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的分析

2011-08-15苏立宁

运动 2011年14期
关键词:断裂后备选材

苏立宁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理论与方法探索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断裂”的分析

苏立宁

(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0381)

1 竞技体育培养体制历史回顾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我国竞技体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也使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源危机、退役运动员安置不畅等严峻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经历了一个由“业余竞技体制”向“专业竞技体制”转变,再由“专业竞技体制”向“专业竞技体制”“业余竞技体制”和“职业竞技体制”等“多种培养体制并存”的阶段转变的历程。

专业竞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既不同于那些因为自己的兴趣而参加比赛的业余运动员,也不同于西方以比赛谋生的职业运动员,而是肩负着为国争光,并以技术上的成就推动和影响群众体育开展双重任务的体育工作队。它的特点是竞技运动直接为特定国家和经济利益服务,执行政府或政治集团的意志,并由政府无偿提供所需经费以及必要的训练比赛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原有的各种体制都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不例外。过去体委系统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由于过早地脱离基础教育,多年从事专业训练,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职业技术专项化的特点。加之竞技体育成才率较低这一原因,许多原役或中途被淘汰的运动员很难在当今社会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立足点 。所以,这种高淘汰率和牺牲文化教育时间及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竞技训练,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国家已不可能再为运动员负责一辈子,而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则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竞技取代原有的计划经济,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专业竞技体制下建立的体工队及各级体校的数量正在逐步减少,其他形式的培养方式则如雨后春笋般的应运而生。出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例如足球,有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和学校足球。但是培养体制的改革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许多障碍。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是在宏观经济背景下来阐述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作为一个系统,有着它自身的结构功能和特点。如何使系统更优化,更好地完成竞技体育的目标,需要我们深入到系统内部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把运动员看作是一件产品,这个产品的制造包括原材料的输入、产品加工、产品输出3个主要环节,对应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则是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在这整个过程中还包括贯穿始终的使系统更为优化的控制管理。如何使整个系统更为优化,应从构成系统的每个结构进行分析。本文仅从每个环节最突出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

2 运动选材

运动选材是运动员培养系统的初始环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明确选材目标是选材的开始,它为选材提供了一个宏观方向,一切选材过程都应围绕选材目标来进行。这个环节的成败意味着下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而运动选材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如何科学选材、将宽泛的选材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综合评价指标,是每个科研人员和教练员对运动员负责的表现。我国的运动选材主要是进行一次性的定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采用形体和机能指标评定,定性分析主要凭借教练员的选材经验。这种一次性的选材会出现许多弊端,将运动员选材当成一种形式,与专项需要相关程度不高。运动员在旧的培养体制下一旦加入专业队就会一路走到黑,然而当运动员在该出成绩的时候没有出现,而年龄也错过了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这就会出现上述所分析的高淘汰率和牺牲文化教育时间及运动员文化素质不高的现实,在社会上无法找到立足点。这也使得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从事竞技体育,成为竞技体育生源不足的原因之一。

所以运动选材应该贯穿运动生涯的每个阶段,使那些不适宜从事运动训练或者发展潜力不大的运动员提前做出选择,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更早地从事其他行业,或许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是连接选材和竞赛的桥梁。好的苗子能否最终开花结果,运动训练作为培养手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笔者看来,运动训练就是根据专项需要以及运动员的特点,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挖掘运动员潜力,完成赛场上设定的目标。但前提是训练的目标是明确的,所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符合运动专项特点的。而每种训练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这就要求教练员对运动专项的生理供能特点,动作的力学特点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固守错误的训练方法不放,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新方法新手段。例如,在“三级训练网”高度集中地训练体制下,运动员从小就接受着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训练氛围中,使运动员健全人格塑造出现障碍,极大地摧残着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天性与人格健康的发展。在训练队中,有的教练对三从一大原则的错误理解,认为是大负荷就是耗时、耗体力的训练,使许多运动员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中进行,没有时间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即便有时间学习也由于精力不足无法达到学习效果,这种“先体后学”的培养模式就又造成了运动员科学文化水平低的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有,运动员的早期培养只遵循训练原则而没有结合教育原则,造成的结果是运动员的早期培养的目标就是拿成绩,运动员在“三级训练网”体制下,接受的只是负荷的不断加大,对成绩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心智的培养严重欠缺。

美国是学校体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它使运动训练既符合教育原则同时也遵循运动训练的原则。NCAA(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规定其成员学校的运动员每天所参加与体育有关的活动最多为4小时,每周不超过20小时。对个项目运动员每年参赛的时间段(赛季)场次或天数也都具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中学层面,每个学校各项目的校代表队都必须按照州中学体育协会的要求,在规定的赛季期间(3 ~ 4个月)进行训练竞赛。赛季开始后相关运动队先进行3周左右,每周3 ~ 4次,每次2 ~ 3小时的训练,然后按各自办学规模大小参加相应级别的(有3 ~ 5级别)的校际比赛。依项目而异,高中运动员在一个赛季中参加的正式校际比赛为10 ~ 40场(天)初中类似,但运动量较低。在我国北京BTV三高足球俱乐部以人大附中这样的重点中学作为依托,充分利用了人大附中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资源,严格规定了训练时间并且要求在一定的训练时间内达到训练强度和效果。这种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基地建立在中小学,是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与中小学的教育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出路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仅培养出了优秀的竞技运动人才,而且还能培养足球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员等,那些未能从事足球行业的人也可以在其他行业成为有用人才。

教育原则与训练原则的结合,能够为运动员在将来的选择中提供更多的支撑点,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是为国家提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摇篮,也是为全民健身提供专业指导员的摇篮。

4 运动竞赛

运动竞赛是整个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的运动选材和运动训练都是为了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服务的,运动竞赛是对训练工作的检验。然而我国大部分先行的竞赛体制是政府出资组织承办的,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初期,由于人力财力物力的薄弱,要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体育事业也面临着市场化的过程,形成独立的企业法人、自负盈亏、自我管理的社会组织。中国的体育组织长期以来以体育事业发展为主,体育产业并重,但是组织形态仍然以政府组织与事业单位为主。体育社团,体育企业等组织不够普遍,体育社团与中国社团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关,每个正式注册的体育社团都要有自己的婆婆(各级的体育行政组织)。从国家体育总局的组织架构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单项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同时又是各单项运动协会的直接负责人,这样的组织设计不能很好地调动体育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行政干预过多,效率不高。所以就会面临政府干预"错位”“越位”与“缺位”的现象。虽然从政府调整的2003年《中超足球俱乐部标准》颁布的职业俱乐部不再隶属于体育行政部门,而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经营实体,俱乐部产权由投资人完全所有,运动员归属俱乐部,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将不再享与分享俱乐部效益。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每个协会还是有组织依托。

利益的博弈使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缓慢。各级政府应该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各俱乐部和协会进行调控,如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于场地设施建设的土地资源倾斜等,而不是进入组织内部去插手他们的内部事务,只有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协调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让参与竞技体育的运动员看到这个事业的发展希望,提高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公平竞赛无疑是保障运动员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最近在竞技体育中出现的“年龄门”“造假们”以及足球中的“黑哨”“假球”甚至是兴奋性的使用都是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毒瘤,这就要求不仅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水平更要建立相对规范的法律法规加以控制,这样才能使竞技体育的赛场更干净,努力才更有方向和信心。如果以上几个环节能够统筹考虑并贯穿于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始终,那么对于退役运动员来说,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都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5 小 结

将竞技体育作为一个系统,对每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各部分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竞技体育的价值才能最大化。竞技体育在自身改革的同时也会促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而它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社会组织、各个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付出。

[1]锺秉枢.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9-42.

[3]陈林祥.我国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8-11.

[4]陈榕,黄丽函.建设体育强国视域下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1):45-46.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

[7]肖林鹏.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G812

A

1674-151X(2011)11-022-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1.012

2011-06-17

苏立宁(1987 ~),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调控。

猜你喜欢

断裂后备选材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运动员科学选材要素与评价
我国冬季残奥项目“跨项跨界”选材的策略分析
我国“轮转冰”跨项跨界选材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冬奥会项目跨项科学选材依据与对策研究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马蹄环断裂故障的分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