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

2011-08-15苏克强胡素梅

武术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苏克强 胡素梅

(1.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安 271021;2、泰山学院政法系,山东 泰安 271021)

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与传承途径研究

苏克强1胡素梅2

(1.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安 271021;2、泰山学院政法系,山东 泰安 271021)

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阐述了传统武术文化所蕴涵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等和谐文化内涵,提出依托学校教育、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以农村为主体、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等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途径,使传统武术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和谐 武术文化 传承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范围之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要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武术,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何挖掘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对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和谐社会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和谐内涵

1.1 武术文化概念的界定

自20世纪后期,国内学者开始提出一些有关武术文化的观点与认识,但至今也没有比较明确、统一的解释。1990年旷文楠等人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认为:“武术文化是一个与外在的文化大环境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以这种联系和交流为生存前提的系统结构。”2005年刘景堂在《论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运动中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2006年王岗在《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中认为:“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武术方面的综合反映。郭玉成在《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中认为武术文化是指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

自武术发源之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本文所指的武术文化就是指以武术为载体、融会了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1.2 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和谐”内涵

武术文化博大精深,130多个武术拳种,近5000种拳械套路,融会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学者提出武术“文化三层次”学说,即把武术文化结构分为技术体系层、行为活动和语言文字层、武术理论基础、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层等。但是无论哪个层面,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始终贯穿于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

1.2.1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武术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学说”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具有较强的哲理性。武术的养、练观强调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才能成正果。《八卦拳学》指出,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少林拳法大要》中说,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向。流行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脏的变化,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功法练习,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孙禄堂《拳意述真》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陈氏太极拳图书》云:“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1]练武之人把自己视为一个与宇宙相对应的小天地,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道寓于拳术之中,道的实践与追求,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武术中有很多拳种和拳式也是取意于自然的,如东汉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特长创编的五禽戏,形意拳的燕、蛇、鹰、熊等十二形以及螳螂拳、猴拳、青龙剑术、白鹤剑等。还有少林五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2]这些融自然物我为一体的拳术,实际上是崇尚生命,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统一与和谐。

1.2.2 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书法隶书“武”字,由“止、戈”组成,意思是止戈为武,化干戈为和平,说明练习武术要讲武德,讲人和的道理。武术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突出了武德的作用,规范着习武者的行为,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其中蕰涵的“仁、义、礼、信、勇”等精神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武术谚语中有“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等。这种崇德扬善的道德观调节着习武者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

少林寺戒约规定:“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传”。[3]孙禄堂指出,“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知勇备焉”,指出,智勇皆有“和”生。强调“拳打人不知,出手不伤人”,以服人为上策,打人为下策,杀人为最下策。武术注重养、练结合,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健康与长寿的需要,练就是为了养,而不是强争胜负的打法,即所谓“点到为止”,这是西方运动项目根本所没有的。而且还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利”、“济贫助弱”、“公平竞赛”等。

1.2.3 注重个体自我身心的和谐

练武者自我身心和谐是武术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心者神之主,身者心之躯”,习武者重视心、神、意的主导作用,突出精、气、神,将形神兼修、内外合一作为练功原则。通过身心兼修,达到心灵的觉悟,完成身心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练武者自我身心的和谐,大都体现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长拳有“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太极拳讲究“以身行气,以气运身”,“随曲就伸”、“顺其自然”。少林拳讲求“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眼随手动”、“目随势注”等。形意拳讲求“外三合”、“内三合”,所谓“外三合”是指“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练习器械则有身械相合等。长期的操练是为了达到一种高度完美的技术和谐。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意思是说,从演练者的手足身法配合是否和谐可以断定他的功力和习武的成就。[4]

2 和谐社会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途径

所谓武术文化传承是指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的方式,享用、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由于武术文化是以物质和非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是动态的、抽象的、多元的。

2.1 依托学校教育传承武术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项目的传承中,大多数学者都以“学校教育”为传承的首选,以进入学校为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当然就成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对于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首先要更新现有的传统武术文化教育的传承理念,改变现今“技术型武术”一条腿发展的严重倾向,把武术运动的发展纳入到“文化型武术”的发展轨道上来。其次,加快与各级学校相配套的武术教材建设工作。教育部门在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上,要充实和丰富武术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价值内涵等内容,选择适宜的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使学生了解、接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第三,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的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培养出“文武双全”的优秀武术专业教师,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武术文化传承提供必要的保障。[5]第四,确保必要的武术场馆、器材设施的资金投入。

2.2 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传承武术文化

全民健身计划是由国家制订、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也是全民健身计划中重点推广的运动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传承武术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文化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传承,首先,各级有关职能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武术文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大力宣传和推广武术文化,广泛提高群众对武术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使之自觉加入武术健身行列。其次,要坚持走社会化的道路,就是要打破民族与地域间的限制,逐步把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体育活动推向全国,扩展其开展范围与规模,使其大众化、通俗化。第三,加强武术馆、社、辅导站等的管理、指导、培训工作,加强传统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充分调动民间教武、习武的积极性,鼓励私人设场授徒。第四,积极编写适应广大民众、团体等不同需求的武术教材和武术科普读物,组织开展各层面的群众性武术表演和竞赛活动,尤其是开展城镇社区群众性的武术观摩、交流活动。

2.3 以农村为主体传承武术文化

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虽然武术运动原有的社会活动范围发生了变化,但其活动的主要载体依然是广大民众。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的武术又数农村。相比城市而言,农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小。武术文化的生存环境好于城市,或者说,武术的文化空间主要存在于农村。[6]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武术活动还是以旧式的师徒传承和习练者的直接体悟为特色,它的传承,更能保留传统武术文化的整体性。

传统武术文化在农村的传承,首先要注重保护并培育优秀民间武术文化传承人,同时建立一套有足够吸引力的激励制度,激发广大青年投身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热情,从而网;罗武术文化人才,不断壮大民间武术文化人才队伍。其次,国家武术运动管理部门和各级武术协会应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引导群众性开展武术活动,热情鼓励民间业余武术馆、社、校以及个人授拳活动。第三,加大农村对武术文化传承的资金投入,拓宽多渠道资金来源。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为民间武术社团、组织提供一些必要的场馆、器械设施,用于武术文化交流、表演和竞技的平台等,以促进民间武术文化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传承武术文化

媒介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化”的功能,也能够通过建构媒介信息对受众进行劝说,从而培育一个受众市场。也就是说,传统武术文化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媒介的特点将自己塑造为新时期大众“娱乐文化偶像”,培育一个消费传统武术文化的受众市场。从而达到传承武术文化的目的。

在传媒利用技术中,第一,可以利用民族武术文化报道的方式,它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及社会风貌、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紧密相连,文化报道可以以图片、画面、文字等形式向外界宣传介绍武术文化,唤醒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第二,可以开展传统武术文化讲坛,以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只要不失去传统武术本质的特征,不改变传统武术的内容,鼓励专家、学者以各种形式或风格来宣传武术文化。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信息网络为我们的传统武术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积极向最先进的传播方式靠近。第四,进一步开展有关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与整理工作,对于一些传承有源并符合条件的,应积极申报世界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力。

3 结语

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谐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传承途径,是每一个武术文化传承者的历史责任。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从来就不是纯粹的。从来没有一代人的文化模式完全、彻底地为下一代所承继。我们必须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正确认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处理好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关系,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郭玉成. 武术文化与和谐社会 [J]. 搏击·武术科学,2008(6):1.

[2]蔡仲林等. 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7-109.

[3]秦子来,夏卫中.中国武术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J].湖北体育科技,2004(4):431-435.

[4]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5(4):18-19.

[5]刘 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6-128.

[6]郭玉成. 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J]. 搏击·武术科学,2007(2):1-2.

Study on the Connotations and Inheritance Ways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Su Keqiang1Hu Sumei2
(1.P.E.Department of Taishan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21;2.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of Taishan University,Tai'an Shandong 271021)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and finds that it contains the harmonious culture connotation,such as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man and society,harmony individual self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Besides,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such as relying on the school education,combining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s the main body,the use of modern media technology,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pattern,to make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b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ore effectively and to serve for constructing harmonioussocial society.

harmony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G85

A

1004—5643(2011)04—0022—03

1.苏克强(197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怎么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谁远谁近?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