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体形态特征研究概况

2011-08-15汪承勇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汪承勇

(贵州省毕节地区卫校,贵州 毕节 551700 E-mail:wcy-0019@qq.com)

人体形态特征的研究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体形态特征研究已跨出人类学的传统范围而与法医学、医疗卫生、考古学、体育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成为这些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体形态特征研究,应该从1917年第一篇关于中国人群的人体测量学论文发表算起,1918年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ABO血型基因频率的调查结果,是第一份中国人群基因频率的数据。半个世纪来,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和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体形态特征研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之中,并不断地取得丰硕的成果。现就30年来国内人体形态特征研究成果,按人体部位分述如下。

1 头发

头发从毛囊向上生长,加上微小的结构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头发的区别。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一些控制头发基因的活动规律。

1.1 发质 发质可大致分为硬发质、中等发质和软发质三类,它是由常染色体上单基因决定的遗传方式,在中国人中,硬发质对其他发质是显性性状[1]。张庆忠等[2]调查贵州彝族、白族时,发现发质与耵聍存在相关关系。

1.2 发旋 发旋方向的遗传方式是单基因常染色体遗传,目前对发旋的研究资料较多,基本都认为顺时针发旋对逆时针发旋是显性性状[1]。在发旋数目方面,一般有一个,还有的人有两个或三个或更多,多发旋的方向及方位不定[1]。

1.3 前额发际 着生头发区域的边缘即发际,前额发际可分为尖型发际(前额发际向脑门突出一个三角形发突)和非尖型发际(有的人则是平齐的)两大类,目前已经确定,前额发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尖型发际对非尖型发际是显性性状[1]。研究资料表明,内蒙古、新疆、贵州、海口等地民族群体尖型发际出现率为40%左右或更低,湖南、湖北等地民族群体尖型发际出现率则为60%左右或更高,性别间无明显差异[2,3~8]。

2 眼睛

2.1 眼睑 俗称“眼皮”,有单层和双层之分,依人种不同而有变异,单、双眼皮的出现率随人的年龄而变化。现在的文献认为双眼皮对单眼皮是显性性状,属于常染色体遗传[1],一般国内民族群体双眼皮出现率均>60%[2,4~8]。

2.2 睫毛 该性状属于常染色体遗传方式,长睫毛对短睫毛是显性性状[1]。除湖南苗、侗族群体外,其余民族群体长睫毛出现率均高于60%[2,3,9],张庆忠等[2,3]发现,贵州苗族、水族睫毛与中指毛有相关关系,贵州彝族和白族睫毛与眼睑有关系。

2.3 眉毛 眉毛的发达程度可分为稀少(眉毛不能完全盖住皮肤)、中等(眉毛几乎完全盖住皮肤,但眉间无毛)和浓密(眉毛完全盖住皮肤,眉间有毛,甚至连成一片)三大类[10]。通过比对已有文献资料,发现北方人眉毛较浓密,而南方人眉毛较稀疏[9,10]。

2.4 利眼 也称优势眼,指人眼在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时,其中一只眼起主导作用,这只起主导作用的眼即为利眼。这一性状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不完全排除环境、习惯的影响。除贵州布依族和侗族外,全国民族群体中右利眼多于左利眼[12,13]。

3 耳

3.1 耵聍 俗称“耳垢”、“耳屎”等,为人的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人的耵聍有干型和湿型两种,耵聍潮湿、黏稠,且呈暗黄色油状的,为湿型耵聍,俗称“油耳”等;耵聍干燥,片屑状,一般呈灰白色者,为干型耵聍,俗称“干耳”、“糠耳”等,两者之间差异极其明显,一般情况下只需在光亮处用肉眼观察外耳道分泌物就能正确无误地判断耵聍类型。我国学者罗克梁(1981)、方惠泰等(1982)证实,耵聍类型属于典型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湿型耵聍为显性性状,干型耵聍为隐性性状。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南方人群湿型耵聍基因频率高,北方人群低[2,3,12,14]。

3.2 达尔文结节 人体耳轮边缘后上部有一个小结节,称达尔文结节,又称耳轮结节,一般认为这个突起和猴类耳壳的耳尖相当,该性状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达尔文结节对无达尔文结节为显性性状。但有的人仅一个耳有此特征,有的个体具显性基因,但由于外显率低,类似隐性表现型,也有人认为达尔文结节与鼻尖厚度是连锁遗传[1]。张庆忠等[2]研究贵州白族时发现,达尔文结节与睫毛、眼睑均存在相关关系。

3.3 耳廓外展度 可分为紧贴型(耳廓横轴与颞部所形成的角度不超过30°)、中等型(耳廓横轴与颞部所形成的角度为30°~60°)和外展型(耳廓横轴与颞部所形成的角度不<60°)[4]。目前仅见文献资料报道了贵州彝族、白族耳廓紧贴型出现率均超过了50%[11]。

4 口

4.1 唇厚 为口轻闭时所见的上下唇厚度,唇的厚薄是受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中、厚唇是显性性状,薄唇是隐性性状。文献资料显示,贵州彝族、白族唇厚与翻舌具有相关关系[15]。

4.2 上唇高度 指上唇皮肤部的高度而不包括红唇部,分为三类:即低型(上唇高度不超过12mm)、中等型(上唇高度不超过19mm)和高型(上唇高度超过19mm)[10]。据文献资料报道,低型上唇性别间差异明显,可能还与地区等因素有关[11,14]。

4.3 口裂 为上下唇闭合时的一条横缝,可分为三种类型:窄型(宽度<35mm)、中等型(宽度在35~45mm之间)和宽型(宽度在50mm以上)[10]。目前仅见贵州彝族、白族群体的资料,其性别间差异较大,女性中等型口裂出现率超过了60%,而男性中等型口裂出现率则低于40%[11]。

4.4 颏部 颏部突出度分为五级:即一级(微向后收缩)、二级(直的)、三级(微向前突)、四级(明显前突)和五级(极为前突)[10]。现在的文献资料中,多数将下颏突出度分为突颏型和非突颏型两大类(下唇皮肤部以下与颏下点之间的下颏轮廓明显前突为突颏型,否则为非突颏型),且均未阐明颏部的遗传方式[4,5,9,15,16]。但栗淑媛等[17]提出了人的下颏类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凸型下颏对直型下颏为显性性状。

4.5 门齿 多数资料将门齿分为铲形门齿和非铲形门齿两大类:即上门齿齿冠舌侧面,边缘嵴发达,舌窝明显,因而常呈铲形,称铲形门齿;否则为非铲形门齿。从全国报道的情况看,北方内蒙古等省区和南方的贵州、海南等地,铲型门齿出现率均超过了 80%,但湖南等中部省区铲型门齿出现率却低于70%[4,5,9,16]。据称铲型门齿是蒙古人种的重要遗传特征,但其遗传方式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4.6 卷舌 有的人能按自己的意志,把舌头纵卷成槽状或筒状,即称为卷舌,多数人具有此特征,有的人则不能卷舌,卷舌对非卷舌是显性性状[1]。国内研究报道较多,除贵州水族、彝族和白族[3,15]外,其他民族群体卷舌出现率超过了60%,民族间差异不大,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3,6~8,15]。

4.7 翻舌 亦称叠舌,舌尖部分不用上颌牙齿的帮助能向内翻转即为能翻舌,否则为不能翻舌。不能翻舌是受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控制,能翻舌是受隐性基因控制[1]。资料显示,叠舌、卷舌有遗传相关性[2,15]。

5 鼻和面

鼻子形态特征的遗传方式是由3~4对基因控制的,鼻子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好象是从双亲的一方遗传来的,有关的基因联合在一起传递给下一代,而鼻梁、鼻根等分别为一对基因决定[1]。

5.1 鼻尖形状 根据鼻尖形状(鼻尖大或小,圆或尖)可分为三类:即尖小型(鼻尖小而尖)、中间型(鼻尖大小中等,圆尖适度)和钝圆型(鼻尖肥大而钝圆)[4]。多数资料将鼻尖类型分为鹰钩鼻和直鼻两类,鹰钩鼻对直鼻为显性性状[3,9],比较这些文献资料,人群中鹰钩鼻的基因频率为湖南最高,贵州和新疆最低。

5.2 鼻根点凹陷 从侧面观察,可分为微凹(鼻根点处略有凹陷)、显凹(鼻根点处凹陷明显)和深凹(鼻根点处凹陷甚深,额骨与鼻骨相接处有明显转折)三种类型[10]。除云南拉玛白族、维西傈僳族、纳西族、湖南苗族和侗族等民族微凹型鼻根出现率较低外,其余民族群体均高于50%[9,11,14]。

5.3 鼻翼比眼间距 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窄型(两鼻翼外侧间距小于两眼内角间距)、近等型(两鼻翼外侧间距近等于两眼内角间距)和宽型(两鼻翼外侧间距大于两眼内角间距)[10]。比较已有文献,除贵州白族外,其余民族群体宽型鼻翼出现率均高于50%[11,14]。

5.4 面型 采用波契氏的形态观察分类方法并结合本地地域、族群等因素,将面型分为卵圆型、圆型、方型、菱型和梯型五大类[4]。目前仅见李辉等[14]报道了云南的几个民族,脸型分布较为不均,方型、梯形、圆型脸少见。

6 手

手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进化而成的,是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显著性标志之一。手的形成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环境紧密相关。

6.1 利手 亦称惯用手,有的人惯用右手,称右利手,而有的人惯用左手,称左利手(俗称左撇子),它属于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性状,惯用右手对惯用左手是显性[1]。国内资料表明,除贵州水族左利手出现率>20%外,其余民族群体左利手出现率均在10%左右,且惯用手与扣手、利足等同侧优势功能存在相关性[13,17,18]。

6.2 拇指类型 有些人的拇指末节向外弯曲度与拇指中轴可达60°,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否则为直立型,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湖南和贵州的几个民族群体直型拇指出现率均在40%左右[3,6,15],其余地区民族群体直型拇指出现率均>50%,新疆最高,为80%左右,男女差异不大[3,6~8,15,17,20]。

6.3 中指毛 有的人中指生有毛,有的人中指不生毛,中指有毛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中指毛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国人中指有毛出现率均超过了50%,以湖南侗族(100%)为最高,汉族(93%)次之[3,6,15]。

6.4 环食指长 环指又称无名指,食指与环指之间的长短关系表现为伴性遗传,控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食指短于环指是隐性基因所决定的,食指长于环指受显性基因决定[1]。调查表明,国内各民族群体环指长出现率在60%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内蒙古、新疆和湖南等地一些民族群体环指出现率甚至达90%以上[3,6~8,16,18~20]。

6.5 小指弯曲 将两手自然平放于桌上,肌肉放松,此时小指最末节向无名指方向弯曲的称为小指能弯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状,否则为不能弯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状[1]。国内调查显示,小指能弯曲出现率较高,男女差异不大,新疆有的民族群体超过了 90%,贵州的民族群体最低,约为50%[3,6,8,15]。

6.6 指甲类型 食指、中指、环指的指甲根部(非游离部)的纵径明显长于横径为长型,纵径与横径大致相等为方型,横径明显大于纵径为扁型。在调查研究时,栗淑媛等[16]、郑连斌等[19]、燕卫东[20]把指甲类型分为扁型和非扁型两大类。燕卫东[20]认为指甲类型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7 足

7.1 利足 亦称优势足,人体某些功能活动、灵巧性或习惯存在差异,习惯用右脚的称为右利足,习惯用左脚的称为左利足。同侧优势功能与器官有相关性,陆舜华等[7]认为该特征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7.2 足趾长 拇趾长于第二趾为拇趾长型,拇趾短于第二趾为第二趾长型。燕卫东[20]认为足趾长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

8 结语

总的看来,人类群体形态特征的研究,国外有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国内有蒙古、天津、新疆、辽宁、宁夏、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研究人类群体形态特征主要可分成两大阵营,北方有以内蒙古、新疆、宁夏等地为主,以郑连斌、霍正浩等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南方主要以广西、贵州等地为主,以李培春、余跃生等教授为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某些形态特征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在历史事件、环境变迁等过程中的衍变特点,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叠舌与卷舌为相互连锁遗传关系;有的学者提出了湿型耵聍出现率特点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等;有的学者还从基因多态性探讨了民族群体间的渊源关系等等,为人类群体形态特征遗传研究作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工作。如果能够整合各地专家学者的优势,对于一些人类形态特征遗传与相关基因多态性关系的全人类研究,有助于为最近热议的人类起源非洲之说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 王正询.简明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0.

[2] 张庆忠,宋国琴,余跃生.贵州彝族白族6对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9,29(6):607-610.

[3] 张庆忠,陆玉炯,宋国琴,等.贵州苗族、水族5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 (2):180-183.

[4] 张淑丽,郑连斌,陆舜华,等.布依族9项头面部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3(2):196-199.

[5] 张燕,熊海波,孙炎,等.海口地区汉族8项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2006,13(5):18-21.

[6] 佘朝文,皮建辉,舒孝顺,等.湖南汉族、侗族16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遗传,2001,23(5):406-408.

[7] 陆舜华,李咏兰,郑连斌,等.内蒙古5个民族12对性状的基因频率[J].遗传,2002,24(2):140-142.

[8] 付四清,田虹,胡克清.湖北汉族10对遗传性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50-252.

[9] 皮建辉,雷鸣枝,吴亿中,等.湖南苗族、侗族头面部10项形态特征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4(3): 347-350.

[10] 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130,273,289,290,294.

[11] 张庆忠,宋国琴,余跃生.贵州彝族、白族7项面部生物学特征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3):341 -343.

[12] 皮建辉,邓莉,雷鸣枝,等.湖南苗族、侗族5项人类群体遗传学特征的调查[J].人类学学报,2007,26(2):179-182.

[13] 韩在柱,陆舜华,郑连斌,等.兴安盟3个民族7种不对称行为特征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2001,20(2):137-142.

[14] 李辉,潘方芳,张敏华,等.滇西北8个民族群体面貌特征观察的聚类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 (5):568-580.

[15] 张庆忠,宋国琴,余跃生.贵州彝族白族8项群体遗传学性状的特征[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4):383 -387.

[16] 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等.内蒙古18个人群13项遗传指标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3):26-29.

[17] 吕培荣,李连昌,陈荣胜,等.海南黎、苗、汉族扣手、交叉臂和惯用手的研究[J].遗传,2000,22(3):159-160.

[18] 霍正浩,陈银涛,彭亮,等.宁夏回、汉族拇指类型、环食指长、扣手、交叉臂及惯用手的研究[J].人类学学报, 2002,21(4):307-310.

[19] 郑连斌,曹东宁,冯郁,等.呼伦贝尔盟蒙古族4项人类学特征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1(1):47-50.

[20] 燕卫东.人类五项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