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腹部囊实性肿块的诊断及来源分析
2011-08-15
(广西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B超室,广西 南宁 530001 E-mail:xiuming198@sina.com)
腹部肿块的来源和种类繁多,或以囊性为主,或以实性为主。肿块小时,多无症状,当感到有异样或触到包块时,肿块相对较大,肿块使其周围组织、器官受推压、移位,难以显示其周围正常的解剖结构,对肿块的定位及判定来源则不易,现将经手术证实的33例以囊性为主的囊实混合性肿块的超声所见及来源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肿块以囊性为主,全部手术并送病检。患者除2例为男性,其余均为女性,年龄最大76岁,最小14岁,平均39.5岁。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使用Aloka SSD-4000及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3.5~5MHz。常规充盈膀胱,应用二维超声观察肿块的形态轮廓、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尤其注意肿块的毗邻关系,对较大肿块可用手推动,以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管分布、走行、管腔形态和丰富程度,测定其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舒张末期速度(ED)、阻力指数(RI)。
2 结果
2.1 依部位分类 腹部巨大囊实性肿块5例,右侧腹部巨大囊实性肿块1例,左上腹部囊实性肿块2例,中下腹部囊实性肿块18例,盆腔内囊实性肿块7例,超声表现:肿块大的体积为40cm×34cm×20cm,肿块小的体积为12cm×10cm×6cm,边界清,壁上可见不规则实质回声,肿块内大部分为液性无回声,透声一般,内可见细小光点漂浮,部分肿块见分隔光带。
2.2 病理结果 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6例,卵巢交界性囊腺瘤 4例,卵巢黄素囊肿 1例,卵巢单纯囊肿4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部分恶变1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1例,卵巢癌1例,右肾恶性间叶瘤出血坏死并感染1例,胃间质瘤2例。
3 讨论
3.1 术前超声诊断的意义 超声是一种物理诊断,对诊断腹部肿块是实性或囊性或是囊实混合性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对判断腹部肿块的病理及来源是有一定困难的,特别是腹部肿块巨大,挤压周围组织器官移位,多数需要剖腹探查做手术治疗后才能确诊。如果术前超声尽可能结予明确诊断或提示,以便临床对手术的规划和方法有所准备,或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腹部囊实性肿块的超声特点 本组33例,其中来源于卵巢的肿瘤30例,占 90.91%,肿块位置以中下腹肿块居多,病理以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单纯囊肿为主。本组病例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2例,占36.36%,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为卵巢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它占卵巢畸胎瘤组肿瘤的 93.9%,以单侧为主[1],此 12例中,只有1例为双侧,11例均为单侧,其声像图表现虽错综复杂,但边界清。若见到一些特异性征象,如:脂液分层征、瀑布征、面团征、线条征等,则很易确诊为畸胎瘤,若回声杂乱,肿块较大,边界不清,将其周围组织推压,肿块内部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考虑到畸胎瘤,对准确定位则不易,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感染亦不易鉴别。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6例,占18.18%,黏液性囊腺瘤是卵巢良性肿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5%~25%[2],其囊肿大小不一,中等大小,也可巨大,内部为单纯无回声,多单房性,囊壁薄,双侧多见。卵巢交界性囊腺瘤4例,占12.12%,5例巨大腹部肿块中有4例为此肿瘤,声像图特点为瘤体直径大,单侧,囊腔内有多条分隔光带,纵横交错,把囊肿分隔成多房,花球状、类圆形蜂窝状结构,囊腔的大小悬殊极大,囊腔内有密集细小光点回声,有乳头状突起,表面光滑,囊壁稍厚,包膜完整,囊壁上及分隔光带上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卵巢单纯囊肿4例,占12.12%,边界清晰,壁薄光滑,内可见条状间隔光带及细小的光点。间隔上未见彩色血流信号。卵巢癌1例,卵巢恶性肿瘤多为实质性,内部回声强弱不等,囊壁不规则,肿块轮廓不清,边缘不整齐,大多数合并腹水,彩色血流丰富、走行紊乱、管腔形态不规则,血流频谱测定多呈高速低阻状态,即RI<0.4[3],此例虽内部以实质性回声偏多,但较规则,彩色血流显示呈星点状,RI为0.7,而且患者年轻,一般情况较好,未考虑到是恶性肿瘤。另外3例为来源于卵巢外的肿瘤,其中1例为右侧腹巨大肿块,病理检查结果为右肾恶性间叶瘤,恶性间叶瘤好发于腹膜后与大腿,发病率很低,有学者张定[4]、林蒙等[5]报道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诊断,本组1例肾脏恶性间叶瘤的声像图特点为肿块巨大,混合性,实质团内并大的强光斑,后方伴声影,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壁上及实质团块内彩流信号不明显。还有2例为左上腹肿块,病理检查结果为胃间质瘤,其声像图特点为左上腹脾门前方混合性肿块,周边为实质回声,中间为液性无回声区,呈调色板样。
3.3 超声诊断腹部肿块的一般规律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部囊实性肿块简便有效、首选的方法,肿瘤的部位与病理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位于左上腹部的肿块多来源于胃部肿瘤、胰腺肿瘤转移灶,位于右上腹的多见于胆系、胆道及右肾等,位于中下腹的则来源于妇科卵巢肿瘤多见。本组腹部囊实性、以囊性为主的肿块,多来源于卵巢,形态规则,体积较大,壁回声光滑完整。良性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多不丰富,而恶性肿块,由于肿瘤的高代谢和快速生长,出现新生血管,血流多丰富且阻力指数低。若肿块较小,可据毗邻的关系确定其部位,若肿块大,将周围的组织、器官推移,要确定其准确的位置,还有一定的难度。结合部位及内部特征有助于对肿瘤的来源及病理性质的诊断,但是声像图上的同图异病及异病同图现象尚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因此,要求超声工作者一定要认真仔细,切忌先入为主,要与临床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超声检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原则上是哪个脏器显示不清则肿块来源于该脏器的可能性大。
[1]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89-1390,1320.
[2]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73-74.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284,1260.
[4]张定.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724-3726.
[5]林蒙,戴景蕊,刘媛,等.腹膜后恶性间叶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5):58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