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垒球项目特征及训练监控的实践研究

2011-08-15王爱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11年2期
关键词:垒球投球投手

王爱平

(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基地 广东广州 510663)

垒球项目特征及训练监控的实践研究

王爱平

(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基地 广东广州 510663)

本文总结归纳了垒球项目特征及国内外学者对垒球训练监控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教学训练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垒球 项目特征 训练监控

1 前言

垒球是一项对运动员个人技术、整体战术、身体素质、心理特质、专项智能都要求很高的运动。根据项目特点,要求训练计划制定必须具备有效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并且通过行之有效的科学监控手段,充分提高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技战术实力以及理解比赛的能力,切实提高训练水平与效率,增强运动训练科学性,最终达到提高比赛成绩的目的。

2 垒球的项目特征

2.1 垒球的代谢特点

根据垒球比赛非周期性、高对抗、高强度、时间长和间歇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员的无氧代谢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都必须充分动员和发展。要求运动员的ATP-CP供能系统、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代谢供能系统都必须高度发达,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是核心,有氧能力是基础。

纵观比赛,一场普通的垒球比赛经常需要2个小时左右,场上最重要的位置投手一场比赛下来平均要投80-90个球,而投球动作是投手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从蹬腿开始到上肢快速旋转产生高机械功将球投出,每个投球之间均有一定的间歇时间,这样的运动方式决定了投手是对体能和爆发力均要求较高的位置,这些运动形式的生理基础是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和ATP-CP供能系统交替进行,但是当投手两次投球间隔不足,则需要糖酵解供能系统提供一部分能量,同时伴有乳酸的产生。

而击球、跑垒、扑垒、滑垒、急停、快速启动、快速传接球是场员的关键技战术,这些技战术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要求运动员全力以赴,利用时间、速度和力量的优势控制比赛,而这些运动形式的生理基础是ATP-CP供能系统,同时也伴有一定比例的糖酵解供能系统,比赛愈激烈、对抗程度愈高,糖酵解供能所占比例愈大。

3 垒球的训练监控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垒球的研究比较少见,而国外学者对于垒球的研究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垒球技术进行分析:

3.1.1 运动生物力学三维影像分析

投手的水平是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投手不仅需要在比赛中投出速度快、落点准的球,还要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和接手默契配合,投出变化球,因此国外学者对于投手技术动作的研究最为多见。在对于垒球运动投球手投球过程中,主要都是采用三维摄影技术分析来进行的[1,2]。

一般认为垒球投球动作虽然属于顺关节发力,对肱盂关节压力很小[3],肩关节不应该承受很大的压力而导致伤病产生,但研究发现在整个投球过程中,肩关节由于需要高速旋转,加速鞭打以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肩关节承受的压力能够达到90%以上体重的压力,而在伸踏足着地瞬间,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大于自身体重,这一点也与棒球投球动作有所区别[4]。

3.1.2 垒球运动员力量诊断与训练

力量是所有运动员身体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国外学者多从力量训练手段来对垒球运动员进行研究,如学者研究报道一段时间的实心球练习能显著提高青少年垒球运动员的上肢力量水平,还有学者对投球技术动作对投手上肢力量、关节活动度等的影响进行研究[5,6]。

3.1.3 垒球运动损伤的研究

目前国外学者将超声、MRI、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Vircon)应用到垒球运动损伤的预防以及机制研究当中,从医学影像学、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8],最为常见的即为对垒球运动员肩、肘关节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学者研究报道,垒球运动员损伤发生主要诱因有身体冲撞、判断失误、滑垒技术错误、场地不佳、急转急停等,损伤主要发生的位置有头颈部、肩、肘关节及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形式有水肿、压痛、神经性功能障碍、各种骨折、韧带撕裂等。为了明确垒球动作特征与运动损伤发生的关系,学者将表面肌电图、三维测力台等测试手段引入对垒球技术动作的分析当中,通过表面肌电图测试投手投球整个过程,了解上肢肌肉激活顺序,描记出肌肉力值与时间的关系。

3.1.4 垒球运动员生理生化监测

由于垒球不是体能项目,因此对垒球的生理生化监测的报道较为少见,主要是对垒球运动员无氧供能水平测试的应用,采用Wingate测试等对垒球运动员无氧供能水平进行评价。

3.2 垒球训练监控的实践

垒球对运动员个人技术、整体战术、身体素质、心理特质、专项智能综合要求之高是其他运动项目难以比拟的,是攻守双方在体、技、战、心、智等竞技能力要素方面的全面、综合较量,因此对于垒球的训练监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3.2.1 机能指标

测试运动员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形成数据库,纵向对比监控训练的强度、量及效果。测试投手的上肢无氧功主要应用上肢功率计,反映投手在连续投球过程中的恢复能力。测试场员的下肢无氧功主要采用Wingate实验,反映场员在极速跑垒过程中ATP-CP供能水平。可在集训开始前、集训中、集训结束后多次测试,监控运动训练效果。测试运动员身体成分,为运动训练内容微调以及营养膳食调控提供依据。

3.2.2 素质指标

全垒跑、一垒跑、垒球掷远是垒球运动员最为基础的要求,属于基础素质,反映了运动员全面的跑垒技巧、爆发速度水平。800m跑和4×6m是分别针对投手和场员基本素质的测试,可在集训过程中多次测试,监控训练效果。肌肉力量测试除了常规的力量测试外,还可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垒球运动员全身各大关节等速肌力进行测试诊断,为力量训练的个性化安排提供数据支持。

3.2.3 专项技术指标

专项技术指标中传球最快时间、安打能力等指标是专项能力的直接反应,对此系列指标的测试与汇总,对比分析一个周期的训练效果。对于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是对垒球最为实际的训练辅助手段,主要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采用Dartfish训练监控系统对技术动作进行现场反馈。二是采用三维影像分析对运动技术动作数字化精确分析。

3.2.4 心理指标

垒球运动员需要由较强的抗干扰、抗压能力,对于应变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垒球对心理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将心理学指标引入垒球队训练监控工作,一是为运动员选材服务,二是在大赛前监控运动员心理并向教练员提供信息。

4 结语

对于比拼球员综合能力的运动——垒球,训练工作需要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对训练监控的手段方法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调整,真正做到科学训练,提高训练效率,获取更优异比赛成绩。

[1]Loosli AR, Requa RK, Garrick JG, et al. Injuries to pitchers in women’s collegiate fast-pitch softball[J]. Am J Sports Med,1992, 20:35~37.

[2]Maffet MW, Jobe FW, Pink MM, et al. Shoulder muscle firing patterns during the windmill softball pitch[J]. Am J Sports Med,1997,25:369~374.

[3]Meister K. Injuries to the shoulder in the throwing athlete:part one[J]. Biomechanics.

[4]Dover GC, Kaminski TW, Meister K, et al. Assessment of shoulder proprioception in the female softball athlete[J].Am J Sports Med, 2003, 31:431~437.

[5]Olson JR, Hunter GR. Biomechanical and anatomical analysis and condi-tioning techniques for the“windmill” style fast-pitch in softball[J]. J Appl Res Co Ath, 1987,2:115~125.

[6]张一兵,席翼,谭思洁,等.中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3):84~88.

G852.0

A

2095-2813(2011)11(b)-0030-02

猜你喜欢

垒球投球投手
投球手和击球手的较量
——基于博弈论视角
《原地侧向投掷垒球》教学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垒球队完成交流活动
阻止接球
扔垒球
中国女子板球投手投球技术的运动学比较
皇后“投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