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世俗社会的伦理

2011-08-15皖西学院教授程东峰

中国工人 2011年3期
关键词:共生伦理责任

皖西学院教授程东峰

责任:世俗社会的伦理

皖西学院教授程东峰

世俗社会是祛魅的社会,是人们自己控制自己的社会,是揖别愚昧告别崇高的社会,是自由的平等的民主的法治社会,是真正的属于人的社会。世俗社会的人们尊伦理、讲道德,不是惧怕无所不知的神的惩罚,也不是害怕死后下地狱,更不是为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世俗社会的人们之所以尊伦理、讲道德,是因为他们基于共生共存的目的,为了追求人类共同的和谐而又幸福的生活,自觉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在关心自己的同时关心他人,节约时间是为了延长生命,节约资源是为了他人能更多地享受资源,在主观利己的同时客观地为他人服务,在主观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客观地赚钱自利。世俗社会,把利己和利他统一起来了,把为我和为他统一起来了。

回过头来看,神学伦理的讲道德做善事,是期望人们死后升天成仙,到极乐世界去过神的生活,是迷信;信奉信仰伦理的人们,之所以尊伦理讲道德,无私奉献,视死如归,是为了实现他们宏大的夙愿,他们坚信凭个人主观努力可以做救世主。人类在告别神秘和崇高之后,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科技高级化,价值多元化,生活世俗化,人们的伦理观念、道德意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经历了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社会结构的调整、价值观念的转变,一时间,物欲至上、及时行乐、英雄“贬值”甚嚣尘上,恐怖不断发生,自然灾害频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人们处于自我毁灭同自我拯救激烈较量的纷争之中。这是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为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人类精神家园面临荒芜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不断、局部战乱不断、生存不安全的时代,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严酷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无法乞怜于上帝,我们无法逃避苦难,我们不能动物般地消极等待;我们只能勇敢地承担起人类的责任,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为人类负责,为未来负责,为世界负责,为宇宙负责。我们只能在责任实现中新生,不能在逃避责任中灭亡。因而,世俗社会的伦理只能是责任伦理。

为什么要研究责任?为什么要阐述责任伦理?究其根本原因要追溯到那个人妖颠倒的“文化大革命”时代。当时,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亲历了那一段让人痛心疾首的岁月。“文革”刚开始时,凭着一股盲目的热情参加了那场运动:背语录,学社论,喊口号,上街游行,扫“四旧”……直到后来的抄家武斗时,才远离了那喧嚣的山区小县城,回到生我养我的偏僻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而,农村也不安宁,批斗会一场接一场,对敌(地、富、反、坏、右)斗争形式更为简单残酷:戴高帽子,打棍子,反绑了双手上吊……一些经不住折磨的“阶级敌人”,只好“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党”,过早地结束了他们自己的生命。当我面对这些情况时,我不得不思考,这些批斗是弄清思想触及灵魂呢?还是挟私报复、借刀杀人?谁对谁错?孰是孰非?谁对这些事负责?如果老是这样斗来斗去,老百姓怎么能安居乐业?国家又怎么能长治久安?久思不得其解。粉碎“四人帮”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决定拨乱反正,全国首先在农村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而后又在全国城乡各行各业推行责任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是,由于只是在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实行责任制,没有从思想上强化人们的责任意识,更没能从伦理上研究责任,没能使履行责任成为人们的道德自觉,因而,责任制所焕发出来的强大热情,没能持久地发挥作用,更没能让全国人民增强责任意识,反倒是助长了一些人的投机思想。于是乎,弄虚作假、杀鸡取卵、破坏环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出现了,物欲横流、及时行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一时成为国人们的时尚,一部分知识青年信仰危机,孤独感、虚无意识随之出现。一段时间,中国人的责任心跌至低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怎么解决?

研究责任可以有多个角度。比如,法学角度,政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但是,尽责任应是人的自觉行为,负责任应是人的良心的核心,责任心应是人们对责任的自觉意识。责任是人的本质、人的灵魂,负责任,有责任心,是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国之所以出现一些人责任心丢失,在社会实践中责任事故频频发生,主要是一些人的急功近利思想造成了社会上疯狂的短期行为;是学术上的浮浅复制导致人们的行为浮躁、思想浅薄;是思想上、组织上的机会主义思想,使得一些部门和组织,只讲利害不讲是非,只管眼前不管长远,只在意自己头上的帽子(保官、升官)、腰包里的票子(避免损失、只求发财)、社会上的号子(舆论导向、歌功颂德),从来不管,或是没有人找上门来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帽子、票子、号子时,就不会去主动管诸如社会正义的伸张、个别少数人的冤假错案纠正之类的问题,更不会去主动关心民生、民享、民有及老百姓的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们的责任意识出了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担负起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没有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没有真正分清为人民服务与为人民币服务的界线。责任制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责任制只追求单一的某一方面指标,这就给一些人以借口实现某一方面责任之名,行破坏他方面(比如长远的责任、他者的责任)责任之实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更给一些人推卸责任、投机取巧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当责任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良知时,表里不一、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情况便不可避免。这是伦理精神缺失的典型状态。一个有责任心而又负责任的人,是不会仅为个人眼前的小利,而损害自己、损害他人和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的;一个有责任心而又负责任的人,是不会凡事不问是非只讲利害的,更不会借“自由”之“机”而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因为一个自由的人,是要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任的。一些人之所以做出一些看似有理,实则非常荒唐的事来,主要是在他做这些荒唐事情的时候,没想到要对这些事负责,以至于责任找上门来要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时,才知道自己终究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但木已成舟,后悔莫及。

在对责任的思考和研究中,我深深感到,一些人之所以责任意识不强,是因为我国的法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一些人之所以敢于逃避责任、践踏责任,是因为缺乏平等意识,是因为民主意识的缺失。责任是和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法制是和民主联系在一起的,民主必须以平等、自由为前提。行为不自由的人可以不负责任,没有平等意识的人不可能正确地对待责任。对自己行为负责只存在于法治的民主社会之中,传统的或专制的社会,人们是可以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因为人们可以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亦可以打着“清理门户”的招牌,还可以借口“惩罚阶级敌人”,任意置他人(异己者)于死地而不受惩罚,在民主的法制社会中则不可能。所以,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法制的民主社会里,在一个负责任的社会里,希望不要出现随意加以罪名,任意惩罚无辜的事出现。于是,我从头开始,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责任,以期给法制社会平添一份责任心。

为了更好地研究,在1991年那个寒冷的春天,我负藉北上,投在时任全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的罗国杰教授门下,研修伦理学。在罗国杰、宋希仁等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专著《责任论》出版后,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可惜,人的惰性,让我驻足不前,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担任了学校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整天忙于迎来送往、开会坐班之类的公务,将责任研究丢之脑后。现在想起来,大部分时间用于跑龙套实在是一种生命的浪费。后来多亏了学校升格,皖西学院组建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的发展让我这个容易满足的人,忽然感到无路可走了。苦闷,彷徨,甚至消极沉沦。然而,生存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使命感,不允许我彷徨,不允许我退缩。于是在大家尽享升本欢乐的时候,我找了一个当时最不被人看好的冷板凳坐下,冷静思考之后,重新拣起丢失已久的责任研究。现在,《责任伦理导论》出版了。但是,就像一位母亲,孩子出生了,上学了,工作了,自立门户了,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可是,孩子,到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孩子,牵挂、嘱咐、期望,什么时候都觉得还要尽一份责任。同理,一位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你的观点,你的阐释,你的推理,有没有道理?能否给读者以些许帮助?能否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略尽绵薄之力?不知道是责任拯救了我,还是我成就了责任,责任研究终于让我在新千年获得了新生。

责任伦理在我国还比较陌生,但在西方它已经形成规模,影响甚大。自1919年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第一次提出责任伦理的概念起,到1979年德裔美籍著名哲学家约纳斯《责任原理》(获1987年德国图书业和平大奖)一书出版,再到2001年底在法国里尔召开的第一届全球公民大会上通过《人类责任宪章》,短短的80年时间,西方责任伦理研究的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实属罕见。可是,在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责任伦理,在我国却鲜为人注意。2002年在上海出版的《伦理学大辞典》上,既没有“责任”条目,也没有关于“责任伦理”的只言片语的介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样看来,责任伦理的研究好像是凭空而至?实则不然。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渊源。我的责任研究的现实渊源,一是十年“文革”的沉痛教训,二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普遍推开的责任制,三是现实社会中各行业各层次各领域人们对责任的呼唤。责任研究的理论渊源,一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古代先哲最讲尽伦尽职,中国是一个以责任为本位的国家;二是来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从伦理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的视角对责任的研究,比如,法律责任的研究,政治责任的研究,社会责任的研究;三是来自西方责任伦理研究的思想成果,以及我国学者对马克斯·韦伯、约纳斯等人的西方责任伦理学的介绍。这一切都对我的研究有重要帮助。当然,我的责任研究既不是我国农村“联产计酬责任制”的经验总结,也不是对“西方责任伦理”的客观介绍,我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中国责任伦理新体系的构建作些前期探索工作。

我认为,责任伦理是揖别蒙昧、告别崇高,人类来到世俗化社会的伦理。世俗化的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天上回到人间,也就是说,世俗化社会是人们主宰自己命运的社会。世俗社会人们的伦理动力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不是追求来生来世的宗教,也不是实现人类宏大理想的信仰,世俗社会的责任伦理的推动力,只能是民主的自由的互相尊重的共生共存。所以我构想的责任伦理以共生共存为第一原则,这个共生共存不仅仅是不同个体人之间的共生共存,而且是不同群体人之间的共生共存,不仅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共生共存,而且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共生共存,不仅仅是全人类的共生共存,而且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共存。

为什么共生共存可以作为世俗社会责任伦理的动力呢?其根本原因是“求生存”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第一需求,第一需要也是第一动力。要求生存,且幸福地生存,就不能只顾自己,只顾眼前。社会是互相联系的,在当代科学技术空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生存,人类更不可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因而,当代社会的伦理现实就是因为关心我以及我的家人的生存,就不得不关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生存运转状况,因为害怕“城门失火,殃及鱼池”,所以在关心自家安全的同时关心他人的安全。这就是共生共存可以作为责任伦理的动力的原因。在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存的同时,应当以人为本。人仍然是万事万物的灵魂,只不过人要平等、民主、文明地对待自然界,而不是专制、霸道、野蛮。人类与万物共生共存的世界也要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要努力克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更要根绝为争夺利益而大肆“杀戮”的战争,代之以平等协商的“和谐发展”原则,循规律、守法纪、尊人伦,共同发展,整体提高,促使世界进入和谐的高度文明。

猜你喜欢

共生伦理责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