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区渔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1-08-15昭阳区渔业站657000蒋德恩马祥富
□昭阳区渔业站 657000 蒋德恩 马祥富
1 渔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昭阳区渔业生产,在昭阳区农业局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支持下,经渔业站全站职工的积极工作,通过广大养殖户艰苦创业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完成养殖面积1833.3hm2,实现渔业产量2011t(其中捕捞产量8t),人均2.41kg,产值2011万元。与2006年比较,渔业产量增加1326t,养殖面积增加 446.67hm2。
2 存在问题
2.1 渔业生产基础薄弱
一是技术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昭阳区渔业的发展需要。二是水资源贫乏,分布不均,洪旱灾害严重。三是水库农业用水负荷大,渔农争水矛盾突出。四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池埂老化,淤泥厚积,进排水系统不配套,电力设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新型渔业、机械等设施的更新与配套目前还没有得到推广,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不强,渔业养殖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2.2 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按可养水面1933.33hm2计,约需600万尾10cm以上鱼种,昭阳区鱼种生产水平低,最多提供100万尾,其余只能从区外调入,因长途运输,死亡率高、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渔业生产发展。
2.3 渔业病虫害防疫检疫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尚未完善的渔业病虫害防疫检疫体系,致使发生渔业病害时,许多病害得不到及时诊断,严重影响了渔业病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制约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2.4 养殖方式落后
昭阳区养殖户仍然使用传统的饲养方式,导致饲养周期长,养殖效益低,加之养殖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水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基本没有,水产品附加值低,群众积极性不高。
3 发展优势
3.1 区位优势
昭阳区是昭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适宜冷水性鱼类及广温性鱼类的生长。
3.2 水域优势
昭阳区水域面积3848.47hm2,水质清新,无工业污染,对渔业健康养殖有着良好的物质条件。1999年峻工的滇字一号水利工程-渔洞水库,具有农业灌溉、城市饮水、防洪、旅游、水产养殖和气候调节等多种功能,为我区渔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3 市场需求大
昭阳区2010年水产品产量2011t,是全年市场水产品销售总量7500t的26.8%,人均2.41kg。大部分水产品是从四川、昆明等地调入补充,因此,发展渔业生产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4 发展思路
4.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各项措施,着力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渔业持续、协调、全面、健康发展。
4.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水产资源利用、开发与保护进入良性循环;渔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产业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养殖面积1800hm2,水产品总产量2900t,产值3500万元;人工繁育优良苗种1亿尾。
4.3 产业布局
4.3.1 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永丰镇海边渔场为主建成一个年提供1亿尾生产规模的水产良种养殖场,为全区提供大规格苗种。改建海边鱼场,完成管理用房、生产用房、产卵池、孵化池和暂养池、苗种培育池和亲鱼池以及路、水、电等设施设备,购置实验仪器、饲料加工及提灌设备,引进亲鱼,购进捕捞网具,建鱼病实验室。引进名优新品种、驯养、选育,兼顾常规品种生产。
4.3.2 池塘养殖。发挥坝区池塘养殖水面优势,以高产、高效、生态、健康为目标,计划在凤凰、龙泉、太平、永丰、旧圃、苏家院、乐居、洒渔八个乡镇开展池塘精养,力争达到亩产600~800kg。加强池塘保护,改造中低产池塘,池塘清淤、护坡处理、池埂加固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水面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技术,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
4.3.3 特色养殖。充分利用冷水资源,计划在跳墩河水库投资100万元开展养殖高白鲑的试验示范。水库中有人工放养的银鱼、池沼公鱼、高原鳅等5种小型鱼类。2010年投入高白鲑苗种6.5t,逐年投入,捕大留小,力争2015年产量达到80t,产值达480万元。
4.3.4 水库网箱养殖。充分利用昭阳区水库大水面发展水库网箱养殖模式,网箱养殖鱼类主要是草鱼、鲤鱼和鲫鱼等。在“十二五”期间,推广网箱600个,产量达600t。
4.3.5 休闲渔业。对昭阳区龙泉、凤凰、太平以及旧圃、永丰、守望等坝区乡镇办事处的池塘进行清淤改造6.67hm2,配套一定设备,完善相关配套功能,提高城郊渔民“农家乐”服务意识、服务功能,发展休闲渔业。
5 对策措施
5.1 提高单产
通过加大水产养殖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老化池塘的改造、更新和改善生产设备、提高养殖技术等措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的产量,提升养殖水域的产出能力,提高水产品质量。
5.2 提高渔业病虫害防疫检疫的水平
加大渔业防疫投资,完善渔业检疫设备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渔业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减少病虫害对养殖生产的侵害,提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5.3 以项目为依托,大力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
积极编制申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网箱养鱼等项目,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加快我区现代渔业发展步伐。
5.4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公开、透明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增强消费信心;加强产品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等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大对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力度,开展对重点水域、无公害养殖基地的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渔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养殖投入品监管,采取宣传、培训、示范等有效措施,引导和督促生产经营者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逐步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认证步伐。
5.5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突出区域特色,重点抓好高白鲑、鲟鱼等产业建设;二是建立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推动我区渔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三是加大低洼地改造和宜渔稻田的开发力度,鼓励发展稻田种藕养鱼;四是开拓休闲渔业。
5.6 加强渔业安全管理
加强渔业安全管理,发放养殖证和实施禁渔制度,抓好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环境。
5.7 抓好自身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抓好自身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渔政队伍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引进人才,加强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形象,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