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2011-08-15马逢伯

武术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马逢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 珠海 516085)

新农村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研究

马逢伯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体育部,广东 珠海 51608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新农村体育建设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地域性、季节性的特征对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支持,并在相互发展之中找到共同发展的途径。

农村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

我国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到每一个人的脑海里,不管工业信息如何发达,城市化建设如何加快,人们即使借助交通和通讯不断流动,原有的农村生存环境怎么改变,但是农村、农民和农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独立的根基。十七届三中全会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等八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必将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势必成为农村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农村现有的体育资源成为发展农村体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1 我国新农村体育在发展中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生与发展的摇篮。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紧密相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匹配的农村体育活动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需求。

1.1 项目要求的多样性与体育场地的单一性

由于城市化的建设,农村的有生力量多流向城市,而剩余劳动力中有一部分是小孩和老人,在这一人群中体育发展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现代信息、交通的不断发达,加大了农村居住人群的社会交际面,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打破农村的群落性特点,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在这样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应该向多方面发展,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需要。在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问题上,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辟新的健身场所,对促进农村体育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一个问题必须提出,新农村体育建设中以修建篮球场、乒乓球室等运动场地的数量来衡量当地体育发展情况有点勉强,而且发展新农村体育的思路也需要思考。在新农村体育场馆的建设中不能用简单的政府模式发展单一的运动场,而要根据当地民间体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地农民锻炼身体的历史沿袭,因地制宜的建设农村体育场馆。如在南方夏天炎热,利用优质的水源开辟安全、卫生的游泳池;在北方地带发展适宜冰上运动的场地;或者在一些练武之风盛行的地方,如广东顺德的叶问的故乡罗村,建设一些适合练习咏春的木人桩或者为习练者提供一个开阔的交流场地。农村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体育场地的建设要求,当地政府要根据群众的需求来发展体育运动。

1.2 开展对象的广泛性与技术指导的严重缺乏

开展农村体育运动必须考虑到广大的人民群体,而这一群体也是非常复杂的社会聚居体,有文化水平高低之分,也有思想意识狭隘与开明之别,更有年龄的、生活阅历的、工作性质的以及经济状况等条件的不同,而最令人不能忽视的是庞大的人口,开展对象的广泛性不言而喻。一般认为城市的社区体育建设要优先农村体育建设,其实这是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在提高人民体质的问题上本来就没有先后之分。但现实却是有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很少有农村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在培养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体育指导员的各级各类学校,缺乏与当地民俗体育的开展情况以及以往存在的体育资源的有效结合,导致培养的体育工作者不能适用工作地区的需要而只能在学校上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师即使学校体育的组织者也能成为社会体育的指导者,两者不存在时间和地区的矛盾。在新农村体育建设中技术层面的指导往往要优先于场地的建设,因此在面对如此广大的锻炼群体和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时,技术指导的水平和力度还不能满足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需求。

1.3 新农村体育发展与人文关怀失衡

农村中的“留守”人群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及需要社会关怀的对象。在中国大部分的农村,一部分是被动“留守”的小孩,这一部分伴随农村学校体育的不断完善而增加身体锻炼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是“留守”的老人,据资料显示,农村老人占中国老人中的80%,这一庞大的老人群体的文体生活成为新农村体育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农村体育建设中对老人的关怀程度不高,对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衡量标准理应综合考虑各个群体的需求,而不能简单的以运动场和某某文化节为主导进行“形象工程”建设。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农村老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以及下拨专款和发动社会捐助支持。作为体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体现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目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中农村老人体育锻炼的问题应该落实到实处,充分发挥体育的价值功能。

2 农村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渊源

各民族创造了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并以民族文化魅力驱使各民族体育文化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新的变异、变通,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东西方跨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共同缔造祖国疆域过程中,56个民族在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诸方面结成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为斑斓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劳动人民的劳作方式以及为适用当地地理环境,在为求生存的最低要求下,留下了许多与自然相抗争的文化遗迹,随着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一些原本的生产方式演变为平时消遣娱乐的手段,并在一些重大活动中得以展示,并沿传至今。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凝合而成,民族传统在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中承接着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积淀,为其共同缔造华夏文化发挥独创的精神。

随着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农村传统习俗的淡化,民族传统体育在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抉择。让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许多专家痛心是代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项目正面临失传或者已经消失,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因素。作为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发展奥运项目为国争光无可厚非,但也要兼顾民族传统体育的感受,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为了适用现代社会与现代人,也应该加快其现代化转型,以一种现代理念诠释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价值,甚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发展提出大胆的创新而顺留于历史之河。进行新农村体育建设,不必仅仅从“民享”的意义上来思考农民的体育需求,还应当从“民生”的意义上去发现体育对农民生活的价值,对农村进行体育输入,应当尽可能使输入的体育元素与不同农村的社会文化传统相一致,这样才能使输入本身显示出更为强大的发展意义[1]。因此在农村体育建设中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天然优势,势必对新农村体育的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最近的人口统计显示,约7亿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即使随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20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仍不可能超过70%,远落后于目前发达国家现有水平,相关研究表明按照当前移居城镇人口的速度,截止到2020年,我国农村最多只能向城镇转移3.5-4亿人,农村至少还有3.5亿人。从体育场地设施来看,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有20.12%的体育场馆资源,部分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2]。因此,建设新农村,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调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群众体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体育意识,普及群众性体育,增强国民体质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工作的体制,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做出“全民健身计划”战略决策的本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占据我国70%的农村人口才是全民健身的主力军,是评判全民健身是否成功的标准,而民族传统体育发生并发展于农村,这为发展农村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迎来了一次共赢的发展契机。

3 新农村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交互发展

3.1 农村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特征结合

在我们国家,一般把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称之为少数民族,而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以前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策略中往往突出武术这一个项目,其余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几乎被忽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唤下,如今的众多民族传统体育才受到政府部门和各研究机构的重视,出现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术文章,如对许多少数民族体育的发生与发展进行研究的论文明显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加快,不同形式的农民运动会必将不断增加和完善,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将会不断提高,作为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成为运动会的首选项目。全国农民运动会从1988年开始每四年一届已经举办六届,举办的规模和参加的人数以及受社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带领下,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方也举行运动会,从项目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开展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项目,有效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农民的生活需求进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特征在新农村体育的发展中能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农村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结合

农村体育的发展不能单纯以运动会举行的数量和规模来衡定,而是要以群众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和时间为准。农村是一个能真正体现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阵地,许多农村地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而且与当地的民风有着紧密的联系,正是这些才孕育出了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将传统体育中所隐含的该民族制度习俗与心理价值趋向等进行有效的传承从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从而成为记载和保留该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和载体[3]。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南方和中南地区在水上所进行的传统健身体育项目较具特色;西北和北方地区马术、射箭等项目作为自己的健身体育活动内容;西南地区攀登以及与狩猎有关的各种传统健身体育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以农业经济作为建设文明的基点,最终演进为一种高度发达、极端成熟的以农为主的文化形态,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独具的世界观念和文化心理。农村体育的发展应该考虑本身所处的地域特点,充分发挥具有广泛群体基础和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资源,在建设新农村文化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3 农村体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季节性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的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季节变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季节性特征。在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是人们的生活节奏,以畜牧与狩猎为主的草原民族,同样也受到气候和物候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文化生活都与一定的季节相关。因此,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农时节令,并在该节令中开展,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苗族赶秋节、蒙古族那达慕、高山族丰年祭等活动中都有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从而使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季节性可以作为农村体育开发的风向标,把握适当的季节特点开展符合农民生活劳作习惯的体育赛事,为新农村体育的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农民生活的质量,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4 结论

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在中央不断出台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作为回应,研究新农村体育也从为一个重点,那么两者的必然联系促使它们一起研究成为可能。新农村体育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面临生存危机的时代更要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新农村体育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并有着共同发展的互赢效果。

[1]唐 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9):81-86.

[2]谢光辉,黎晓勇.关于农村体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5):31-34.

[3]赖云华,卢开智.民族传统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85-88.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Sports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Ma Fengbo
(P.E.Department,Zhuhai Camp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uhai Guangdong,516085)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nstruct new rural sports and how to develop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and get a conclusion:the characters of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such as variety,locality,seasonality,can offer suppor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sports,meanwhile,something intercommunication exist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sports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rural sports nation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1)04—0091—03

马逢伯(1978~),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