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请留步
2011-08-15韩雪燕
○韩雪燕
本文作者: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黎明前的黑暗无情地吞没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生命。他曾勇敢地用笔作战,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爆发出了惊人而耀眼的光芒。但随着先生的远去,他高大的身影在人们眼中渐渐的模糊了,他的光芒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这就使得很多人对先生产生了误读,这些人中间曾经就有我。
我所学习的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傲然,还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的深奥,抑或是从史书字里行间读出“吃人”二字的狂人的癫狂,都显得过于犀利和深刻。在我的印象里,鲁迅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总爱品评别人、老爱拽些怪词的糟老头,可他的作品又为何倍受推崇呢?
我无意中从巴金的《随想录》中找到了鲁迅的影子。在《鹰的歌》中,巴老这样写道:“(鲁迅先生)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这似乎与我原来对鲁迅的印象颇不相同。在《怀念鲁迅先生》中,巴老这样评价先生:“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
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一阵惶恐,我想大概是我错了。
于是我埋头于历史资料和各种文献,试图回到过去,回到那段喧嚣的历史中,重新认识那个最无饰也最真实的鲁迅。渐渐的,鲁迅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他如此真实,如此可亲可敬,好像一个每天和你打招呼的邻家大叔。正当我为我认识到这位伟人的“真面目”而松了口气时,“民族魂”三个字撞入了我的视线,引发了我更深的思索。
郭沫若在鲁迅逝世后曾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我们现在就正处于鲁迅之后的年代,可“无数鲁迅”在哪儿呢?现在的我们虽然处在和平年代,比起曾经的那段黑暗的日子,我们现在的社会稳定了许多,但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止解剖社会解剖自己。也许在外表繁荣的外衣下蛰伏的问题比那些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暴露出的种种丑恶更难被挖掘出来,这也就需要更多的像鲁迅先生这样的勇敢无畏的民族战士为整个社会鸣响警钟,提醒我们仍需继续斗争,继续在那条崎岖的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继续续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奇。
然而我们没有“无数鲁迅”,我们只有“无数杜拉拉”,“无数超女快男”,“无数监守自盗的反贪局长”……相较于他们的群体之大,那些活跃在我们视线中的“文化战士”大概是只能够用屈指可数来形容的。虽说先生当初是与封建的腐朽和糟粕作战,现在的“文化战士”是为了保护历史的精髓而战 ,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而奋斗。可由于实力的悬殊,我们的文化战士虽竭尽全力却节节败退。北京城明城墙被毁,天津杨柳青文化村岌岌可危,端午节由韩国申遗成功……这些令人心痛的事实让我不禁怀念起先生,那个曾在“千夫所指”的窘境下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的先生,那个将自己比作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和血”的先生。
先生,请留步!没有您的呐喊,这个社会会彷徨。先生,请留步!少了您的关怀,青年们会感到迷茫。先生,请留步!
然而自然法则无法逆转,鲁迅先生不会停下他的脚步,他从容的迈向死亡的脚步就如同他追寻真理的脚步一样坚定,无所畏惧。今年,鲁迅先生的孩子周海婴也离开了人世,似乎先生在这世上也再无任何牵绊了。那面“民族魂”的旗帜现在就保存在鲁迅博物馆里,那三个大字,仿佛在告诉我其实他一直都在这里,从未离开,也提醒我们,要继续沿着他的足迹前行,切勿放弃追求白昼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