曾经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兼美术学科组长。他的作品还荣获过第七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建党七十周年全国美展铜奖、黑龙江省文艺创作大奖一等奖,黑龙江省美展一等奖等。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作品)。曾在日本、美国等地举办油画个展。出版有《潘蘅生油画作品精选》、《美术家潘蘅生》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潘蘅生退休在上海生活。一直也没有放下握了一辈子的画笔。

猜你喜欢

北大荒知青
知青岁月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不懈开拓谱壮歌
垦荒人的信仰:让“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本期新闻图片
——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
北大荒的脊梁——《老军垦》获奖感言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