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防治

2011-08-15钱海龙柴晓娟

运动 2011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青少年心理

钱海龙,柴晓娟

(1.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2.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防治

钱海龙1,柴晓娟2

(1.张掖市甘州区小满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2.张掖市甘州区安阳乡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本文结合其他学者的已有研究,综合叙述了逆反心理已有的研究情况,对逆反心理的涵义做了界定;联系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实际,阐述了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根据逆反心理表现出的特点,对其积极方面加以正确引导,激发中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他们的开拓进取精神。对于消极逆反心理,笔者试图根据其产生的原因,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积极寻求有效对策。

逆反心理;表现;成因;防治;体育教学策略

1 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

1.1 自我意识的觉醒

首先是不接受倾向,甚至敌对;其次是态度上的抵触,这是逆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它包含着攻击的内容,伴随着态度的偏激和极为简单的态度——反驳;第三,情感的冷漠现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除此之外,具有鲜明逆反心理特征的行为上的违拗性也是不可忽视的。违拗形成现象是指有意不服从的行为倾向。一句话,他们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小孩”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一项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大人看”的占76.4%,非独生子女占78.2%;独生子女评价自我“独立性较强”的占63.1%,非独生子女占66.3%[1]。

1.2 逆反心理的成因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2]。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2.1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相连中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中学生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中学生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中学生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3]。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1.2.2 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2/3,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被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2 逆反心理的防治策略

2.1 给孩子“给力”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蘼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而这种情形最容易引起老师、父母的恼火。而老师、父母越是恼火,对于他(她)越发训斥,就会使他(她)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正常关系,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导致人格和行为的不健康。对于孩子,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勇于提问,爱动脑筋,越是不让动的、不许看的就越想动,越想看。此时,父母不要只是一味地明令禁止,一方面要尊重孩子探求新知的欲望,并给予鼓励,同时更要耐心地给孩子讲明原因、说明道理,对于不好解释的一些问题,不妨用简单的事物打个比方说明,让孩子在沟通中理解父母的做法。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出现抵触情绪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软处理、冷处理等方式,来避免矛盾的激化、化解矛盾。给相互一个反思,缓解的空间。父母对孩子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乐意和父母沟通交流,把父母当成知心朋友,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给孩子发言权,使孩子真正享有主人翁的地位,这样孩子的积极性会很高,对父母的爱更加的深,抵触情绪也就减轻[4]。 孩子的表现欲望很强烈,非常乐意帮父母做一些事情,他们觉得那样很光荣。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知道自己的性格薄弱点在那里,然后帮助孩子改正,或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知道自我约束。

2.2 给孩子温暖

父母在孩子受到挫折或心情不愉快、受到委屈、遭到冷遇的时候,不要再去用一些话语或行为刺激孩子,要给与孩子爱抚与帮助。然后选择适当的时候,耐心地帮孩子分析原因,找错误,鼓励指导,增加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最可以依靠的和信赖的。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同时要和孩子做好沟通,跟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真正的从思想上接受这些规矩限制[5]。这样一方面孩子在主观意愿上不存在抵触情绪,可以自觉地遵照,同时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对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学习质量[6]。很多人认为,体育运动的益处只限于提高身体素质、防病治病,却不知其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当遇到挫折和烦恼,或感到生活单调乏味时,不妨到运动场上去,就会感到生活是富有朝气的,生命的力量是如此旺盛。

3 结论与建议

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我们应给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应创造轻松、和谐、温暖、平等的环境,关心其身心健康,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增强自信心,自强自立,磨练意志,适当的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积发展。教师应经常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不良的动态及时以委婉的语言、严肃的态度给予纠正,关注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有效地疏导青少年心理上的不良变化,让中学生懂得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应该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侵害他人的权益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 1 ] 张凯.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二)[ J ].中国学校体育,2011(1):28-29.

[ 2 ] 孙少强,孙延林.运动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 3 ] 杨商义.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中学生安全教育[ J ].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4):25-26.

[ 4 ] 吕时珍.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72-73.

[ 5 ] 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6 ] 张凯.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三)[ J ].中国学校体育,2011(2):18-19.

G807.3

A

1674-151X(2011)09-01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9.005

投稿日期:2011-05-18

钱海龙(1984 ~),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