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及其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1-08-15曹桂祥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耐力职业院校概念

曹桂祥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美国青年在最低层次的肌肉适应测验方面成绩比其他国家低,引起了国家的广泛关注。[1]为了能够改善青少年在健康素质方面的状况,艾森豪威尔总统组织了青年适应委员会,肯尼迪总统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由专业体育教师、医师及健康民众共同组成的总统体适能与运动委员会。[2]发展至今,体适能理论已在国际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港台的体适能培训机构适时进入大陆,在培养了大批健身教练的同时,也带来体适能的概念,对中国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随着全民健身运动和学校健康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体适能的理论研究,并希望冀此为我国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1 职业体适能概念界定及内涵分析

Fitness一词很早就出现在英文文献中,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香港的运动生理学界率先将这一名词译为“体适能”,中国大陆学术界近年来才开始对这一名词进行讨论,对其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世界卫生组织把体适能定义为:指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4]《体育与健康》一书对体适能的定义,基本遵循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又吸取了港台理论界对体适能的解释,“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进行日常事务,有足够精力享受余暇、应付突发事件,而不致过度疲倦。”[5]

职业体适能可视为身体适应工作、生活与环境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健康体适能和职业技能体适能两个方面。

职业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软素质。身体成分即人体内各种组成成分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肌力是肌肉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是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是机体正常工作的基础;心肺耐力又称有氧耐力,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被认为是健康体适能中最重要的要素;柔软素质是指在无疼痛的情况下,关节所能活动的最大范围,它对于保持人体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

职业技能体适能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等。灵敏是指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平衡是指那些用脚、手和脚或身体其他部位支撑在地面上,保持的预定静止姿势的能力;协调是指身体作用肌群的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的能力;速度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慢的一种能力。这些要素是从事各种职业操作活动的基础,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健康和疾病有直接关系。不同的职业类型所需的职业体适能不尽相同。

2 职业体适能概念的提出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2.1 促进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现代职业人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职业健康状况,但是学生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了解和改进自身健康。有人认为只要不生大病就是身体健康,有人认为能跑、能跳就能胜任未来任何职业,这些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职业体适能理论概括了与人职业发展健康状况联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为人们了解自身的职业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可以教会学生通过测试这些指标来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据此改进锻炼方式和方法,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2 促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

体适能是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科学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评价自身的健康水平,认识自己的锻炼行为,从而对自己的锻炼行为适时做出调整。[6]“体适能”概念虽然只是在体能两个字中间加了个“适”字,但它的意义和它对体育健康领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适量是建立在不同个体职业健康基础和职业发展需求之上的。基础是指一个人原有的健康状况。有的人本来就有良好的体适能基础,他在职业操作时必然对工作量的承受能力较大;反之则小。所谓需求是指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都会有不同的体适能需求。体适能的理论指引学生在不同的状况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和运动量来促进自身的体适能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2.3 凸显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特色

目前,国内对于体能和体适能两个概念还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认为体能即体适能,只不过在我国大陆地区称为体能,而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称体适能。在我国大陆地区使用和推广体适能概念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使用国际通用话语也更便于准确的交流。

在职业院校中,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基本参照本科院校的做法,没有形成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的特色,职业体适能概念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

3 不同职业类型需要的主要体适能分析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体适能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高职院体育教育的特色。[7]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类型体适能要求,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满足未来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做到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职业分类方法很多。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的分类,可分为五类: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流动变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特殊岗位姿态类。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体适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3.1 静态坐姿类

主要是会计、文秘、行政办事员、IT行业等岗位的从业人员。其职业特点是长期伏案,以脑力劳动为主,身体活动范围小,常处于静止状态。职业对人体的影响是低头含胸、驼背、眼肌疲劳、坐骨神经受压,下肢易麻木,肩臂负担较重,腕、指腱鞘劳损,心血管机能减退等。这类职业对体适能的要求相对较低,需要保持的体适能是下肢的一般活动能力,手指的灵活性,眼肌的活性和肩背部分的肌肉力量等。

3.2 静态站姿类

主要是营业员、酒店前厅接待、空中乘务员等岗位的从业人员。其职业特点是长时间站立或躬身操作,手眼不停操作,精神紧张。职业对人体的影响是下肢肿胀淤血,易患下肢静脉曲张及心血管疾病,腰腿肌肉僵直和胃下垂,人体协调机能下降等。这类职业对体适能的要求除下肢力量和下肢静力性耐力外,还需要腰部肌肉的力量等。

3.3 流动变姿类

主要是营销(推销)员、导游等岗位的从业人员。其职业特点是直立行走时间长、社会交往多等。其职业对人体的影响是精神过度紧张,生活不规律,交际多,易患胃病、心血管病较多。因此,职业体适能主要是对腰、腿部力量、心肺耐力的训练等。

3.4 工场操作姿态类

主要是机械、生产线操作工等岗位的从业人员。其职业特点是全身运动性体力运动,劳动强度大,动作复杂。对人体的影响是运动器官和心肺系统负担重,大关节肌肉易损伤。由于这类职业体适能要求大多属于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较大的全身运动,所以在体适能方面的要求相对就要比其他专业高得多,对人体的力量、心肺耐力、静力性耐力、灵敏、协调等体适能要求也就高。体育课中应适当加强各种走、左脚和右脚交换跳跃等活动,选择田径和篮球等相关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

3.5 特殊岗位姿态类

如警察、野外作业、井下作业等。其职业特点是劳动强度大、动作复杂多变。对人体的影响除心肺等身体机能影响外,还对人的各有关运动部位的肌肉和关节都有影响,是职业体适能要求最高的一类,所需要的体适能包含了速度、力量、心肺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

4 结语

在职业院校中,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基本参照本科院校的做法,没有形成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的特色,职业体适能概念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重点研究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体适能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1]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3-34.

[2]张春华,陈佩杰.“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2):88-90.

[3]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1):1-3.

[4]蓝荣,张立光,周德书.体育运动领域中“体适能”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1):125-126.

[5]施兴成.新课程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及其策略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2):100-102.

[6]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5(1):4-6.

[7]唐宏贵.俄罗斯学校的职业实用身体训练[J].中国学校体育,2000(5):66-67.

猜你喜欢

耐力职业院校概念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