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2011-08-15金苍
我们为何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有调查报告显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之前,《人民日报》也曾刊文指出:弱势心态正在社会中蔓延。
普罗大众,一般都会以内心的期待来判断自己当前的状态。不断增加的GDP、频繁更新的各种数据,甚至是消费主义时代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都会促使我们为自己的未来勾画出一幅幅美好图景。然而,当现实照入梦想,却难免变得沉重:一路攀升的房价、居高不下的药价、脆弱的社会保障、沉重的就业压力……现实远不如自己预想的那样美妙。于是,内心期待与现实焦灼的对撞中,很多人认为自己“穷”,选择将自己归入社会“中下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相对贫困”。
“陌生人社会”中,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不断减少,群体之间有了或有或无的界限,强弱判然。这样的隔离与疏离以及群体的固化,很容易使处于弱势的群体产生因相对贫困而带来的“相对剥夺感”。相对贫困感也来自现实的社会压力。正如广为引用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赢者通吃”给了每个人太多的压力。转型期的社会,也面临着规则的缺失和重建。这一方面使得规则的制定为“赢者”所掌握——正如有的公务员能“合规”地分到保障房;另一方面,也让规则之外“人际关系”等资源成为成功的关键——正如事业单位屡屡曝出的“招聘门”。面对这种“不合理”竞争,人们容易产生普遍的相对贫困感。
实际上,这样的社会压力,本质上是因为对社会的参与感不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缺少合理的预期。农民工只能被动地接受微薄的报酬,“议价权”只能通过“以脚投票”的古老方式来体现;市民只能被动地接受高昂的房价,在抱怨房价高的同时,一有降价的风吹草动就连夜排队……这样的被动态,让贫困由物质层面蔓延到精神层面,造成普遍的贫困感、剥夺感和弱势感。
对贫困的讨论,是希望我们能更富足,能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难免有相对贫困,但如果这样的相对贫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却不能说是正常。对于社会管理者,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公正平等的制度完善,分配体制的改革等,都是减少相对贫困、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必答题。
[金苍 人民网-观点频道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