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和倒置现象研究

2011-10-27马思远卢元镇

运动 2011年9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人才

马思远,卢元镇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和倒置现象研究

马思远1,卢元镇2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具有中国特色“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出现很多方面的断裂和倒置现象,严重阻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科学培养机制的形成,通过这些现象的研究,分析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出现断裂和倒置现象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和倒置问题的建议,为实现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形成科学培养链提供理论思考。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倒置

1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解析

竞技体育人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竞技体育系统内接受过竞技体育专业培养、教育和训练,以体育竞赛夺标为目的,实现能够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包括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等[1]。

《汉语大词典》把“培养”解释为以适宜的条件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或者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训练。对竞技体育人才来说,培养应该是按照竞技体育人才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就是根据竞技体育人才发展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科学教育和训练,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整个连续性的环节。这些环节包括竞技体育人才的精心选拔、科学训练、文化教育、严格管理、资金投入等以及适宜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环境。

一条优化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链应该是,顺应市场规律,有效地投入资金,按照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科学选材,对人才进行文化教育、科学训练与管理并使各环节能有机无缝整合,高效培养出高素质、高竞技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并为推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和重要影响。

2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概况及启示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对体育的要求,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情,建立起具有自己特点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

美国是世界第一体育强国,美国政府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奉行“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宗旨,把学校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主线。在美国,中学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高级阶段。美国奥运代表团基本上是以大学生运动员为主体构成的,80%以上的运动员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2]。德国把体育俱乐部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载体,政府对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的资质采取合理干预。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政策,为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经济资助,并为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惠条件进入高等学校学习[3]。日本把“体育少年团”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全国有3.4万多个体育少年团,88.1%的中小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所以,日本政府把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建立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之上,实行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共同干预的模式[4]。韩国的体育工作由文化旅游部分管,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开展大众体育、学校体育,培养优秀运动员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等。其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由政府、财团、企业联合培养,国民体育振兴公团为优秀的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支付特别奖学金,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发展突出宏观干预能力[5]。

以上各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凡是竞技体育取得骄人成绩的国家,无不重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优化,在实现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的同时,重视竞技体育发展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其价值取向。

3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形成

在建国初期,中国竞技体育基本在学校和厂矿开展。1952年,为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和青年团中央联合发出了关于《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训的通知》,开始组织长期集训的代表队(以后演变为国家队),并在此后形成了由体校到省市代表队到国家队[6]的“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三级训练网,形成了体育系统内的封闭的人才培养链。它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导,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实行集中统一领导,调动各方面力量和资源集中发展竞技体育,建立了体育系统内竞技体育发展的“举国体制”,为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振奋了民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十四大”为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从此中国拉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序幕。尽管国家体育相关部门为优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不断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改革,但时至今日,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依然游离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所谓的“举国体制”下运行。这使得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链在众多环节上出现断裂和倒置现象,严重阻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科学培养机制的形成。

4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和倒置的现象

4.1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现象

4.1.1 “三级训练网”的培养体系支撑困难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是“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三级训练网体系[7]。这一体系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调查,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有95%以上是通过“三级训练网”的初级培养,他们在进入专业队之前,全部接受过业余体校训练。从20世纪80年到90年代,我国少年级运动员逐年下降,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造成许多运动项目严重后继乏力[8]。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引入,这种培养运动员的三级训练体制的基础环节受到严重的冲击,业余体育学校的建设因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趋于瓦解[2]。

4.1.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队伍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制约其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在三级训练网体系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队伍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重要环节,但因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制约该链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表1是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对全国体育系统人才学历状况调研的数据成果。从表中可以看出,高学历人才所占比重仅为2.4%,专科及以下学历为68.2%,约占体育人才比重的7成。

4.1.3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失去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能相互支持、相互协调,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将事半功倍。不幸的是,我国体育系统之间相互割裂,相互拆台的现象十分严重。竞技体育一枝独秀,群众体育曲高和寡,学校体育自娱自乐,此局面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很不利[6]。

4.1.4 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据2005年全国体育人才基本情况调查统计,我国目前待安置运动人数达3776人以上,因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很多本打算退役的运动员继续留队训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退役运动员的数量将达到一个峰值[1]。

调查结果表明[1],目前待安置运动员中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数为2727人,占总数的72.2%,这是导致退役运动员待安置率上升、待安置年限不断延长的重要原因。待安置运动员基数庞大、比例高、待安置年限长的状况必将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的稳定和发展,导致竞技体育人才链培养的断裂现象。

从表2中明显看出,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五省份的待安置运动员与在队运动员人数之比例超出100%,尤其是青海竟高达446.7%。

4.1.5 青少年进行成人化训练,违背训练规律,造成运动员寿命早衰而提前退役

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文化知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教育和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竞技体育训练,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和延长运动寿命。但是在中国,因为教练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青少年训练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等,在追求青少年训练的经济和竞技效益驱使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对青少年进行长期、大运动量、大运动负荷成人化的训练,违背了其训练规律,致使很多运动员伤病缠身或早早就离开了赛场。据调查,优秀运动员队伍的年淘汰率很高,大约为17% ~19%,有的年份接近30%[8]。所以,在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初始环节,因为违背训练规律,为体育人才培养埋下了早衰的祸根。

4.1.6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现象的其他方面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还表现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地方所有制,造成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封闭割据局面;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及体育行政机构阻碍竞技体育的社会化过程;中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是一座不完善、基础不稳固的金字塔,多项运动项目后备力量薄弱,竞技体育与教育的不能相得益彰、相互支持,专业与业余的连贯衔接都存在诸多方面的断裂现象。

表1 全国体育系统人才队伍学历状况

表2 部分省市待安置运动员与在队运动员人数比例表

4.2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倒置的现象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同世界各国一样,要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因这条培养链是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必然导致不符合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规律的倒置现象,这些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2.1 体制的尴尬—奥运战略不敌全运会战略省市的“全运战略”与国家的“奥运战略”目标不一致,阻碍了“举国体制”下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8]。各省市均重视本省市的金牌战略和荣誉,希望本省市运动员能够在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为本省市争光,没有把国家的“奥运战略”放在首要位置。

4.2.2 各种运动会造假、作弊行为屡见不鲜从青运会、城市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全军运动会和大学生运动会的组织过程来看,这些归附于行政区划的竞赛活动,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不少有损国家利益、违背体育人才链培养的作弊行为,并且难于克服[9]。其原因就是这些作弊行为有可能来自官方的怂恿或默许,篡改户口、涂改学历、假造工龄年龄甚至假造骨龄等作弊行为屡见不鲜,这都严重影响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造成人才培养链的倒置。

4.2.3 竞技体育人才不合理流动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流动被普遍接受和公认的流动形式有租借、互换、一次性买断或者说俱乐部转会、共同培养、协议交流、签约代培等形式[10]。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由于受到人才产权不清晰;没有建立人才价格体系,规范价格指导标准;政府过多干预,无法形成公平合理人才竞争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体育人才不合理甚至倒置流动的现象。于是在赛场上,出现青年与少年比赛、专业与业余的比赛、业余的与学生比赛等局面,造成恶劣的影响[11]。这无疑使长期形成的业余训练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削弱业余体育训练的基础。

4.2.4 竞技体育人才的近亲繁殖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是一条体育系统内的相对封闭的“举国体制”人才培养链,这条培养链重视运动员技术训练忽视文化综合教育。由于远离教育,在体育系统内部造就了一支文化素质低下的队伍。很多高等体育院校不是真正意义上培养体育运动高层次人才,而是给低文化程度的退役运动员寻求一个出路,以稳定运动员队伍。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拿到大学文凭的学生又回到体育战线,充任教师、教练,一种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已经形成。高等体育教育本应该站在体育事业的龙头位置,现在却安置在个人才链的尾巴上[12]。

5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和倒置的原因分析

5.1 中国现行体育体制的滞后性

中国目前所实行的体育体制,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虽然在细枝末节上有了修修补补的改革,其内核根本没有受到触动,这已经滞后于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总体进程。社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解决制度设计中的漏洞、缺陷和矛盾。制度建设的滞后则会带来高昂的社会和经济的成本,更会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并制约社会的发展[12]。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产生上述的断裂和倒置的问题和现象有其深层次的根源,即中国体育体制滞后性。在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体制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国家体育系统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教育相分离,造成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的缺失,制约竞技体育人才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中国目前竞技体育一枝独秀,与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学校体育和开展并不乐观的群众体育形成巨大反差。随着时间的推移,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必然落入无本之木、无水之源的境地;“奥运争光”计划的“奥运战略”与地方为实现“全运战略”的竞技体育人才“壁垒政策” 形成鲜明的对比,割裂并阻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科学机制的形成等。因此,体育体制问题是体育发展中最核心问题。科学的体育体制是竞技体育人才体育培养机制形成和发展的保障,而目前现行中国体育体制,一是深深地烙下计划经济的思想,其保守封闭性根深蒂固;二是在社会转型期,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及其组织以过去体育体制下竞技体育曾取得辉煌的成绩为借口而称道其优势。这两股阻力严重制约现行体育体制的彻底改革,其滞后性必将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带来严重的影响。

5.2 封闭僵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系统

人才是体制中最核心、最有活力的部分。科学的体制能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反之则造成人才极大浪费。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从三级训练网的运动员培养到运动员功成名就当教练员或体育管理者,无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举国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在教练员培养运动员,运动员退役后成为教练员或体育行政管理者,体育行政管理者再管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这个几乎封闭体系中,从竞技体育人才的选拔、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竞技体育人才的退役安置,这一培养链每个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家长看不到竞技体育的出路,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从事体育训练;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练员重技术、轻认识,重训练、轻文化,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的缺失而致使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也为退役后难以再就业埋下隐患;受“金牌战略”的影响和物质利益的驱使,在国内不能形成良性的竞技体育人才的流动机制,导致竞技体育人才高淘汰率和资源严重浪费;随着竞技体育规模不断扩大,退役运动员队伍也越来越大,先前退役运动员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经济保障体系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体制下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与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一系列关于退役运动员就业保障措施,但由于这一群体规模庞大,因此作用实在有限[13]。以上各环节的种种弊病,无不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科学发展。

5.3 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群众体育之间脱节

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也是竞技体育强国,它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有一套完备的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制,这一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育与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失时机地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运动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2]。而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有95%以上都来源于三级训练网的培养模式,他们很小就来到业余体校或运动技术学校承受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训练,由于受到这些运动学校快出人才的功利性和教练员文化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几乎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训练上,而荒废了文化学习。这种情况在优秀运动队和国家队情况更是如此(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运动员文化教育弥补措施,其成效也是杯水车薪),因为他们追求的是有形的金牌和看得见名次和成绩,而文化学习是无形的,是看不见的,所以很少有人把运动员运动场上的失利归结为文化教育的缺失,而更多的是归结为心理素质不过硬、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技术没有发挥好等因素。

学校体育是为群众体育培养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群众体育形成体育人口的主要渠道。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群众体育的普及又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然而,自从“举国体制”这一封闭的竞技体育体制形成后,体育系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也渐行渐远,人们不再关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因为中国的实践证明,提高不一定要普及,而北欧一些国家的实践也证明普及不一定就能提高。但谁也不能否认,群众体育的发展可以为竞技体育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发展环境[6],仅仅依靠政府拨款,不太好的群众体育基础,只能使竞技体育发展之路越走越窄。

5.4 经济因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必然要以经济为基础,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模式,都受到经济的制约。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体育系统这条所谓“举国体制”的培养链,其运行机制实际上是在计划经济主导下,根据国家竞技体育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出现诸多经济因素的矛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教练员不择手段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成人化训练,为的是让青少年运动员早出成绩,快出成绩;在某些教练员甚至是官员的怂恿或默许下,运动员为了在各种运动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篡改户口、涂改学历、假造年龄,甚至假造骨龄;竞技体育人才不合理流动,破坏竞技体育人才的市场机制,损害某些地方某些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信心;政绩与地位和经济利益挂钩,导致国家的奥运战略不敌地方的全运会战略的尴尬局面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并不仅仅是计划本身与市场机制的矛盾难以调和,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意失去自身的地位和利益,或者利用市场经济为幌实际走的是计划经济的路,或者利用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等漏洞牟取更多的利益,并言之市场经济不适合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固守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这必然导致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断裂和倒置的短视行为。

6 解决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断裂和倒置问题的建议

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形成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建设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过程。要解决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断裂和倒置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 加快体育行政体制改革

现有的体育行政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凸显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众多矛盾和问题,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动力和连续性。顺应中国由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发展,必须加快中国体育行政体制改革,这种改革不应是体制表面问题的修修补补,而是要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育行政干预体制。

6.2 建立科学合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经济为杠杆,用体育行政干预体制为保障,综合、全面、和谐培养中国竞技体育人才。

6.2.1 建立国家、地方、解放军、企业、高校等全面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体制关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从“举国体制”到“体教结合”再到“教体结合”,无不是力求建立科学、可行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状出发,建立既有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途径,也有地方基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既有解放军和企业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更要发挥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优势。各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都以市场经济为杠杆,用体育行政干预体制为保障,保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的连续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6.2.2 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有学者认为,中国还不能称之为体育大国,如果算是体育大国的话,也要好好补一补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课。因为我们知道,中国青少年体质20多年持续下降,群众体育开展的条件、设施和普及度、力度还远不及不敢称为体育大国的日本和北欧一些国家。我们不能冒然以竞技体育的成绩来衡量我们就是体育大国。其实,如果以金牌数量与中国人口相比,谁都没有理由把中国称为体育大国,更不要说体育强国了。体育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有较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群众体育的普及又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体育为群众体育培养社会体育指导、管理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群众体育形成体育人口的主要渠道。所以,实现体育强国理想,必须努力实现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而不是竞技体育一枝独秀。

6.2.3 加强西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增进区域间体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和合理流动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西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力度相对薄弱,加上竞技体育人才不合理流动,严重挫伤西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信心,从全运会上各省市取得成绩可见一斑。加强中国西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中国体育行政干预体制的作用,增进西部区域间竞技体育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和合理流动是保存、挖掘、促进中国西部民族竞技体育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6.3 把重视和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体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仅是育体,更是要育心,促进竞技体育人才心智和谐发展。目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偏重于身体技术技能的教育与发展,忽视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心智发展的文化教育。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经带来很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运动员在整体素质的难以提高和退役后面临的安置问题,已经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产生严重的断裂现象。

针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尽管国家对此相当重视,也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但收效甚微。重视与落实有质的区别,面对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文化教育的缺失,必须把重视和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文化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是解决其培养链断裂问题的重要一环。

6.4 淡化体育的政治功能和极端的功利主义,实现体育教育人、发展人的目的

体育离不开政治,但体育不是政治,更不应把体育政治化。体育是为人服务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宗旨是体育要以人为本。发展竞技体育最终目的不是争金夺银,而是带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为人类服务,而不是把竞技体育人才当成谋利的工具使用。所以,促进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健康发展,必须淡化体育的政治功能和极端的功利主义思想,实现体育教育人、发展人的目的。

[ 1 ]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236.

[ 2 ] 张建新,孙麒麟.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其启示[ J ].体育文化导刊,2009(8).

[ 3 ] 杨再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 4 ] 金仙女.韩国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国体育政策[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1999:177-189.

[ 5 ] 张新萍.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8,71.

[ 6 ] 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87.

[ 7 ]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 8 ]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忧思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 9 ] 俞继英.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 J ].体育科学,2004(1).

[ 10 ] 卢元镇,马振廉.观念与体制相互依攀的怪圈—东德体育教训之五[ J ].体育文化导刊,2005(6).

[ 11 ]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 12 ] 熊晓正.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G808

A

1674-151X(2011)09-001-05

10.3969/j.issn.1674-151x.2011.09.001

投稿日期:2011-04-08

马思远(1974 ~),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人才
人才云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