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

2011-08-15吴新炎李芙蓉

运动 2011年5期
关键词:竞技俱乐部运动员

吴新炎,李芙蓉

(黄石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论新时期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

吴新炎,李芙蓉

(黄石理工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通过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断扩大的竞技体育规模与体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是导致青少年体育运动缺乏科学性与公平性的主要原因。建议:利用宏观调控优势,合理配置体育资源,通过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与技术支持。建立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为过度,高校体育为主的公私联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的体育组织,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青少年,培养,体制,资源分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发明显。计划经济下建立的“举国体制”逐渐暴露出不少弊端。一些资金投入较大的竞技项目,优势正在减弱或已经没有了优势,投入的资金与实际回报不成正比。而一些传统项目和待发展项目,由于享受不到资源配置上的优势,资金不足,发展更是举步唯艰。一旦国家重点投资的优势项目运作失败,整个国家的竞技体育也随之失败,这就反映了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针对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中体现的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书籍、期刊,参阅了有关体育资源分配的文章、数据;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北省各体工队、省市业余体校以及地方4所学校的青少年共计360人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同时采用电话、网络对美国3S游泳协会董事Rich先生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美国青少年运动培养模式,征询国内专家意见等方式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1 青少年体育年龄的界定

国际社会把青少年体育的社会功能划分为4个:(1)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2)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3)形成社区共同体;(4)培养国家荣誉感。体育所赋予的功能与青少年的认知、人格、生活技能与心理技能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体育运动来规范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提高他们的公共道德;通过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凝聚力,培养青少年的群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通过体育成绩来提升我国国际体育地位,建立青少年的国家荣誉感。体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国家对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旺盛与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我国具体国情来看,青少年时期的终结应以“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所以把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 ~28岁是比较合适的。而竞技体育的特殊性使青少年年龄的定义又发生了改变。随着体育科学的不断进步,原本要经过长期训练的运动员,在其少年时期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一些早出成绩的项目,如体操、跳水等,更是在国际大赛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少年运动员。这意味着青少年体育年龄的范围也该相应缩小,所以将青少年体育年龄界定在10 ~ 24岁的范围内。

2 各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制比较

从德国、俄罗斯这两个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和发展趋势看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原苏联与东德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其培养体制类似与“举国体制”。但与“举国体制”不同的是,德国与俄罗斯的非政府体育组织的作用逐步增大,其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主要是通过初级俱乐部发现人才,再输送到由原“体育运动重点学校与竞技体育合作学校”合并后产生的运动精英学校,让这些人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开展专业训练。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其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场所主要依靠于俱乐部。其俱乐部的运行模式是通过基础培训(全赢利性)→半专业训练(半赢利)→专业训练(其赢利主要通过出售最新的科研成果,如理论、计划指导、训练工具等)→精英训练(这一级别是完全无偿的,运动员一旦达到预定目标就会被国家队或高校招揽,大量媒体会对俱乐部进行采访,使基层训练再次受益)。以美国3S游泳协会董事Rich先生经营的俱乐部为例,他为俱乐部制订了一套完善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拔机制,能让青少年得到长期系统的训练。其训练模式共分为8级,只有在达到了某一级别的要求时才能向下一层次进级。每个级别的评价标准不光是运动成绩,还包括运动员的认知、运动知识、人格、生活技能与心理技能的培养。其第八级运动员的水平相当于我国优秀专业队队员。

可以看出,虽然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都十分关注。他们从资金、科研、基地训练等方面为青少年人才选拔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训练同时,他们非常注重青少年文化知识的学习,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措施来加大青少年训练的投入与保障体系。其体育社会资源利用度合理,各培养层次之间衔接紧密,能实现良性周转。

3 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有限的资源与不断扩大的竞技体育规模

为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实现国家设立的竞赛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养的重点放在青少年训练阶段。自“举国体制”建立以来,我国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但随着竞技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级运动队在后备人材培养、经费保障方面陷入极大困境。运动队只有在拿到了金牌的情况下,才能在下一个全运会或奥运会期间得到更充裕的资金开展训练和比赛活动。“虚报年龄参赛、制定非正常负荷的训练计划”,正是在这种竞争压力下形成的畸形产物。

青少年时期的训练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训练手段来完善训练监控。而在我国,大部分青少年都缺乏科学的训练监控与运动负荷监测、运动技术和运动心理诊断等一系列能够测量运动员形态、机能、心理、生理、生化、力学变化的测量仪器设备与科研力量。由于缺乏科学的训练指导与训练常识,运动员在训练中极易受伤,成绩提高缓慢,加上学校、家庭、社会生存等多方面压力,很多青少年体育人才早早的就退出了训练,使得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成为了“无源之水”。

3.2 有限的资源与不断扩大的青少年体育投资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需求的稳步增长,青少年体育的投资面也在不断扩展。其投资面主要包括了三级训练体制,即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以及伴随社区建立的体育营利性机构。当投资能力跟不上发展速度时,各个社会群体之间资源分配比例会明显失衡,形成了相互争夺资源的态势。

从目前的调查统计看来,我国的城乡居民的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很少对外开放,体育场地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青少年课后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4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培养体制的构建

4.1 合理分配体育资源

体育资源是指为了产出体育产品而投入的物资、人力成本。合理分配是指在分配中,因资源有限,无法实现公平时,通过考察被分配者的意愿,根据合理的目标,制定一套尽可能公平的分配方法。

国家在统筹资源合理分配时,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源分配的力度与范围:青少年运动项目发展是否关系到社会共同利益的满足;青少年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否必须由政府办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者说是否能通过市场机制达到预期目标。

在实际分配中我们还应考虑到青少年自己的意愿,通过考察、协调社会各青少年群体的能力与差异来决定青少年体育资源分配的力度与范围。

其考察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所做的贡献越多,分配的资源也越多)、平等性原则(平等的享受资源)和需求性原则(在分配时,那些缺乏资源的部门应得到更多的资源)。公平性原则的评价标准是贡献程度、努力程度和能力体现。平等性原则的评价标准是机会平等(每个人都有得到分配的机会)、结果平等(从最后分配结果来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和对待平等(在一定的情况下,完全平均分配)。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一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价值的青少年群体(专业运动员)大多选择公平性原则与需求性原则,而需要公益性项目扶持的青少年群体则更倾向与平等性原则与需求性原则(业余运动员、学校学生等)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参与训练的渠道多以国家竞技体育机构为主。除此之外,还适量分布与社区体育、高校体育与俱乐部体育之间。可以说,现行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以公益性体育事业为主。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等社会办体育组织还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其经营规模与质量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需求,分担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在体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资源分配优势,来解决这些不同青少年群体与机构间的矛盾,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是构建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所在。

4.2 丰富青少年参与体育的途径,扩大选材范围

从机会公平看,政府投资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理应满足各青少年群体的需要,每个群体成员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是相等的。而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却呈现大城市比中小城市多,城市远比农村多的情形。这些势必影响到青少年通过社会途径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许多有体育运动天赋的少年也因此被埋没。

培养优秀的青少年体育人才不能没有资金、科研、后勤的支持。我们要发挥宏观调控优势,由政府主导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与体育场管的建设,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锻炼氛围与公平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积极调动社会闲置的体育资源,把体育俱乐部作为培养青少年体育人才的第一线。俱乐部可以通过公私合营、合作社营、个体经营等方式,由政府提供专业人员,指导培训,为一些具有资金优势的民间组织提供人力上的帮助,或者通过政府修建体育场馆、社会租用的方式,为资金有困难的民间组织提供必要帮助。从美国游泳俱乐部的经营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一套完善的俱乐部管理法规,对管理、监督、保障俱乐部的利益、教练的积极性、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是十分有利的。除正常的经营行为之外,俱乐部还能就近对社区群众发动宣传,通过组织比赛、举办体育娱乐活动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促进俱乐部之间的良性竞争,惠及广大体育群众。

4.3 帮助协调青少年体育运动与生活其他方面的关系

鉴于我国人口基数与教育体制的限制,青少年普遍学业压力较重,想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通过协调读训关系来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美国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一方面,他们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用巧练取代苦练,缩短优秀运动训练的时间量。例如,世界最优秀的游泳选手菲尔普斯,其每周的训练量比某些市体校运动员的训练量还要低。由此可见,科学训练是缩短运动员训练时间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国青少年培养中所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力量的保障,美国青少年运动员以俱乐部训练为基础,加强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之间的直接联系,在初中、高中学习阶段开展丰富的学校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在课余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读训关系的平衡起到了一定的协调作用。

由于我国的体育竞技色彩过于浓厚,各级之间在培养运动员时只要求成绩,忽视了运动员应有的学历教育,使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与发展没有保障,导致很多现役运动员无法专心致志地投人训练,很有前途的苗子为学历而忍痛选择放弃体育事业。

事实上,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无一例外都将竞技体育发展的重点放在学校,来缓解读训矛盾。所以,我们惟有将高校作为优秀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训基地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难题。运动员从社区俱乐部→初中、高中→普通高校→体育院校→国家队的形式层层选拔。这样做既能解决运动员的学历问题,又能帮助他们在运动生涯结束时获得一个良好的就业途径。此外,高校作为一个高知识、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对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起到了直接保障作用,为提高后备教练员素质做好准备。比起三级训练体制将运动员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枯燥的训练而言,高校有着及强的对外交流能力,通过与国外高级体育组织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博众所长。可以说三级训练体制是造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材缺乏、科研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

以体育类高校作为培养精英运动员的摇篮,对青少年体育人才进行高层次的选拔,让运动员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顺利完成其文化学习,是维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5 我国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对策

5.1 根据资源分配平等性原则,把商业化、观赏程度较高的职业体育与一般竞技体育分开运行,均衡各项体育运动发展,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5.2 加强体育院校高水平教练员、科研人员的培养。完善分级科研体系,设立专门科研人才培养基金,与基层建立密切联系的基础上,分区域分层次对青少年体育展开科学研究。

5.3 建立运动员成绩跟踪档案,完善运动员赛事选拔制度。实施运动员最终成就与基层奖励挂钩,杜绝不科学训练导致人才浪费的情况。

5.4 加强政府公益宣传力度,对运动员生活、学业加以关心,推迟或延长运动员教育时间。加强运动员待遇问题,为运动员优先分配政府部门的职位,终身享受政府补贴。

5.5 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纳入体育队伍建设的范围,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加强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领导和扶持,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1]黄琳,周超. 体育产品资源配置的公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5,25(5).

[2]陈新亚. 新建社区新体育构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3).

[3]Regis Tremblay.“The Urgent Need for Reform in Youth Sports.”[R]The Center For Kids First in Sports.2006.

G808

A

1674-151X(2011)05-011-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5.005

投稿日期:2010-12-21

吴新炎(197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竞技俱乐部运动员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