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①

2011-08-15刘桂芬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刘桂芬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liuguifen1963@163.com)

近年来,随着奖、贷、助、补、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的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已基本构建了涵盖各级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贫困大学生“六位一体”资助体系:在政府层面,有政策保证,资金落实,并提出了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学校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政府的各项资助政策;社会各界也纷纷出资相助,使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所有贫困大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获得的各级政府、学校及社会的各项奖助学金,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学业。但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帮扶问题并没有因此迎刃而解。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就曾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锻造了坚强的品格,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1 贫困大学生与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贫困大学生一般是指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他们除了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外,还承受着人际关系复杂化、社会竞争激烈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等等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这就使得贫困大学生较多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业,他们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还需做好心理帮扶;在建立经济资助体系的同时,也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有一种积极力量,希望得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心理学的历史使命应该是激发人的积极情绪,使人体验快乐与成功。只有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人性的消极方面才会被消除或减弱,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逆境中的人们求得生存与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境遇下的人们学会建立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3个方面:积极人格、积极体验和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社会支持系统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

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学校、家庭等积极的团体和社会制度。积极心理学注重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社会支持的理念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这种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带来的伤害。融洽的亲子关系、积极的学校氛围、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环境,能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心理弹性,消除或减轻挫折带来的神经紧张状态。

贫困大学生的各种困难比一般同学多,应对压力的资源相对有限,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为他们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十分必要。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应对压力事件的能力和信心,各个系统要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也要重视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2 加大政府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力度

政府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为民众谋求福祉。幸福是物质的,但更是精神的,它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追求,更是对健康和谐、让人身心舒畅的生活环境的一种要求。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向整个社会提供能满足民众需要的、足够多的公共物品;应优先增加低收入者或贫穷者的财富;弱化民众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竞争;增进民众的心理健康等等[2]。为保证广大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目前政府已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操作规程》,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试行办法》等文件,都为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但是这种为贫困大学生所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特别是在落实上还有待于加强。

经济困难是贫困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压力,物质解困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以助学贷款为主的奖、助、贷、补、减、免“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政府为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覆盖比例约占学生总数的25%。但我国贫困大学生的数量比较多,政府应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鼓励个体、企业、社会团体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必须通过舆论宣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制订有关的法律政策来规范和激励此项事业,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政府在不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力度的同时,十分重视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等文件,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但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对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自我主体性的塑造、心理弹性的培养等方面还需要政府和社会政策指导及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与环境分不开。要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注重培育他们积极的内在品质,其次要营造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修改话语体系。话语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却影响巨大。国际上一般将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大学生称为“低收入大学生”,我国则称为“贫困大学生”。“贫困”的称谓会使人感觉到受到压力,建议用更中性的称谓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3]。另外,贫困大学生就业关系到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各方协调配合。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社会用人单位要坚持人才招聘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贫困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3 充分发挥高校在贫困大学生救助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资助和心理帮扶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是与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支持因素。高校担负着对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学业传授、就业指导以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履行责任,高校应认真落实上级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学校内部的制度建设,抓好经济资助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确保两个中心的人员、经费、培训能够具体落实,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

3.1 经济资助 首先要建立一套规范的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从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到奖助学金的评比、发放均能按制度规范实施。其次,在政府、学校资助的基础上,开拓更多筹集经费的渠道,尽力吸纳社会各界各种形式的奖助学资金。在资助中,学校要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学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贫困大学生普查、监督体系,保障贫困大学生能够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资助。第四,加大学校资助投入,增设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益,并培养其自强自立精神,摆脱“等、靠、要”思想。

3.2 心理支持 高校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初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互助、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注重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心理弹性,在挫折面前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他们正视贫困,及时发现贫困大学生中依靠自身努力,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抓典型,树榜样,增强贫困大学生发奋成才的自信心,鼓励他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3.3 学业指导 素质能力的提高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高校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通过加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技巧,打造专业技能训练平台,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具体体现在加强贫困大学生英语使用能力、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学校特别要为贫困大学生开展研究项目和实践探索提供场地和经费资助,积极开展课内外的创新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3.4 就业指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通过组织职业测评、模拟应聘、岗前培训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缩小或消除他们和非贫困生之间的差异,使他们能公平地面对学业竞争。

3.5 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要加强学校、班级、宿舍等育人环境建设,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风气,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4 营造贫困大学生家庭温暖的港湾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从增进幸福感的角度来研究家庭,其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家庭关系在增进家庭成员幸福体验方面的作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积极关注、民主型教育、理解和无条件接纳、与父母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交往过程都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个性品质。如果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个体具有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培养出自信和坚强的人格,在遇到挫折或不利情境时能够良好适应。家庭可以不富有,但不能缺少爱,家庭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家长与子女有着最亲密的情感关系,家庭是贫困大学生经济和精神的主要支持力量。有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获得最多的社会支持来自于父母,其次是同学、朋友和老师的支持,再次是来自于亲属、邻里老乡的支持,其中来自于父母的支持占73.5%,来自于同学、朋友和老师的支持占61.8%,来自于亲属、邻里老乡支持占49. 5%和14.7%[4]。家庭作为贫困大学生的温暖港湾,应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贫困大学生家庭尽管经济困难,不能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但是它却能为子女提供家庭的温暖、亲密、支持和爱。贫困大学生家庭应加强情感支持和亲子沟通,在给予贫困大学生关爱、支持和激励的同时,要注意降低过高的期望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5 发挥朋辈互助支持作用

良好的朋辈关系是个体的重要支持力量,朋辈间的互助支持作用除了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相互关心、陪伴、理解、帮助、支持和鼓励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实现。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树立自信心,可以组建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小组。开展团体心理咨询,为同学提供平等、温暖、安全的团体情境,使贫困大学生有一种群体归属感,贫困大学生应对生活困难的最主要动力是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在这个群体中大家站在相同的起点,相互之间不会歧视,而是相互鼓励、相互交流,提供被理解、被接受、被尊重的机会,能够有效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获得心理支持。

另外,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使他们生活得更充实并更能有所作为。社团活动一方面给贫困大学生提供了舞台,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原本存在心理危机的贫困大学生在这些社团活动中锻炼自己,重新找回自信。大学生心理社团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帮助同学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为同学提供人际心理支持。贫困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中,可以与更多的圈子之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能够舒解他们的压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感。

在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中,要助困,更要育人,要使经济上的资助与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社会支持不仅指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还包含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和利用程度,但有的贫困大学生并不善于利用和支配周围的各种有利资源。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贫困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争取和接纳别人的帮助与关心,并学会感恩,积极进取,回报社会。培养贫困大学生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建贫困大学生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环节。

[1] 刘毅,宗岚,张富林,等.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探索贫困生教育新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8(6):65-66.

[2]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52 -253.

[3] 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0(4):5-8.

[4] 石春燕.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的现状及解决途径[J].理论观察,2009(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