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1-08-15向1王竹君2
于 向1,王竹君2
(1.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影响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
于 向1,王竹君2
(1.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23; 2.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完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教练员学历层次及科研训练水平、创新“体教结合”培养途径、扩大后备人才培养规模等方面提出浙江省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篮球;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培养体制;浙江
1 前 言
在世界篮球运动水平飞速发展、我国篮球运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虽然在游泳、体操等个人运动项目上有较突出的表现,但篮球运动技术水平在国内却始终处于中游水平。究其原因,篮球后备人才匮乏是阻碍浙江省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借鉴世界篮球运动强国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探索改善和提高浙江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在培养、输送、梯队建设等方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和对策,加快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步伐,已成为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规模、梯队建设现状;制约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解决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匮乏的培养途径与对策。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体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文章20余篇。
2.2.2 访谈法对浙江省部分市、县的篮球传统学校、少体校及杭州市陈经纶体校、杭州第一、第四、第十三高级中学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学校的有关领导和教练员、体育教师及运动员就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等问题进行了交谈与了解,获取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2.3 观察分析法通过近几年对浙江省中学生篮球竞赛各代表队运动员的观察、了解,在广泛征求有关教练员及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探索促进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 篮球后备人才的现状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目前篮球后备人才的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篮球后备人才的规模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6年,全国已经减少了42%;全国比赛队伍中成年球队有50支,青年队伍只有35支,这种不合理的梯队结构,已成为制约我国篮球后备人才梯队发展的“瓶颈”。浙江省后备人才梯队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走访了解,浙江省各市、县(市、区)体育运动学校、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中有篮球代表队的较少,能长期坚持篮球运动训练的则更少,大多数参赛队伍都是在市或省举办的篮球比赛前,抽出其他项目的运动队员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篮球技术技能培训之后去参加比赛。2004 ~2007年之间,每年参加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的女篮队伍在6支左右,男篮10支左右。据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关教练员反映,由于基层参加篮球运动训练的人口规模较少、梯队建设不完善,较难选拔到具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篮球后备人才。因此,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匮乏和断档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而美国篮球之所以一直保持在世界篮球的巅峰是因为有一个庞大规模孕育和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队伍和机制,美国的中学、大学形式多样和规模大、小的篮球联赛非常多,这为美国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要使篮球事业快速持续地健康发展,必须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重视各地基层篮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扩大篮球后备人口规模,积极投资兴建中、小学篮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和篮球俱乐部,促进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和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会,浙江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学生“万班千校篮球赛”,这项赛事的实施也是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几年来“千赛篮球赛”一直延续至今,为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影响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4.1 培养体制与管理机制
篮球运动作为一种不断升腾的社会文化形态,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强盛的重要标志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醒目“橱窗”。多年来,浙江省虽然在其他运动项目上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拔尖人才,如游泳、体操、羽毛球、射击等。但是,在篮球项目中出类拔萃的人才相对较少,这主要与现行的培养体制和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一直按照传统的体校、省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进行培养和管理,这种体制曾使浙江省的篮球运动得到迅速提高,为浙江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一的训练体制和管理机制已经与后备人才的培养发展工作不适应,并且制约和影响了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如篮球运动员资格混乱,运动员的等级制度、晋级条件缺乏科学规范性,竞技体育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市场短缺、失灵,市场调节能力有限等。除此外,通过对2008 ~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体育局联合举办的 “浙江省中学生篮球联赛”的观察与分析,参赛的女篮队伍虽然从2007年以前的6只左右,到2010年增加到12只左右,但篮球后备队伍和人才的储备仍然存在着不足的现象。其原因与现行体育行政机构的改革与职能转变不到位有直接关系。例如,培养体制和管理机制在变革过程中未能及时地进行转变,受“奥运战略”和“全运会金牌战略”的影响,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扶持投入少的单人项目,忽视了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的集体项目,篮球项目也难逃此劫。尽管浙江省已开始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如通过“体教结合”“篮球学校”、篮球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等方式进行篮球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但是,由于一些主管部门在资金和精力上对其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够理顺,致使一些篮球后备人才培养部门发挥的作用有限。
4.2 中小学篮球人口规模偏小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校体育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小学篮球代表队、篮球传统学校、少年业余体校、篮球俱乐部、体育运动训练学校,是竞技篮球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的基础。通过对杭州地区萧山、临安、淳安等地的走访和了解,具有篮球俱乐部和中小学篮球代表队的不多,课余时间参加篮球运动训练的人口比例整体过小,“金字塔”人才培养模式的塔基不宽、塔身基体不厚,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这对浙江省今后篮球运动的发展十分不利。而与此相对应的美国在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已经逐渐形成了小学、中学到大学一条龙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他们把培养优秀篮球后备人才的重点主要放在中学和大学。据报道,在美国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约有60万人,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约有20多万人,这种“雄厚”的塔基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力地支撑着美国职业篮球运动长盛不衰、蓬勃发展。所以,借鉴国外的培养经验,理顺培养体制,扩大中小学篮球体育人口的训练规模,加强和稳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塔基”,有助于促进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的良性发展。
4.3 教练员自身因素
教练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素质、科研理论水平和训练水平对篮球后备运动员的成材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美国家,大多数教练员不仅具有良好的篮球专业技术技能,而且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基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凭借自身的优势取得教练员职位后,还要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修培训为自己充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运动训练水平和执教业务能力。而在我国由于国情不同,培养篮球后备人才的体制和途径不同,大多数教练员从小接受专业训练,学业受到较大影响,虽然部分教练员也接受了高等院校的专业培训,但总体上学历较低。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浙江省各级各类运动学校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教练员匮乏,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占到88.8%,其中还存在有学历与实际能力不相符的现象。由于教练员理论水平较低,知识结构单一,训练方法简单,部分教练员只凭借运动经验来指导运动训练。此外,一些教练员对体育科学研究重视不够,导致选材和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后备运动员成材率降低。作为一名培养后备人才的篮球教练员,只有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科学训练理论知识与方法,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手段及时运用于篮球运动训练当中,才能保障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4 学生、家长、学校因素
据有关报道,在美国如果想成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要具备一项个人爱好或特长,其中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则优先进入重点中学,这就迫使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健身习惯,努力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美国各学校每学期名目繁多的篮球竞赛活动颇多,也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我国中学生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多数学生都把精力投到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上。据有关研究调查,浙江省参加学校体育代表队或少体校进行体育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中43%的是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升学就业压力大,为了给自己将来找出路才选择了篮球训练,想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者有21.7%,想有一定特长者有13. 5%。而作为学生家长多数也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在中学阶段选择体育专项训练,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受到影响,加之体育成才的艰辛和高淘汰率,更使许多家长不愿将自己的子女送上竞技体育之路。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具有运动天赋和发展潜力的竞技运动苗子。从学校来看,由于学校之间升学率的激烈竞争和压力,也没有过多时间来安排各项体育比赛和组织长期的课外体育训练,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毕业班的体育课也当做学生的自习课。这种做法不但违背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有关规定和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此外,部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5.1 完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树立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制定符合实际的适应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具体培训政策和实施方案,发挥宏观调控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改变由国家单一的培养体制为国家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紧密结合、社会共同参与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制。按照篮球运动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长期系统的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增加公办和民办篮球学校、篮球俱乐部以及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班),明确责任目标,拓宽篮球人才培养渠道,改变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定期对培训单位进行检查、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篮球学校、篮球俱乐部对抗赛或联赛等,逐步使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人才群、人才链、人才梯队,为实现 “体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做贡献。
5.2 提升篮球教练员的学历层次及科研训练水平
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完善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管理制度,构建以学历教育为基础、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使教练员培养工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为篮球教练员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如通过脱产短训班、研讨班、学术会议、训练、竞赛业务考察和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的自学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科学训练水平以及训练管理比赛指挥能力。选送素质好、能力强的基层篮球教练员到高等院校学习、培训,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和执教水平;对篮球教练员的职称评审、考核提出一定的科研要求,引导鼓励教练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使科研与训练实践相结合;多渠道选拔和引进能力强、素质好、学历高的优秀教练员充实到篮球训练队伍中去,保障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5.3 重视篮球后备人才的基本功训练
全面、规范、扎实、细腻的基本功是篮球后备人才成材的基础。运动员的基本功扎实与否主要体现在手对球的感应和支配能力(如手腕、手指对球的持、摆、拉、绕、翻、转、推、换、拨、抖等)动作上,基本功扎实的运动员能够保证技、战术在激烈对抗复杂多变的比赛中正常发挥,或表现出高超的篮球技巧。作为教练员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基本功训练,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基本功的训练要少而精,要针对运动员的实际水平选择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要经常反复地磨练,逐步增加难度;对单个动作的练习要抓住要点,明确目的、要求,既有一定练习时间和次数的规定,又要防止耍花样、走过场,以避免出现华而不实。在此基础上可增加运动员组合技术动作的练习,并要保障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使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变化建立在灵活运用之上,为以后在激烈攻守对抗情况下灵活运用技术打好基础。
5.4 创新“体教结合”培养途径
“体教结合”是我国整合体育、教育资源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新时期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课余训练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浙江省各级体育、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体教结合”的重要意义,转变观念、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以“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用”为原则,以“统一思想、规范操作、合作协商、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为目的,在原有运动学校、篮球俱乐部、篮球学校和体育专项(班)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创新,使其形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俱乐部、省队、国家队的“塔式”“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体教结合”培养途径,努力解决运动员的出路问题。构建学校、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制,促进浙江省篮球后备人才快速发展。
5.5 扩大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
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应从中、小学抓起,承担“体教结合”的中、小学要发挥其龙头作用,招收的篮球特长生应不少于学校当年招生计划中的一定比例。被录取的学生要坚持系统训练,并根据需要代表体育、教育部门参加有关篮球竞赛;招收篮球特长生,由市体育局、教育局及招生学校共同参与组织进行,经专项测试后按择优录取原则或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入学。同时,学生不受居住地与学校区域的限制,在入学、转学上应给予政策倾斜;学生实行篮球竞赛成绩加分政策。例如,由市体育局、教育局共同举办的或由市体育局主办的市级中、小学生篮球竞赛,省体育局、教育厅共同主办的省年度常规性篮球竞赛,省中、小学生运动会或由省体育局主办的省运动会上获得前三名的学生加分;对获得二级运动员技术等级以上标准的学生,思想品德好,达到毕业标准,经市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符合要求可免试特招等。教育部门每年对学校进行的综合考核中,应把校运动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成绩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鼓励学校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上好体育课,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对“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可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调动更多学校参与其中;对体育教师课余坚持指导运动训练的课时计入工作量;对发现、培养、训练、输送优秀苗子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其运动员参加省级以上比赛取得运动成绩时,可享受输送运动员奖、竞赛成绩追踪奖等。通过良好的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我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
[1]汪广茂.广东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59-65.
[2]虞文学.浙江省篮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的统计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33-35.
[3]钟嘉奎.论中国篮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07-109.
G841
A
1674-151X(2011)05-040-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19
投稿日期:2010-12-14
于向(1963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