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2011-08-15丁霁春龙游三中
丁霁春 龙游三中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丁霁春 龙游三中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本文从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一题多解等方面谈谈自己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看法与做法。
问题意识; 主体作用;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去引导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
1.使学生明确-----优秀学生是不断提问的学生
林语堂先生讲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学问不是学答,学答不是学问。”不愿意提出问题,是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问题。因此,教师应明确提出期望,勤学好问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优秀学生是不断提问的学生。
课堂中教师的期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适时对学生提出期望,即在课堂中不断提问的学生才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才是将来真正有出息的学生。这种期望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强化,学生就会慢慢变得跟期望相符合,而不是相反。
2.让学生知道------科学始于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科学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的发展。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问题永远在生成中,对一个现象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问题“提出”重于“解决”。
玳瑁眼镜听得有些感动,起身踱了几步:实话说吧,我们是刘英领导的浙南游击队一部,前几天从丽水遂昌一带运动到龙游,本想袭击鬼子搞些枪支弹药,没想刚动手就引来大批鬼子,慌乱中逃到兰江边,被藏在草丛中的船工救了过江。
3.让学生感知------提出问题就是思维的重要结果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思维高速运转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他激活了原有的知识背景,调动了生理的、心理的机能,问题就是思维的成果。
二、引发学生提问的有效途径
1.利用课前预习,促使学生想问
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将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在书本上做好标记,教师在课前收集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修改教案,学生的问题使课堂有的放矢,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敢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使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中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有:
①从现实生活中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真正回归到生活之中,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从学生的认知冲突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学贵有疑”,适当的悬念,巧布某种卡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强力的学习内驱力,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比较的基础上观察、试验、猜测、估计,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
③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入,抽象思维逐步清晰,长期下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传授了学生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认识了事物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培养学生善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进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因此教师要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是其中一种。把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思考空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 在教学“质量分数”问题时,可这样设计:现有含盐4%的盐水600 kg,含盐12%的盐水50kg,另有足够多的盐与水,要配制成含盐10%的盐水600 kg,试设计多种配制方案。学生积极思考,给出多种方案,由学生归纳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取盐与水直接配制 ②稀释问题 ③加浓问题 ④ 混合问题
总之,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例、习题,抓住典型题进行引申、拓展、一题多解、一题多用、推陈出新,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4.强调解后反思,诱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这个问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开始.如果此时停止了这个问题的思维活动,将错过解后反思的大好良机.即使做题再多,也只是解决了“怎样解?”等问题,而没有解决“为什么这样解?”... 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好问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敢问路在何方”勇气与信心。因此,教师应善待学生的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很幼稚,但也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多问。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便大功告成。有时留一点空白,留下一个问号,也许更加精彩。
实践证明: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一个真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问题,才能有思考、有探究、有创新。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前提下,课堂内外,要始终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激活和开放状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参照文献:
[1]龚莉莉.分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 .中小学数学[J].2006.9.
[2]余 哲.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 浙江省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2005.
[3]余惠芳.以发展性评价促问题意识的培养 .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005.
[4]邵潇野.例谈数学探究的有效途径.中国数学教育[J].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