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抒情写意的诗意笔墨
——论《柳林风声》的散文性

2011-08-15天津丁素萍

名作欣赏 2011年19期
关键词:蛤蟆鼹鼠

/[天津]丁素萍

抒情写意的诗意笔墨
——论《柳林风声》的散文性

/[天津]丁素萍

时令转换与海岸生活

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是英国爱德华时代(1901-1910)最重要的童话小说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文体风格的一大特色是抒情与写意相结合的散文书写。这一特征尤其贯穿于整部作品有关时令和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年四季,物转星移,寒暑春秋,作者对于时令转换和河岸地区的景物进行了富有诗意的散文书写,使读者获得一种赏景感时的审美满足。小说第一章“河流”始于万物勃生的春季,刚从黑暗的地下居所来到河岸地面的鼹鼠陶醉在崭新的生活中,为“波光、涟漪、芳香、水声、阳光”而激动不已。第二章“大路”,季节转换为夏日,河鼠和鼹鼠在河岸边观看鸭子戏水,具有诗人气质的河鼠诗性大发,在阳光下作了一首“鸭儿谣”,抒发鸭子在夏日清晨戏水、觅食的情趣。第三章“野森林”、第四章“狗獾先生”和第五章“温馨的旧居”是一气贯通讲述的,背景是飘雪的冬季。河鼠具有诗人气质,在白昼有时写写诗,或者与来串门的动物居民聊聊天,作者通过这个诗人的视野把闲散迟钝,令人无所事事、昏昏欲睡的冬季与刚过去的多姿多彩的夏天作了一个比较,同时也是为后面发生的一系列戏剧性的事件做一种铺垫。试看以下对于夏天风光的描写:

当回首那逝去的夏天时,那真是何等多姿多彩的篇章啊!那数不清的插图是多么绚丽夺目啊!河岸风光剧之露天舞台的盛装游行正在徐徐进行着,展示出一幅又一幅前后庄严跟进的景观画面。最先登场的是紫红的珍珠菜,沿着明镜般的河面边缘抖动一头闪亮纷披的秀发,那镜面映射出的脸蛋也报以笑靥。随之羞涩亮相的是娇柔、文静的柳兰,仿佛扬起了一片桃红的晚霞。紫红与雪白相间的紫草悄然露面,跻身于群芳之间。终于,在某个清晨时分,那缺乏信心,姗姗来迟的野蔷薇也步履轻盈地登上了舞台。于是人们知道,六月终于来临了,就像弦乐以庄重的音符宣告了这一消息,当然这些音符已经转换为法国加伏特乡村舞曲。此刻,人们还要等待一个登台演出的成员,那就是水泽仙子们所追求的牧羊少年,闺中名媛们凭窗盼望的骑士英雄,那位用亲吻唤醒沉睡的夏天,使她恢复生机和爱情的青年王子。只等身穿琥珀色短衫的绣线菊,仪态万方,馨香扑鼻,踏着优美的舞步加入行进的队列时,好戏即将开场了。①

莎士比亚曾在他的剧作中把世界比作一个舞台,而世上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扮演七个角色(“人生的七个阶段”,《皆大欢喜》)。诗人李白则把天地看做万物的旅馆,把光阴看做百代的过客。阳春三月美丽动人,锦绣大地催生诗情:“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格雷厄姆的描写殊途同归,而且别有一番情趣。大自然在夏天安排的露天演出是多么动人,多么富有诗意啊。演出的地点是设置在河岸地区的露天舞台,演员们就是具有天然才气的植物花草,从紫红色的珍珠菜、娇柔文静的柳兰、紫红与雪白相间的紫草,到姗姗来迟的野蔷薇,等等,演出的效果风情万种,神奇瑰丽。在女作家弗朗西丝·伯内特的著名小说《秘密花园》(1911)里,小女孩玛丽对十年来久病卧床的小男孩科林这样描

述春天到来的情形:“它来到了!它来到了!”而从未在户外体验过春天的男孩便有了这样的感觉:“有一支大队伍要来了,还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一大帮快快乐乐的大人小孩,戴着花环,举着花枝,笑啊跳啊,推推搡搡,还吹着笛子。”于是他当即让玛丽把窗户推开,因为还可能听到金色的喇叭。玛丽一听也乐了:“还真的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呢。若是所有的花花草草、绿枝绿叶和禽鸟动物都一起载歌载舞地走过去,那该是多么壮观的一支队伍啊!”②如此动态多彩的传神之笔与《柳林风声》中对夏日的描写可谓异曲同工,妙意盎然。此外,格雷厄姆的这段文字明摆着是在进入冬季之初回顾夏季时日的丰富多彩,暗地里却是为即将上演的冬季“剧目”做好铺垫(当然演员换成了几位动物角色)。果然,在接下来的长达三章的篇幅里,作者讲述了在这个“阿卡迪亚”童话世界发生的“冬天的故事”,展示了与夏日不同的别样情怀。小说第八章“蛤蟆历险记”亦是夏天的故事,“演员”当然是“了不起的”蛤蟆先生,他在人类社会的历险活动是小说中最精彩、最令人捧腹的故事。第九章“向往远游”已是夏末秋初,正是众多动物开始大迁徙的时节。河鼠眼见当地众多熟悉的动物居民们纷纷离开河岸地区,不免伤感不已。作者将大自然比作季节性的大饭店,每当时令转换:

客人一个个收拾起行李,埋了单走掉了,套间关闭了,吃客饭的客人一餐餐凄凉地减少了,地毯收起来了,侍者打发走了。还有住到明年重新打开门的拿养老金的房客老看见飞走和告别,老看见对计划、路线和新居的迫切讨论,老看见伙伴们一天天减少,总不免触景伤情,感到不安和消沉……干吗不像我们这样在这里平平静静留下来、快活下去?过了季的大饭店有多么快活……而对方的回答总是:你的话无疑完全真实,我们很羡慕你们,也许哪一年我们也会留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定了,公共汽车已等在门口,时间已经到了!③

接着河鼠碰见了一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海老鼠,这个“老水手”讲述了自己的远游经历,结果让河鼠心驰神往,魂不守舍。海老鼠的描述是优美动人的散文书写,无论是地中海的风光,天边外的地平线,南方的港口,夜船上的灯火,水手起锚时唱的曲子,渔民在日落时分衬着杏黄的天空拉网时唱的曲子,威尼斯的游艇和地中海的帆船上响起的吉他和曼陀铃配乐的曲子,海上航行时听到的各种声音……还是海上的风暴,水手的生活,包括斗殴、逃脱、聚餐、义气、行侠、海岛探宝、深海捕捞、安然归来,等等,无不勾勒出一幅幅航海生活与海岸生活的多彩画卷。这些富有诗意的散文化文字与作者讲述的那些精彩幽默,或富有生活情趣,或惊险刺激的童话故事相得益彰,为之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蛤蟆恢复了生命力

作者在浓笔书写主要人物蛤蟆的章节中,也使用了富有诗意的散文性文字来刻画蛤蟆的心理变化。在《柳林风声》的第八章,蛤蟆因为偷偷开走了别人的新汽车而被判刑二十年,在地牢里,失去自由的蛤蟆万念俱灰,痛不欲生。连续几个星期,蛤蟆都拒绝进食,而且不分昼夜地哀叹哭诉。负责监管蛤蟆的老牢头有个女儿,她对蛤蟆的凄惨境遇十分同情。姑娘向父亲提出,让她来劝说固执的蛤蟆。姑娘先通过一份卷心菜煎土豆的气味勾起了蛤蟆对美好生活的回忆,然后通过一杯热茶和一盘黄油烤面包彻底转变了蛤蟆的抗拒态度。姑娘带去的一份刚出锅的卷心菜煎土豆,装在盘子里,那“四溢的香味马上就散布在狭小的牢房里”,痛苦的蛤蟆虽然正趴在地上,但那股浓郁的卷心菜香味却实实在在地钻进了他的鼻孔里,“顿时使他产生了这样的认识:生活也许并不像他所认定的那样空虚和绝望”。当然,蛤蟆并没有马上接受姑娘的安抚,他依然大声哭泣,腿脚乱蹬,一副受委屈的大哭大闹、满地打滚的孩童形象。姑娘暂时退出了牢房。结果飘浮在牢房空气里的热菜的浓郁香味产生作用了:

蛤蟆一边抽泣,一边用鼻子闻着香味,脑子里也思索开了。他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令人奋发向上的思绪,想起了骑士风度,诗歌精神,还有尚未完成的宏图大业;想起了广阔的绿茵草场,阳光普照,和风吹拂,放牧的牛羊在草地上吃草;想起了果菜园,整齐的花圃,蜜蜂盘旋的暖意融融的金鱼草;还想起了蛤蟆庄园的餐桌上摆放杯盘碗碟时令人向往的叮当声,以及客人们贴近餐桌就餐时那椅子腿摩擦地板的吱吱声。在这狭小的囚室里,空气中似乎显露出了玫瑰的色彩。④

这抒情写意的文字让读者见识了蛤蟆的心理转变过程,那再平常不过的菜香还使蛤蟆想起了自己的忠实朋友,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但他们肯定不会忘记他的;他还想到了这件案子的由来与未来,他懊悔当初没有聘请律师,否则事情可能有所改观。而且他想到了自己是多么的卓越,多么的聪明,具有多么不凡的智谋啊,他的前程应当是远大的、辉煌的,他委屈不应当自暴自弃。由此,这菜香终于唤回了蛤蟆的自信和自尊,所以他的精神伤痛“几乎要不治而愈了”。

随后,姑娘端着一个托盘回到牢房。托盘上有一杯香气扑鼻的热茶,还有一盘抹着黄奶油的烤面包:

那些面包片切得厚厚的,两面都烤得十分脆黄,每片面包的气孔里都渗出熔化的黄油,滴成圆圆的金黄色的油珠,好似从蜂巢里淌出的蜂蜜。这黄油烤面包的气味仿佛与蛤蟆交谈起来,语气竟不容置疑:它谈到温暖适意的厨房,晴朗的霜冻之晨的早餐;谈到冬日黄昏那温暖惬意的炉火,当你漫游归来,将穿着拖鞋的双脚搁在护炉架上;谈到瞌睡的猫儿发出的心满意足的呼噜声,倦而思睡的金丝雀发出的啁啾声。蛤蟆终于坐起身来,揩去了眼泪,一边品着香茶,一边大口地吃起了烤面包。不一会,他的话匣子就敞开了,他对姑娘谈起蛤蟆我何许人也,蛤蟆居住的庄园是何模样,蛤蟆在那里举办了何种社交活动,以及蛤蟆我如何在当地举足轻重,如何受到朋友们的敬重,等等。⑤

姑娘拿来的黄油烤面包无论色、香、味对于蛤蟆都具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尤其那气味,竟然以不容置疑的声音与蛤蟆交谈起来!换言之,烤面包的香味使蛤蟆想起了过去不甚珍惜的幸福生活的片断意象。那些意象看似寻常,却蕴涵着浓浓的人间温情。温暖的厨房有多少值得回味的美味啊;晴朗的落下霜冻的清晨会让人产生多少冰清玉洁的联想啊;冬日黄昏在外漫游归来,脱去潮湿的靴子,踏一双拖鞋坐在暖意融融的壁炉旁是何等惬意啊;还有猫儿心满意足的呼噜声,金丝雀的啁啾声,曾经那么寻常,那么见惯不惊,如今却那么奇崛,那么令人向往,令人珍视。绝望的蛤蟆,万念俱灰的蛤蟆就这样恢复了生命的活力。

文学童话的深度空间

批评家特丝·科斯勒特认为,《柳林风声》中那些富有诗意的散文书写反映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及其自然观对格雷厄姆的影响,包括感悟自然之美;物我相通,自然有灵;大自然中不仅动物可以说话,河流山川也有生命,也会说话。下面是她列举的几个例子:

在小说第九章“向往远游”中,为了使神智恍惚的河鼠恢复正常,鼹鼠特意同他拉家常,说秋收:

鼹鼠把话题随意转向即将进行的秋收。他谈起了堆得很高的马车,吃力行进的车队,越堆越高的干草垛。谈起了在光秃秃的、点缀着草捆的田野上升起的好大的月亮。谈起了周围越来越红的苹果,越来越棕黄的坚果,还有果酱、蜜饯和蒸酒。他以这样轻松的方式最后谈到了仲冬季节发自内心的欢笑和舒适的

家庭生活。谈到这里他简直就在抒情了。⑥

科斯勒特认为这是一种济慈式的描写。而当河鼠被海老鼠的海外经历迷住了,像被催眠后变得神思恍惚,他被描写得就像柯勒律治的《老水手歌谣》中参加婚礼的那位客人。此外,作者笔下能言会道的动物们居住在一个华兹华斯式的会说话的景观之地。鼹鼠初次见到河流时,这哗啦哗啦流淌的大河对鼹鼠“说起闲话”,“哗哗地唠叨着世界上最好听的故事”。在狗獾家中,当水獭和河鼠谈起关于河流的本行话题,“那谈话真是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就像哗哗流淌的河流”⑦。就此而论,人们还可以列出第十章“蛤蟆继续历险”中乡野道路与运河交谈的情形。当时,蛤蟆独自穿行在密林之中,他想找个会说话的伴儿,问一下该往何处走。但那乡野之路非常“保守”,不搭理他。再往前走,那乡路就跟他的一个小弟弟会合了,这个小弟弟是一条运河,他们兄弟俩手牵手,一路推心置腹地行进着,但对于像蛤蟆这样的陌生人毫不理会。在第五章“温馨的旧居”中,当鼹鼠途经被他离弃多时的地下旧居附近时,他的老家向他发出了强烈的召唤,“伸出了无形的小手往同一个方向拉他、拽他”,而且“派出了侦探和信使,想抓住他,带他回家”。那是给了他无限快乐和慰藉的老家,如今思念着家的主人,希望他回家:“它悲伤,它责备,但是没有怨艾,没有愤怒。它只是痛苦地提醒他,它还在那里,它需要他。”此外,老家向他刮风,“跟他争论,向他私语,施展魅力,甚至提出了专横的要求”。老家的深情倾诉和急迫呼唤使鼹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他失魂落魄,痛苦不堪;善良的河鼠见状大惊,在得知缘由之后,毫不迟疑地连夜找寻到朋友的地下老家。这些描写都具有“物我相融”的浪漫主义情调。

批评家还从《柳林风声》的景物中读出了深层次的心理象征意义。例如科斯勒特认为《柳林风声》中的“梦幻”意象具有特殊的心理象征意义,它在外部象征和内心状态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她指出:“河鼠在小岛上找到的正是他的‘梦幻曲’。一些批评家将书中的景观解读为心灵状态的象征,那些动物们就是一出心理剧中的演员。例如Maureen Thum将鼹鼠对野森林的探访解读为‘在进入未知的心理领地时出现的令人神迷意乱的心灵的迷茫’。” 科斯勒特还提到卡彭特的观点:野森林象征着个体心理的令人惊恐不安的各种可能性,而蛤蟆代表着个人的过度张扬的本性对自己本身的威胁。⑧

从整体上看,《柳林风声》中的抒情与写意相结合的散文性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袭用,赋予了这部童话小说浓郁的诗情画意;小说所蕴涵的深层心理象征意义及社会政治寓言因素不仅提升了小说的文学性,而且拓展了文学童话的深度空间。Fiction 1786-1914,Aldershot,England;Burlington,VT :Ashgate,2006,p.176.

⑧Ibid. pp.176-177.

①④Kenneth Grahame,Wind in the Willows in Griffith,John W,and Charles H. Frey,eds. Classic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Macmillan,1987,p.916,p.954.

②弗朗西丝·伯内特:《秘密花园》李文俊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③⑥肯尼斯·格雷厄姆:《拂过杨柳的风》孙法理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第165页。

⑤Ibid.

⑦ Tess Cosslett,Talking Animals in British Children's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08BWW003)成果之一)

作 者:丁素萍,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编 辑:张乐朋 wudan5d@163.com

猜你喜欢

蛤蟆鼹鼠
鼹鼠的家
好饿好饿的小鼹鼠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走自己的路
小鼹鼠的家
躲猫猫
急躁de小鼹鼠
小鼹鼠的桥
我想做穿越的“小鼹鼠”