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2011-08-15沈龙明

博览群书 2011年9期
关键词:新课程过程课堂教学

○沈龙明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沈龙明

“新课程”要育一代新人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其后,教育部为贯彻以上两个决定,在2001年6月,正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3年4月,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并制订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框架已基本确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从“旧课程”转变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尽管各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新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相同的,都包括三个维度:其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着重强调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也更加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宽厚性和扎实性。其二,过程和方法。新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强调学生应该“在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能力”。这一目标与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其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是新增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认识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和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显然都有了很大的不同。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发生了十分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带着传统的,甚至落后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还是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照本宣科”的话,那是很难顺利地达到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受到他们欢迎的。那么,学生究竟喜欢、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来教导他们呢?

会愉快教学的老师最受欢迎

学生喜欢的、需要的是怀有先进教学理念,尤其是愉快教学理念的教师。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正确,他们未能摆脱传统教学观念中落后因素的束缚,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刻苦、刻苦、再刻苦”,以致学生学习“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也浑然不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迷信“大运动量训练”,大搞“题海”、“题洋”战术。学生尽管心里不乐意,但也无可奈何,在教师的严格督促之下,只得在“题海”、“题洋”中苦苦“泅渡”。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们迫切地希望怀有愉快教学理念的教师来教导他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愉快教学理念意味着不赞成学生一味“苦读”,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快乐。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享受学习乐趣的主人。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如果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送出“礼物”,学生怎么会不欢迎呢?

不言而喻,学生在被迫苦读和愉快思考这两种不同的思维环境中学习,无论是从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角度看,还是从通过知识的获得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增强角度看,效果都是大相径庭的。在被迫苦读的状况下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消极地“应付”,当然会觉得“不堪重负”了。而在愉快思考的状态下学习,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从生理方面看,大脑皮质上的“兴奋灶”不但能较长时间处于亢奋的状态,而且还会不时地在不同区域交替出现,不大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这时,先前贮存在大脑中的与新的知识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信息便会鲜明地显现出来,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十分容易了;从心理方面看,愉快思考能使学生自然地、毫不费力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上,同时也能使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变得异常强烈。在这种氛围中,学校规定他们一定要学习和掌握的功课,当然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了。

师生互动十分重要

学生喜欢、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尊重学生的,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和沟通,在这过程中,他们得到教师切实有效的指导,既能接受到新的知识,又能增强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在思维方面得到较为有效的锻炼。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处在主宰整个活动过程的支配地位,学生处在被动的受支配地位,教师在课堂里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活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学内容进行的交往。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地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的教学是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为使课堂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和需求。

“师生互动”理念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当然要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教学对象,但同时又应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便会既耐心细致地做好“教”和“导”的工作,又会充分地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以“权威”自居。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大胆地发表他们自己的不同看法;在出现问题和争议时,以平等、协商的态度对待,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长期受控制、受压抑的状态下,教师能平等相待,学生当然会感到十分高兴,当然会欢迎、喜欢这样的教师了。

“师生互动”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动态的教学信息交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表达,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赏。不言而喻,这种“肯定和赞赏”,对于激发他们更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无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教师应会巧“引”善“导”

学生喜欢和需要的教师是能较为娴熟地掌握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巧“引”善“导”的,而不是那些只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热衷于机械训练的“教书匠”。

“教书匠”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们死扣“模式”、严守“程序”,不顾及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和切身感受。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缺乏应有的有效交流、沟通与互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会渐渐减弱乃至于丧失殆尽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如何把书本知识很好地教给学生,让他们学起来觉得十分轻松容易以致“当作礼物来接受”,如何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启发学生的心智,还必须要掌握教学艺术,要会巧“引”善“导”。

下面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和作答为例,说说教师应如何进行巧“引”善“导”,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课堂提问中的巧“引”善“导”:一要针对性强——不仅要紧扣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二要有个“时间差”——教师提出问题与指定某个学生回答之间要隔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以便让他们有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三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估计学生一下子回答有些困难的问题,教师提问时应作适当的提示,即向学生指出大致的思维途径(有时甚至还要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四要富有启发性——教师对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精心选择,既要适应他们的现有基础,又不能过分容易,要有个“略微超前量”,要使学生能从教师的提问中受到启发。

课堂作答时教师也应巧“引”善“导”: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当然可以作出一些回答,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应“有疑即解”,而应适当存疑。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怀疑是智慧之母”,意思是“疑”是追求答案的开始,是“悟”的先导。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引导学生“善疑”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来抓,把整个教学过程演变成一连串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提出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方面,而不要只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有问题时,有时应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钻研和探索,在他们思考到快要找到答案但又说不出来时,教师才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他们准确地加以表达,这是颇有道理的。教师好比学生求知途中的向导,是学生探究无数个“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导游者,高明的导游往往不会一下子把游客带到目的地,高明的教师也不会在学生提出问题时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他们把学生巧妙地导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又适当地加以指点,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显然,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能这样巧“引”善“导”的教师,学生是十分喜欢的。

教师谈吐应该风趣幽默

从教学语言方面看,学生喜欢和需要的,应该是风趣幽默的,能通过教学语言吸引、唤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教师。“风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话或文章)”。而“幽默”,则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这两者可称之为“转注”和“互文”了。教学是需要幽默的,教学幽默是指教师把幽默带进课堂,融合于教学之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机智,能使学生在笑声中进行认识活动,在师生关系处于高度融合状态、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饱满的状况下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幽默一个十分明显的功能是能活跃课堂气氛。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语言枯燥乏味,那么课堂气氛必然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而如果教师在讲课时适当地穿插点“幽默”(或语言或动作),便会给紧张的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便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为满足学生“对教师讲课要风趣幽默”的需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幽默的个性品质,这要从心态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加以培养。思想越乐观,心胸越开阔,就越容易产生幽默的言行,因为幽默是外在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说来,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幽默的产生还需要经常变换思维方式,善于思考,用快捷、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教师要富有幽默感,一定要注意积累一些教学幽默的素材。一般来说,教学幽默的素材来源于教学内容、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三个方面。比如说教材内容中的幽默,像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英语教材中的笑话、趣事,历史传说中的轶文逸事等,都蕴涵着丰富的幽默资源,教师可在筛选、开发、加工后直接使用,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理解教材的实质。比如说文艺作品包括喜剧、相声、小品、漫话、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其中往往蕴涵着很多幽默成分,把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后适度引入课堂,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师可从自己、学生和周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奇闻逸事,社会上流传的(如现今网络热传的)富有启迪意义的新闻,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会引发起学生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试想一下,学生经常在富有幽默感的教师的“教”和“导”之下,他们还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吗?他们还会认为“读书只是一桩苦事”吗?答案不言而喻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本文编辑 谢宁)

猜你喜欢

新课程过程课堂教学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漫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深度教学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