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傅家店”
2011-08-15葛妍
葛 妍
话说“傅家店”
葛 妍
道外区域历史上曾被称为“傅家店”。为什么叫“傅家店”?有多种说法,种种说法各有根据。
十二世纪初,道外区域江北万宝镇后城村是金代首都上京会宁府(阿城)西北边缘屯粮聚草的军粮城。江南岸道外区域,是放牧的草场和捕鱼的滩头,人称“马场甸子”。清朝统一中国之初,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不允许汉族人到这里居住。后来为了戍边北疆,清政府逐步取消了“封禁政策”,山东、河北和山西的汉族人开始移民东北地区。
传说1746年(乾隆十一年),山西太原人傅振基跟随阿勒楚喀副都统温喜山当厨师来到阿城。傅振基烹艺甚高,善做面食,尤其刀削面薄如窗户纸,拉不断条,筋道好吃,常常受到温喜山的夸奖。道外桃花巷一带有几间房屋是阿勒楚喀副都统驻屯戍守的旗军住房,温喜山恩准傅振基在其附近的天一街(已消失,又名裤裆街)一带落户为民,捕鱼摆渡为生。由于他是最早在此落户的,而且后来又开了个大车店,来往行人在此吃饭住店很有影响,所以人们就把傅家店做了这里的地名。
关于傅家店还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东人傅连山、傅海山兄弟二人于1893年(光绪十九年)经北京、内蒙辗转来到此地,在道外南十道街一带建房落户,开设“小店”,兼种地捕鱼。因傅连山读过书懂医术,又兼行医卖药。后来,外乡人逐渐来此,村落较前扩大,人们便以“傅家店”为村名,相沿传称。随后,又出现了“四家子”、“岗家店”等村落。
另一种说法由于发生年代较近,流传更为广泛些。1875年(光绪元年)山东省德平县11岁的傅宝善(谱名宗渭,字国恩,号巨川)由傅老太太带着他们兄弟7人、姐妹3人闯关东,一家人先在辽宁有个叫三座塔(朝阳县)的地方落脚,然后跟着崔家大车到呼兰县东荒李家洼子落户垦荒。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一家人不辞辛苦地躬耕劳作,几年后生活稍有富余,6位兄长合议,送老七进了私塾,取学名傅宝善,几年后又回老家找爷爷学中医,在乡里看病,小有名气。李家洼子对岸就是马场甸子的水草地,放养了一批服役的军马,有一年夏天瘟疫流行,有好多马匹病倒。这可急坏了马倌,马倌乘船叩请傅郎中过江救马。傅宝善到灾区了解了疫情,运用针灸与草药施治,使“马场甸子”上的马群恢复了生机。此后,周围渔民、牧民患者慕名而来,请傅宝善治病。由于行医态度严谨、医术高超,傅宝善博得了“傅神针”的美誉!傅宝善觉得马场甸子一带无医无药,便在一个叫“荒草墩”的地方(现道外区太古街西端与南头道街1号一带),盖起了三间青瓦铺顶的草房行医卖药。“荒草墩”比邻马场甸子渡口,恰是车马行人的聚散地。1888年(光绪十四年)前后,傅宝善又盖了几间房子,办起“鸡毛店”,“鸡毛店”其实就是小客店,特色之一,养鸡、鸭、鹅,卖蛋;之二,收集家禽自然脱落的绒毛做铺盖;之三,提供经济实惠的饮食;之四,外出打工者可赊账,赚了钱回来再还。傅宝善的小店经营得很有特色,专设候渡棚(野茶摊),暑天免费提供“满天星冰凉茶”(沏茶叶末,在江水中拔凉),寒冬送热姜汤;专设打尖店,供过往旅客小憩、小食、小酌,酒是自酿的黄酒,菜肴是自产的禽、蛋为主,另有附近渔民、过往常客捐助的水产品、农产品。菜肴品种多,价格低廉。饿得心发慌,穷得叮当响的过客有免费的午餐——窝窝头、大葱蘸大酱。小客店还有更突出的特色,病患者可就地医治(类似住院),而且不计酬金,酌情后报。傅家店被人们称为仁义店,傅宝善被称为善人。天长日久傅家店和神针善人就远近闻名了。傅宝善的二哥傅宝山有木工手艺,属粗木匠,拿手活是修造木犁、车轮、舢板等等。三哥跟铁匠学过一阵手艺,二把刀,但打马掌、轮毂、铆钉、镰锄之类的糙活儿手拿把掐。没出嫁的小妹心灵手巧,专司饲养、跑堂、浆洗缝补,偷闲还种了几棵山桃树,不图结果,只为招揽过客。六哥年富力强能说会道,专跑外柜。六嫂迎来送往、下厨、打杂。店里店外自家人大包干,生意当然好,口碑广流传。傅宝善依然坐堂卖药,基本是自己采药(就地取材为主)。至于外地草药,全部由傅宝善亲自精选慎购。人在旅途,总得有歇脚打尖的地方。远道来往的大车,车具破损,人畜害病,来到傅家店就能及时治疗和修复,不耽误路程;有的穷苦劳工,来到这里不用拿钱,先吃上几个大饼子,干活赚了钱再回来算账;串村走屯的货郎也在这里休息打尖,交换信息。渐渐地人们便将该地称作傅家店,并广为流传。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修起时,傅家店作为中东铁路附属地的近邻,无数的中外商贾跑来做买卖,寻求发迹之道。大批穷苦百姓拥来做苦力,糊口谋生。傅家店周围很快形成了一个华人劳工居住区,各色商业店铺应运而生。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以傅家店为中心,合并四家子,正式组成道外区。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1月,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认为傅家店的“店”字义狭窄,而把“店”改为“甸”,从此傅家甸成为道外区最初的名称。
1911年冬,中东路起点满洲里与内蒙古等地发生了鼠疾,很快蔓延到哈尔滨市内,沙俄打着欧洲文明传播者旗号,派来了医务队和护路队,用马拉封闭式囚车,横冲直撞地用长铁钩抓病人,装上车送到郊外。投入装有白灰的闷罐车里,既没吃的也无人治病,活活饿死、病死罢了!所以,许多得病的中国百姓,都愿到傅家店找傅神针治病,宁死不去沙俄医院治病。沙俄医务队到傅家店找茬,认为傅神针治病不卫生,没有准医证,否认行医资格。傅宝善被勒令停医行诊。
1912年滨江县成立时,傅宝善投靠滨江县第一任县知事张伯钧(号曾榘),参与拟定《滨江县十年开发规划》,开发东四家子十一道街至二十道街。傅宝善和于喜亭等10余家企业合资创办了哈尔滨第一家私营建筑公司,初名合群公司,后更名为阜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设账房于道外区十六道街仁里街75号。傅宝善任董事长,于喜亭任副董事长,县知事张伯钧为名誉董事长。阜城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资金雄厚,公司经营的业务主要是承揽工程施工,兼营房产买卖、租赁。公司第一批建筑施工任务是:道外区十六道街,以荟芳里(俗称圈楼)为中心,包揽附近的饭馆、戏院、店铺,还有制皮、制蜡、制皂等小型手工业厂房。第二批建筑施工任务是:大世界劝业商场、电影院等。
1915年,傅宝善把一些熟识的山东商号老板召集来,倡议创立山东同乡会,作为山东人临时落脚的地点,同时,通过同乡会来进行联络和沟通感情,大家抱成一团儿共谋发展。这一提议得到一致拥护。会馆选在道外太古十道街,因为穷苦人主要聚集在那里,便于接济。傅宝善资助了建馆的大部分资金,并亲自主持建设。会馆成为闯关东者的家,凡是山东老乡,闯关东来到哈尔滨,到会馆报一声自己是哪个府、哪个县的,登个记,没有吃的,会馆提供吃的;没有住的,会馆提供屋子;失业了,会馆给做担保找工作;婚丧嫁娶没有钱,会馆出面接济。同时,山东会馆内还设有诊所,为贫苦同乡免费治病。
1921年傅宝善从上海购进10辆汽车,开设了道外十道街至道里警察街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西起道里中央大街北江沿(现2路汽车终点站),东至道外十六道街。
1922年8月14日哈尔滨的红卍字会滨江分会创建。傅宝善出任会长,地址开始设在道外区二十道街花园内,1931年迁至南岗区一曼街253号。对外是慈善机构,搞社会救济,对内称“道院”。
1936年春,因当时的太古街一带贫民子女失学较多,“山东同乡会”筹资成立了“太古惠民小学”,傅宝善任校长。学校设在“山东会馆”的东院,山东会馆每年拨出2800元,作为全年办学经费,学生免费入学。傅宝善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校代课。
1937年旧历二月五日的夜里,傅宝善在道外南十四道街傅家大院里,被土匪图财害命!享年74岁。傅宝善出殡那天,去了很多人,也哭坏了很多人。悲伤的不是他的钱,而是他曾经是一位救活过许多贫民的好医生。
傅氏家族的人,从此各奔东西。“傅家店”的名字却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